中国具身智能企业“全球卡位”
2025-08-06 11:18 来源:中国电子报
当前,具身智能机器人市场正蓬勃发展,成为全球科技竞争新焦点。从老牌机器人公司到初创企业,从科技巨头到跨界玩家,各方势力纷纷入局,在具身智能机器人市场中“龙争虎斗”,试图在这场全球“卡位赛”中率先交出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
多轮驱动,市场迎来“交卷年”
2025年,被业内称为“具身智能交卷年”,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市场在技术迭代、场景落地、政策投资支撑等多重因素驱动下持续扩张。根据IDC研究数据,预计到202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占据近半份额,并以近15%的复合增长率位居全球前列,成为推动全球机器人产业增长的核心引擎。
“具身智能机器人正加速从技术突破走向应用落地。”IDC中国机器人与物联网领域研究经理李君兰向《中国电子报》记者分析了具身智能机器人当前所呈现出的几大关键趋势,比如感知能力持续增强、大模型成为核心驱动力、仿真与世界模型不断完善、开源共享加速推进、多样化机器人载体融合发展、细分场景特定任务率先落地等趋势。
从细分市场来看,具身智能作为核心增长极,在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呈现爆发态势。
智元将通用具身机器人部署在真实物流场景
从细分应用市场看,工业领域仍是最大应用场景,占比整体市场的半壁江山,主要需求来自汽车、电子制造行业。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达9.42万台,总金额7.46亿美元,同比激增59.74%。一批中国机器人企业加速开拓海外市场,并取得抢眼的成绩,例如宇树科技的工业巡检机器人进入 52个国家和地区的水电站、炼油厂等场景,2025年第一季度订单同比增长220%。商用服务领域增速最快,复合年增长率超30%。其中,普渡科技的服务机器人产品已渗透至餐饮、医疗、工业制造等十大行业场景,业务覆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货量超9万台。
此外,消费级市场显示出巨大增长潜力。其中在备受关注的养老机器人方面,企业纷纷推进智能养老机器人多样化落地,商业化进程加速前行。方正证券研报数据显示,2024年智能养老机器人产业市场规模约为79亿元,预计2025年该产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元。专家指出,高价值、高技术壁垒、低市场渗透率和广阔的应用场景,集诸多特性于一身的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产业市场前景一片大好。
业内专家向记者分析道,当前市场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主要来自技术、场景、成本这几大方面。一是技术融合加速,AI大模型、3D视觉感知与边缘计算等技术的结合,大幅提升了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环境适应性。二是场景需求扩张。工业自动化、商业服务、医疗康复等领域对柔性自动化需求激增,促进市场扩张。三是成本曲线下移。核心部件本土化与规模化生产推动了价格下降,比如市面上已有人形机器人产品的价格突破消费级门槛。
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表示,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的具身智能将在2025年下半年迎来“交卷”窗口期,融资热度能否持续,取决于企业的“交卷成绩”。在他看来,具身智能驱动的通用机器人是未来10年里资本市场值得关注的技术主题。
速腾聚创推出高性能数字化激光雷达Airy为机器人感知护航
行业加速洗牌,中国企业“全球卡位”
全球范围来看,具身智能机器人市场正处于从“技术验证”向“产业化落地”加速过渡的关键阶段,总体竞争格局呈现出中美领跑、欧洲日韩紧随、中国快速崛起的多极化态势,不同地区和国家在技术路径、产业生态、政策导向和场景落地上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美国方面以技术原创加上军工牵引为主线,重研发轻量产,生态布局较为开放,在通用AI、军工场景、高动态控制方面领先,但其商业化进度慢于预期。以特斯拉、Agility Robotics为代表的相关企业坚持“硬件、算法、数据”垂直整合。特斯拉的第三代机器人已在美国工厂进行实测,将进入家庭等消费场景,预计2026年实现量产,计划5年内年产100万台。Agility Robotics的人形机器人在制造业与物流场景已投入使用,其“商业化”合作对象包括亚马逊、GXO、舍弗勒等知名企业。英伟达推出人形机器人开源模型,试图从机器人万亿美元市场中分一杯羹。
此外,欧洲方面则坚持“伦理先行”,在医疗、工业协作等高风险场景中,以合规与精度建立壁垒,比如德国博世聚焦工业机器人,但人形机器人布局滞后。日韩方面则注重“场景细分”,聚焦老龄化社会需求,情感交互与陪护机器人成为差异化突破口。比如本田、丰田早期投入仿生机器人,近年逐渐转向协作机器人。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机器人领域凭借产业链整合与场景落地效率快速崛起。智元、擎朗智能等中国机器人企业“技术出海+本地化合作”策略向国际市场发力。据悉,智元机器人目前在欧美、中东、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与当地合作伙伴围绕海外市场的本地化、全球化方面已有部署;还发布了面向真实世界双臂机器人的世界模型开源平台GE,计划于今年第四季度逐步开源。优必选深耕人形机器人技术,技术布局覆盖运动控制、伺服驱动、多模态交互、SLAM导航等全栈能力,近五年年均专利申请量超200件,加速人形机器人技术供给能力和产业化进程。擎朗智能注重打造全栈自研技术体系与“研发-智造-落地”全链条闭环能力,产品通过全球60多个国家与地区认证,为“中国智造”出海树立范本。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又极具发展前景的市场,多家机器人创新企业瞄准不同赛道进行突围。例如,零次方机器人是国内首家实现酒店场景超长序列多任务连贯操作的初创企业,其专项模型Zerith-V0搭配轮臂机器人Zerith-H1,瞄准酒店清洁、补货等标准化场景,年内计划交付500台。傅利叶针对医疗康复场景,推出基于机器人技术构建的智能康复解决方案,其“具身智能康复港”整合了由其自主研发的 30 多款康复机器人产品,提供导诊咨询、认知训练等五大康养模块,已在在全国范围内落地超300家案例科室。
当然,具身智能机器人作为机器人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实现依赖多项关键技术的融合与复杂系统的集成,需要更多产业链相关企业投入其中,同时也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更多市场发展机遇。其中,走平台化路线的腾讯推出国内首个模块化具身智能软件平台“Tairos”,旨在为机器人厂商提供模块化软件能力,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激光雷达企业速腾聚创推出机器人视觉全新品类Active Camera,为行业提供机器人感知开发一站式解决方案。海尔集团联合7家具身智能代表企业以及上海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等产学研各界代表,共同倡议成立“具身智能创新生态联盟”,基于海尔拥有的家电应用场景和智能制造基地,为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等落地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
具身智能的竞争本质是“场景定义权”之争。中国企业在工业物流、康养服务等领域的先发优势,正通过全球化布局转化为标准输出能力。不过,在这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技术奇观”蜕变为“经济单元”的旅程中,行业还需历经一番洗牌与重塑,而中国企业的“全球卡位”之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