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倒逼电力设备业整合
2014-07-15 15:54 来源:中国能源报
“我国有一些行业已经出现了绝对性的过剩,就是随着我们工业化的完成,有些产能可能到我们最终完成工业化也难以消化,如发电设备目前形成的产能,怎么发展也消化不了这些产能。”工信部副部长苏波此前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上如是说。
此外,专家指出,我国发电设备和输配电设备企业之间彼此分割,且新能源发电设备和传统发电设备企业之间也存在该问题,能够拥有全领域电力设备制造能力的企业数量几乎为零。
产能过剩导致设备企业仍陷困局
据中电联最新数据统计,1-5月份,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1733小时,比上年同期降低59小时,降幅较1-4月份扩大23小时。全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1999小时,比上年同期降低17小时,降幅比1-4月份扩大14小时。对此,业内人士分析,处于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困境中的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仍陷困境。
据了解,2013年,我国发电设备产量约1.2亿千瓦,约占全球总量的60%。随着国内电源结构和建设规模的调整,国内市场在今后一段时间预计会稳定在5000万-6000万千瓦的年均装机水平,这就意味着必将产生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而常规火电机组产能过剩的矛盾更加突出。
“在水电设备方面,当前,国内水力发电设备企业(含外资企业)已经具备年产2500-3000万千瓦的能力,而今后几年国内年均水电新增装机需求只有1200-1500万千瓦左右,2020年以后国内水电设备市场总体需求预计会降到500万千瓦/年以下,这意味着大量的过剩产能将另觅出路。”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总经理贺建华表示。
随着核电重启的呼声渐强,长期陷于“订单荒”困境中的核电设备制造企业似乎能迎来曙光。据悉,我国已经具备年产10台套核电设备的能力。但根据现有信息,我国今后每年的核电市场预期为2-3台机组,未来核电装备制造的产能必将出现放空现象,且这种现象将会在2014、2015年陆续出现。但从目前看,国内核电装备市场形势总体上供大于求。如果核电建设不能做到持续、稳定、均衡,不仅经济损失巨大,而且会丧失全球背景下的核电新一轮发展机遇。
再看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设备行业,虽然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激励下,行业“回暖”,但是其价格却大幅度下跌,即便政府提高了相关电价补贴或加大支持力度,但对于大多数制造企业来说,仍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整合是参与全球竞争的有效途径
“大量的过剩产能如果无法得到有效释放,对制造企业来说无疑是天大的灾难。”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白文波表示。
产能过剩倒逼电力设备企业转型升级,众多设备制造企业转向寻求多元化布局。一方面加足马力研发和规模应用大容量、高参数等清洁高效发电设备;另一方面从以传统火电设备为主的经营模式过渡到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光伏等多电并举的模式。此外,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据悉,我国电力设备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有率逐年攀升,已经具备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举例来说,我国水电设备、光伏产品、高压开关产品大批量走出国门,以优异的性能和高可靠性为巴西世界杯比赛场馆和城市居民用电提供了保障,这意味着西方国家开始慢慢打消对我国电力装备的质疑,并开始逐步接纳。
但是,虽说我国电力设备企业已初具竞争力,但近十几年来数十万亿的电力投资仍未能培养出像国际巨头通用电气、西门子那样拥有全领域电力设备制造能力的企业。再看输配电领域,目前我国该领域的设备企业也是彼此分割,形不成合力,无法集中精力开拓海外市场。
业内人士分析,未来全球能源设备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是系统能力的竞争,智能化的竞争,考验的绝非是单个设备制造企业的设计、研发及建设能力。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阿尔斯通竞购战,对于国内该领域的企业来说绝不应仅是抱着观望的态度,通用电气和西门子正是因为知道系统能力竞争的重要性才会竞购阿尔斯通,而我国的电力设备企业却仍分散且合力不足,因此必须整合才能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