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变低端:该给火热的机器人行业泼些凉水了
2016-07-08 15:46 来源:腾讯科技
最近,第五届中国国际机器人展览会开幕了。在这个机器人行业的盛会上,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王卫明却给这个行业泼了一些凉水:行业出现高端产业低端化倾向,行业已经过热。 在2010年之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几乎处于空白阶段,现在正是蓬勃发展的好时候。怎么就已经低端化,还过热了?
要点速读
1与低端化相比,机器人行业产能过剩和骗补的风险对行业危害更大。
2机器人行业的“刚性泡沫”,越早戳破越好。
“高大上”的机器人产业却在低端化
一说到机器人,人们常会想起科幻电影里,那些有情感、能思考,与人类无异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虽然这种机器人还没出现,但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大胜李世石的阿尔法狗,还是让不少人相信人工智能不可限量,甚至未来可能“取代”人类。
然而,国内的机器人行业却很低端。首先,国产机器人高端产品非常匮乏。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16版)》显示,国产工业机器人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大多为三轴和四轴机器人,而应用于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的六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市场主要被日本和欧美企业占据,国产六轴工业机器人占全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不足10%。
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的机器人市场主要被外国企业占据
其次,国产机器人也没有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机是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占到机器人成本的70%。在2015年,约有75%的精密减速器由日本进口;伺服电机和驱动超过80%依赖进口,主要来自日本和欧美国家。
没有核心技术,国内的机器人生产变成了简单拼凑——大部分企业以进口零部件,进行组装和代加工为主,易导致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首席执行官罗军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推广机器人,弊端非常明显:1、缺乏竞争力的国内企业容易被边缘化,进一步挤压企业的生存空间;2、由于机器换人计划和扶持本土机器人政策脱节,机器换完了,当地的机器人产业并没有发展壮大起来,这笔钱最终还是流入外资机器人企业的口袋。
除了低端化,机器人产业还面临产能过剩和骗补的隐忧
产业低端化,并非机器人行业的唯一问题,产能过剩和骗补的隐忧,是这个行业更大的挑战。
先说产能过剩的风险。目前全国已有机器人产业园40多个,除了省会城市,一些地级市和县城都在建机器人产业园,不仅数量多,规模也要大。黑龙江和山东两个省份都有城市提出要打造“北方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园”,辽宁某市计划其机器人产业园要建成“国内最大”……有业内人士估计,根据主要工业机器人园区的规划规模目标计算,不出几年,工业机器人的产出就可能超过市场需求。
此外,多家权威机构预测,到“十三五”末,我国机器人产业集群产值预计突破1000亿元。然而,有媒体经过测算,如果把目前各地机器人产业规划的产值、产能计算在内,全国机器人规划总产值已超过万亿元。如重庆市的目标是,2020年全市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达1000亿元;南京的目标是建成国家级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与产学研联盟,年销售规模达1000亿元;洛阳提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1000亿的产值,这几个城市都不够分。
如果各地按规划生产,机器人核心技术上也没有突破,生产的机器人大同小异,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机器人产能过剩几乎是必然的。
其次,为了发展机器人这一新兴战略行业,各地都推出了大量的扶持政策,拿出真金白银补贴企业,但由于缺乏监管和事后验收,给一些企业留下了骗补的空间。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在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和销售环节都有企业骗补的行为。在制造环节,2015年开始实施的针对机器人的首台(套)(一般是指经过创新,其品种、规格或技术参数等有重大突破,具有知识产权但尚未取得市场业绩的首台装备、部件等)产品补贴,就常被不良企业钻空子。
虽然首台(套)政策是有门槛的,产品需要各种检测报告等背书,但由于技术复杂,不少地方政府并没有辨识的能力。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在利益驱使和首台(套)数量的限制下,一些企业可以通过注册多个公司,申请首台套项目资金,一个公司每年或可申请10台(套)补贴,但如果是十家公司,则100台(套)产品都可享受这项补贴。一位机器人企业负责人表示,“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我们卖1000台产品赚的钱不如人家100台。”
此外,一些企业买“白牌机”(无商标)进行贴牌销售,或者利用自己厂生产线技改,来获取地方政府的补贴,已是圈里公开的秘密。
造成这种局面,地方政府不合理的扶持政策难辞其咎
机器人产业出现低端化,产能过剩风险和骗补行为,成因很多,但地方政府不合理的扶持政策是最重要的原因。有统计显示,2014年到2015年,地方政府共密集出台了77项扶持政策。大量的扶持政策和补贴,让很多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涌入,这些企业没技术,没人才,没资本,只能发展低端产能;低端产能迅速扩大,反过来助长了各地方政府做大机器人产值目标的冲动,进一步加剧低端产能过剩。
此外,地方政府的补贴充斥机器人生产的各个环节,缺乏针对性,让企业缺乏进行技术研发的意愿。2015年的一项数据显示,当时超过400家国内机器人企业中,其中研究减速机的企业只有13家,而在行业普遍认为比较关键的“RV减速机”研究上取得初步进展的只有5家。
高端机器人需要付出大量的研发成本
在补贴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也给骗补等暗箱操作留下了空间。《经济观察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个例子:华中地区一家知名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企业负责人曾参加了当地政府的科技创新项目专家答辩会,但却被认为“企业规模小、人员少、不善于与政府打交道”,最终没有获得该笔补贴资金。而一些当地纳税大户,在业内并没有拿得出手的技术和产品,却因在当地纳税规模庞大,而轻松地成为当地机器人补贴政策的“座上宾”。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樊纲曾表示,“十二五”当中非常重要的教训就是,以政府的选择扶持一些产业是不成功的,特别是一些新兴战略产业,最后都变成了过剩产业。过去的一些产业政策,扶持生产、扶持技术、扶持供给,往往忽视需求,结果造成了市场的严重不平衡。
他建议,今后要更多的实施普惠式的方式,鼓励各行各业应用新技术,发明新技术,提升竞争力。提升产业生产能力的一些政策,具体怎么做还可以进一步讨论,但是政府不要再列出几个产业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去扶持。
对机器人这一新兴战略行业如何扶持,如何调整,是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反思的。
该给火爆的机器人行业降降温了
经济学家朱宁曾提出“刚性泡沫”一词,他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中充斥着“刚性泡沫”,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隐性担保”造成的:
在金融投资领域,投资者完全不担心信贷违约,因为他们相信一切违约会有中国政府来埋单;
在房地产业,购房者也相信政府一定会保证他们的投资可以获得丰厚收益,如果因为房价下跌而导致他们蒙受损失的话,他们一定不会善罢甘休;
在制造业,尤其是重化行业,企业相信如果真的投资失败,那么政府和国有银行一定不会坐视不管,所以这些企业虽已严重产能过剩却仍敢债台高筑,在投资方面肆意冒险……
目前的机器人行业和这些行业颇有相似之处,首先各级政府都把它作为新型战略行业,不仅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还出台了大量的补贴政策。在投资者看来,这无疑是政府的隐性担保。这种隐形担保,会影响投资者的预期,理性的投资者也会抱着击鼓传花的心态入场,加剧泡沫。机器人企业大量增加,从2014年初的200多家企业,发展到现在的800多家,正是政府隐性担保让泡沫越来越大的佐证。
在朱宁看来,要解决刚性泡沫,需要让市场上的投资者和投机者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承担相应的风险,政府则逐渐退出自己为经济领域提供的各种隐性和显性担保。这样才能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否则,一旦市场形成刚性泡沫的预期,经济中的投机行为和资源配置中的扭曲问题只可能会变得更加严重。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和企业也要对机器人行业有个客观的认识。机器人行业发展了半个多世纪,目前的全球保有量才不到200万台,自有其原因——机器人技术严重滞后,产品的功能和性能不能满足制造业的实际需求。现在的机器人技术能否取得重大突破,要多久,能否实现产业化,都是地方政府和企业要思考的问题,而不是只盯着人口红利减少等利好消息,更不能把这当做增加GDP的救命稻草。
投资人也需要避免盲目乐观,要做好承担全部成本的准备。从过去光伏、风电等显赫一时而后凄惨收场的新兴战略行业来看,一旦泡沫过大,地方政府也很难“兑现”当初的隐性担保,现在逐步退出政府提供的各种隐性担保和救助,冷静决策,不一定是坏事。
在过度补贴,企业一哄而上的情况下,机器人产业低端化,出现产能过剩的风险是必然。地方政府需要反思的,不仅是如何完善补贴政策,更重要的是,真正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话虽容易说,但不容易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