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挑战人工 制造业面临新一轮洗牌
2014-12-18 15:58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美国喜剧明星卓别林曾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里有这样一个场景:上世纪20年代,美国处于经济萧条时期,失业率居高不下,重复繁重的工作压力让工人们成为了大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工人查理在一个机器声隆隆的厂房里日以继夜地工作,在他那流水线的工作岗位上,每时每刻都在简单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以赚取微薄的收入。
如今,在国际工业技术展上,《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看到的则是另外一个场景:在一个家用电池的生产装配流水线上,多台身手矫健的小型机器人在有条不紊地合作着。在成品组装部分,两台合作的机器人之间约有20厘米的间隔,其中一台机器人将刚生产出来的电池有序排列,并以4节电池一组传递给身边的合作“伙伴”。小伙伴接到后,迅速将4节电池打包并排列整齐,传递给下一个伙伴进行包装。当机器人遇到电池正负极错位时,它会复位重新识别并调整物品排序,再传给小伙伴。智能化机器人俨然已代替了多年前查理的位置,智能化设备将查理多年那份微薄的收入翻了无数番。
智能替代人工?
“你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技术对制造业的改变。”FANUC公司区域经理布莱恩•奥威尔站在一台分拣钥匙模型的小型机器人前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像这些小型的机器人造价不高,成本及易操控性也容易被大众接受。比如对于小型企业或者家庭作坊式企业而言,人工智能既能减少人力成本,同时也能提高产能。” 他认为,机器替代人工是制造业的主基调。新一轮机器替代人的浪潮不会是替代简单劳动,而有可能替代复杂劳动,不仅包括替代体力劳动,还包括替代脑力劳动。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迈克尔•莫尔纳上周末在展会上提到,大部分先进的制造技术已存在一段时间了,但新的数字化以及智能化技术将使得制造商们创造扩大规模的契机,并生产出之前从未想过的产品。
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埃里克•布林约尔松和安德鲁•麦卡菲也在他们的著作《与机器人赛跑》中说:“最近的技术对人类技能的替代速度和替代范围有深远的经济影响。”在他们看来,低成本的自动化技术的出现预示着变革的规模足以与上世纪农业技术革命相媲美,农业技术革命导致美国的农业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比例从当初的40%降到了如今的2%。
事实上,已有数据显示,在美国,迈入新世纪后,由于智能化技术替代人工,中产阶级的信息处理工作职位数量日渐下滑。2000~2010年,有1100万个秘书职位被互联网服务所取代,同一时期,电话接线员减少了64%,旅游代理减少46%,会计减少26%。美国并非个案,在欧洲,7600万个中产阶级职位中的2/3成为技术的牺牲品。
凯文•凯利在由其创编的《连线》杂志上曾说:“机器将继续巩固在制造业中的地位。一旦机器人替换掉流水线上的工人后,它们将取代仓库中的工人。比如机器人能整天举起150磅的物品,找到箱子将物品分类、整理并装载至卡车。果蔬采摘也将继续机器人化。药房也将由单个机器人分配药品,而药剂师只需关注患者咨询。”
显然,如果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化制造三者并驾齐驱,制造业的竞争格局可能面临新一轮洗牌。因为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制造业,帮助人们进行产品模块设计以及进行测试,将使制造业中的大规模定制以及生产成为可能;机器人技术将降低制造业中人工成本、提高产能以及以操控性给制造业带来便捷;数字化技术将发起制造业对新产品的尝试,并利用现代科技进行进一步模拟与调试。当三者集于一身时,制造业的革命也就由此开始。
人工何去何从?
一旦制造业采用人工智能化技术以及大面积机械化,那些工人将何去何从?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大卫•奥特尔认为,无论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数字化如何革新,在灵活的工作性面前,机器人始终做不到同人类一样有着基本思维常识与对事物的认知与判断。与此同时,虽然智能化给制造业带来了一定影响,尤其在那些体力劳动以及简单事务的认知方面,人工智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整体来看,部分人工操作仍暂时无法被取代。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了解一个制造过程,而机器不能。
“一些物品永远都无法被智能化的机器所取代,它会是人工制造,而且是手工制造。比如法拉利、保时捷、古驰包以及一些高质量的珠宝首饰工艺品,需要人们带着感性去创造,而机器永远不会具备这一能力。”伊利诺伊理工大学工业技术与管理教授威尔•莫勒(Will Maurer)说道。
如今,从家庭方面的小型扫地机器人、iPhone 6到大型的智能监控系统,再到一些大型的工厂以及设备车间,从打印、焊接、装配、搬运等工作岗位,人们似乎已看到了人工智能化的魅力:它可以让人们解放双手,让智能设备打理得更多。但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在技术、信息不断更新的背景下,人们该如何开发并使用智能化产品?明天的人工智能会对人类形成威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