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机器人与仿生智能大会成功召开
2025-07-28 15:34 来源:天极网
7月26日,由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国际仿生工程学会、吉林大学联合主办的“2025仿生机器人与仿生智能大会暨国际仿生科学院成立大会” 在北京昌平未来科学城隆重开幕。吉林省副省长孙简,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任露泉,高金吉,张希,王云鹏,孙友宏,王树新,葛世荣,丁汉,刘合,毛明,郭雷,焦宗夏,顾佩华,戴建生,张建伟,谢胜泉,刘浩,Julian Vincent、Thomas Stegmaier、Stanislav Gorb、Hyuneui Lim、Seeram Ramakrishna、Mohd Sapuan Salit等来自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位院士专家与30余位机器人行业领军人物共同出席了此次会议。
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之一,也作为国际仿生工程学会(ISBE)仿生机器人与仿生智能系列大会的开创性首秀,本次会议以“仿生科技·智创未来”为主题,聚焦仿生机器人核心技术突破与落地路径,引导探讨 “科技以自然为灵感,为未来发展注入动能” 的深层命题。不仅搭建起全球仿生科技智慧碰撞的高端平台,更以行业引领者的姿态,推动仿生领域从技术探索的单点突破迈向价值共创的生态构建,成为驱动全球仿生科技产业升级的重要纽带。
开幕式上,会议主席、国际仿生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任雷教授,国际仿生工程学会理事长Thomas Stegmaier教授,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昌平区区长、未来科学城管委会主任刘晓东,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分别发表了致辞。他们表示此次大会的召开恰逢仿生机器人产业加速崛起的关键阶段,尤其对仿生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的技术突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在仿生机器人创新联盟启动仪式上,国际仿生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长、仿生机器人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任露泉院士,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主任、仿生机器人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丁汉院士共同为专家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
重磅成果发布 启幕科技新篇
开幕式期间,月泉仿生科技产品发布环节格外引人瞩目。包含11自由度灵敏触觉感知仿生手信手X-Hand M1、全球自由度*高的仿生灵巧手应手Y-Hand M1、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博行X-Bot及全球*小底盘轮式人形机器博文W-Bot震撼亮相,瞬间成为全场焦点。
其中,信手 X-Hand M1 通过仿生掌弓及仿生环形斜轴设计,搭载 530 个感知单元等优越性能重新定义新一代刚性灵巧手;全身拥有 51 自由度的博行 X-Bot既具备人类运动的流畅性,又能适配不同场景下的动作需求;博文 W-Bot 以*小底盘与仿人三折叠设计实现形态优化设计,可在有限空间内构建起类人运动与精细操作,突破了传统机器人在场景适配中的形态局限,构建起类人运动与精细操作的完整能力体系。
作为发布环节*重磅的产品——应手Y-Hand M1则更具“仿生智慧”,它以任雷教授国际首创的“仿生拉压体机器人理论与技术”,颠覆了传统刚性铰链式设计,以磁集电驱人工肌肉重现人体骨骼肌生物力学特性,通过仿生多层多级刚柔耦合系统设计,为仿生机器人建立起全新性能标杆。
巅峰论道,共探仿生技术前沿
大会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戴建生、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分别就仿生机器人的技术、社会意义、结构智能进行了主题报告。
丁汉院士以《机器人未来技术研判》为主题,聚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共融机器人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分别从机械结构、多模态感知、分布协同控制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对目前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性地介绍。他表示,共融机器人绝非简单的 “机器 + 环境适配”,而是要实现 “人 - 机 - 环境” 三者的动态协同 —— 这既是应对老龄化社会、复杂工业场景的现实需求,更是我国在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中抢占技术高地的关键抓手。
张建伟院士围绕《具身智能提升仿生机器人,造福人类》这一主题,针对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从虚拟信息世界迈向物理交互的关键突破做了详细阐述:“具身智能为仿生机器人赋予了 “感知 - 决策 - 行动” 的类人本领,使仿生机器人从 “机械执行” 升级为 “智能协同”,这不但是技术革新的关键,更是让机器人切实服务人类、惠及社会的核心途径。未来十年具身智能将落地千行百业,以多模态大模型驱动物理世界刚需场景的智能化变革,*终实现“机器为人服务”的普惠愿景。”
戴建生院士在《具身智能的变形、变体和变胞》的报告中,讲述了自己如何从香水盒的折叠工艺中获取机器人结构灵感,并在现场通过对一只千纸鹤的科学解析,展示了由几何体切割链接形成的新型变胞机构。变胞机构概念由戴院士于1996年提出,意为“微观形态连续体”。基于变胞机构的变胞机器人开创了具身智能的‘环境适应身体’的特点,可以根据环境自主改变结构,变化形态、调整模态、实时进化。除变胞机器人外,变胞机构目前在康复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领域都具有广泛应用。
产研对话:共探行业生态创新路径
此次会议特设两场圆桌论坛,聚焦“如何进一步推动行业从技术突破迈向产业落地”这一核心方向,开展了深入沟通与探讨。
在“仿生具身智能机器人:机遇与挑战”论坛中,中国科学院毛明院士邀请多位仿生机器人领域的国家级人才,对仿生智能机器人的科学技术突破与跨学科融合展开深度对话与前瞻研判,尤其是仿生机器人未来的场景化应用和科研成果向实体经济的转化落地,进行了充分的意见交流。在各位专家学者看来,虽然仿生机器人未来发展一定会继续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但前景让人充满希望。
在“仿生具身智能应用突破与产业落地”论坛中,由梅花创投创始人吴世春主持,邀请金融界、产业界领军人物,围绕“应用突破”和“产业落地”两个核心,结合企业实战经验,探讨了目前仿生具身智能机器人在产业应用中的核心突破以及场景应用。参与嘉宾还就目前的市场趋势,各自表达了在技术落地过程中遇到的机遇与瓶颈,对未来可能的应用领域进行了展望。
大会期间,国际仿生科学院也正式宣告成立,并作为国际仿生工程学会*高学术机构与智库,积极引领国际仿生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发展。此外,以未来科学城集团、月泉仿生为代表的多家企业机构在大会上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共探产业落地新模式。
在此次大会上同步落地未来科学城的还有仿生机器人应用实验室,该实验室旨在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让前沿的仿生机器人技术走出实验室,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
值得关注的是,国际仿生工程学会北京展厅也在此次大会上宣布落地昌平未来科学城,展厅以“材料与结构”、“感知与认知”、“驱动与运动”、“信息与智能”、“仿生应用”五大板块,搭建起联通科学与工程、自然与技术的桥梁。
除了场内空前的会议盛况备受瞩目外,场外的展台同样聚焦目光,大家纷纷驻足围观月泉仿生展品并积极互动。尤其是宛如 “指尖精灵” 的应手 Y-Hand M1,它以高度类人的操控能力震撼全场 ,让围观者直观感受到 “机械与仿生” 的完美融合。观众的赞叹声里,不仅是对一款产品的认可,更印证了仿生科技已从实验室的理论构想,化作可触可感的 “艺术之光”,成为连接科技创新与生活应用的生动纽带。
作为全球*的技术创新高地,未来科学城依托昌平区高校人才资源和中关村创新成果转化优势,构建起以“一核引领,多点支撑”为总体布局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园(昌平)。产业园通过招引全球顶尖企业和培育本土产业集群,强化产业链协同,建设北部产研融合示范区,推动京津冀机器人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从生物启发的结构智能到人机共生的具身系统,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产业线的量产攻坚,2025仿生机器人与仿生智能大会通过搭建全球顶尖学术枢纽与产业协作平台,构建了 “理论研讨 — 技术竞技 — 成果转化 — 市场应用” 的完整闭环。此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一次对仿生科技前沿成果的全景式呈现,更是昌平区呼应国家“十四五” 规划,落实《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的重要实践。会议期间形成的专家共识及合作项目落实,也进一步展现了昌平区在构建创新机器人产业集群的决心与行动力。
未来,仿生机器人与仿生智能大会还将继续以未来科学城为主阵地,推出行业系列活动:如仿生创新竞赛、仿生科普沙龙、仿生科技论坛等,持续聚合产业资源,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助力我国在全球高端装备制造竞争中构筑新优势,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