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综述
2012-09-14 17:13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新华社北京7月5日电(记者 吴晶晶、顾瑞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是一个创立仅6年的科研机构,短短6年来,它在新能源与新材料、云计算与物联网等领域成功孵化了60家战略性新兴企业。
“先进院从成立之初就致力于体制机制创新,集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为一体,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和质量。”院长樊建平说。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走出了一条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功路径。它的实践正是我国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从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到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从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到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我国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科技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我国原有科技体制形成于计划经济下,其突出特点是科技资源集中在政府所属独立科研院所。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其弊端日益突出。
科技和经济“两张皮”、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与分散重复并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发挥……一个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科技体制机制亟待建立。
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全面启动了科技体制改革。确立“科教兴国”战略,开展科研院所结构调整试点,推动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和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发布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要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形成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
随后,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科技要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上世纪末以来,全国1300多家科研院所陆续完成企业化改制,从体制上走出了产业类院所游离于经济主战场之外的困境。公益类科研院所的分类改革也积极推进,在用人、分配、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科技体制改革在优化科技力量结构和布局的同时,大大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科研院所走出“围墙”,担当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脊梁,一批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佳的“明星”企业,成为行业发展的领头羊。
通过深化改革,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尤其是企业“挑大梁”“唱主角”,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华为、大唐、海尔……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开始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统计显示,近两年,企业在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中所占份额不断提高,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三分之二的项目由企业牵头或参与完成。
就像鱼儿离不了水,科技发展也离不开一个良好环境。近年来,我国在金融、税收、政府采购、创新文化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同时着力营造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积极培养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并在选才、引才、用才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破除束缚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障碍。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经过改革的洗礼,一家家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个个科技型企业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一项项重大技术突破引领着全行业的发展……科技创新带来的活力和效益不断显现。
--我国科技资源总量稳步增长,2011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达到8610亿元,增幅为21.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3%,居世界第三位。
--科研产出大幅增长,论文被引用数上升到世界第七位,2011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7.2万件,增长27.4%,居世界第三位。
--重大创新成果亮点纷呈,太空漫步、蛟龙潜海、超级计算机、铁基超导、高速铁路、超级杂交稻、基因测序等一批科技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佳音频传。
--围绕支撑传统产业发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任务,科技有效发挥了支撑引领作用,同时科技服务“三农”、惠及民生成效显著……
我国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科技发展中一些长期性、根本性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如技术储备明显不足,原始创新能力较弱,科技资源投入效率还不高,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亟待改进,创新环境还不完善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道路上,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仍将肩负重任,砥砺前行。
温家宝:积极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曙光和挑战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月11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讲话全文如下:
积极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曙光和挑战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温家宝
今天在座的有许多老一辈科学家,也有许多中青年科学家,都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见证人和实践者。我年轻时曾经是一名地质工程师,对科学事业非常热爱,许多老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常常激励着我,曾一心向往做一名科学家。到中央工作以后,我一直对科技工作倾注了自己的热情。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就开始联系科技工作,我感到很高兴,也感到责任重大。从那时起到2003年的十多年间,我一直联系科协,中间经历了钱学森、朱光亚、周光召三任科协主席,并和宋健同志长期合作共事。这些年,我和许多科学家结下了深厚友谊,经常向他们请教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他们也愿意跟我说心里话。我手头有近百封和科学家的通信,大部分是谈科学技术发展和科技工作的。担任总理近10年来,科技发展始终是萦绕我心头的一件大事。我深知,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没有中国的明天。我们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依靠科学精神,才能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才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下面,我结合这些年的亲身实践,谈谈对我国科技工作几件大事的看法,与大家讨论。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一哄而上,遍地开花”
全国政协常委建言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新华社北京6月21日电(记者 顾瑞珍 崔静)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一哄而上,遍地开花;抓紧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要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
在此间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一届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常委们就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形成生产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建言。
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各国都在寻找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开始大力培育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也已悄然开始。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新华网北京5月28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8日召开会议,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步伐加快,我国科技发展既面临重要战略机遇,也面对严峻挑战。必须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创新体系,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会议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科技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会议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突出重点、务求实效。要围绕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个核心问题,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要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创新服务能力,强化协同创新,加强统筹协调,优化结构布局,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协调发展的机制,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统筹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和科技评价、奖励制度,形成激励创新正确导向。要加强高水平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支持归国留学人才创新创业。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营造科学民主、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落实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