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合力 上海探索创业服务新模式
2012-09-11 17:28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如果把上海市科技创业看作一辆正在飞速行驶的汽车,那么带动它前进的是这样四个“轮子”:以“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服务链为基本框架,辅以“成果转化+创新基金+科技小巨人”的政策扶持,科技金融的资金支持,创业导师“一门式”的服务资源等功能。
王春
“有一个创业想法,就可以在创业苗圃里小试牛刀;有一家创业企业,就可以在孵化器里茁壮成长。上海正积极探索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进行全过程跟踪培育。”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主任林旭伟说。
如果把上海市科技创业看作一辆正在飞速行驶的汽车,那么带动它前进的是这样四个“轮子”:以“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服务链为基本框架,辅以“成果转化+创新基金+科技小巨人”的政策扶持,科技金融的资金支持,创业导师“一门式”的服务资源等功能。四轮合力,步调协调,驱动上海科技创新创业之“车”快速前行。
载体:形成创业网络实践一体化模式
从创业苗圃到孵化再到加速器是一条纵向孵化服务链。在上海,不论处于哪个创业阶段、哪种创业行业或是在哪个地区创业,都有创业载体的身影。
没有资金,缺少经验,只需要一个好点子加上一份令人信服的商业计划书,先在创业苗圃“练摊”3-6个月,就可以实现零成本创业。成立不久的上海集宝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原本是以项目团队形式入孵创业苗圃的一棵“小苗”,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请来同属材料行业的上海市科技创业导师施晓旦指导,为其争取到上海市科委苗圃项目的5万元资助。通过多次指导和创业苗圃的精心培育,一年后,集宝公司的销售收入超过300万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耐磨涂料可以替代进口产品,并在多家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得到应用。
如今,上海市39家科技创业苗圃中累计接受孵化的创业“幼苗”已超过1600多棵,其中近一半成功注册企业进入孵化器孵化,多为网络通信、电子商务、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业项目。
目前,上海科技创业的触角早已从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延伸出来,形成了覆盖上海的创新创业网络,并不断把高科技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企业集团吸引到网络中,将网络服务内容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今年,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将引导建设4-5个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和产业集群一体化发展模式。其中,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计划新建创业苗圃15个,新增项目800项,实现孵化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三个全覆盖”,营造低成本创业环境。孵化器的发展将以专业孵化器为重点,稳步推进专业孵化器与区域产业集群、加速器的协同发展,将新建15家孵化器。在后孵化阶段,加速器将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培育之所,将新建5个加速器,并争取对加速器的相关政策支持。在此基础上,通过产学研合作和市区联动,加强在科研院所和大企业集团的布局,通过整合各方优势,初步形成3个特色产业集群。
政策:转变管理方式不断惠及企业
对于孱弱的科技创业“小苗”来说,政策的“阳光雨露”显得尤为金贵。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政策。
7月11日至8月10日,上海举办了主题为“服务科技小微企业,推动创新转型发展”的首届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月,此次活动分为创业孵化、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和政策宣传四大板块,围绕一个板块,集中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面向创业者的法律知识、税务知识和知识产权业务培训以及创业导师企业诊断和讲座、企业产品上下游对接、投融资专家现场答疑、银企对接会、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政策解读、高新技术企业政策解读等。活动总数超过180场,将各类服务送进企业、社区和校区。
此外,在科技部公布的2012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中,上海的立项数和资助额再次位列全国第一。2011年,上海创新基金验收数据显示,基金带动了银行贷款、企业自筹和其他社会投入资金的拉动比例为1∶3.9。政府资金带动社会资本投入,为上海“转型发展、创新驱动”注入新的活力。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把技术交易服务、成果转化认定、创业孵化、创新基金、科技小巨人工程等创新政策和科技项目联动结合,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过程,提供最佳的链式配套政策服务,通过“捆绑服务”发挥政策的放大效应。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上海涌现出一批以微创、展讯等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批富有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2010-2011年,有35家上海中小企业登陆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
资金:深化科技金融跨越投融资断层
高科技企业要不断前行,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创新,另一条腿就是资金。为破解高科技企业资金瓶颈,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在贯彻实施国家科技金融的改革试点上率先走出一步,从履约保证保险贷款,到科技小巨人信用贷等,一系列举措受到欢迎。
上海2010年首创科技型中小企业履约保证保险贷款,开创了国内“银行+保险公司”联合参与贷款产品的先河。今年,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将扩大履约责任保证保险贷款的业务范围,开展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更广泛的合作,扩大贷款范围和额度,争取完成贷款6亿元。同时,继续实施“科技小巨人信用贷”,尝试推出“科技小巨人信用贷”衍生产品,扩大对科技小巨人企业和小巨人培育企业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
在新的科技金融产品开发上,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将推进“成果转化百佳项目信用贷款”和“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贷款”等产品的实施,进一步完善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系列产品,争取完成贷款5亿元。
“引入创业导师系统、风险投资引导资金等手段,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遵循市场经济企业成长规律,政府不直接干预,引导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托起企业成长。”林旭伟说。
服务:开拓创新理念“筑巢引凤”凤满枝
无论是载体、政策、资金,都离不开专业服务。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不断磨练自身“内功”,大胆创新,破解难题,不断打造优势服务品牌。“强化专业服务、拓展融资功能、提升创新能力、打造孵化品牌”是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孜孜追求的发展目标。
上海泽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不到8年。正是这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打败了11家上市公司、7家外资企业,成为国家级智慧社区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公司创始人、毕业于上海理工大学的张元刚背后,有一位创业导师,他就是谢吉华。作为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总经理,谢吉华一直都在尽心做好创业导师的角色。寻找职业经理人,带领由财务、管理、人事、风投组成的创业导师团队“集体会诊”,谢吉华一路陪着张元刚走过风雨波折。“与其说我们是师徒,不如说我们就像一对父子。”在张元刚看来,谢吉华对自己的关爱已经远远超过师徒的关系,而这位“父亲”对张元刚的谆谆教导,也成为他在创业过程中收获到的一笔不小的财富。
在上海,创业者背后有108名像谢吉华这样的创业导师“保驾护航”。创业导师成为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的一大品牌,3年间,一张创新创业的服务网络覆盖上海市。创业导师队伍已服务上海科技型中小企业6266家(次),签约辅导企业近300家,系列讲座约450场,上海特色的孵化器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无到有,堆砌成形,这股创业导师带路的创业风暴也已吹向全国。
多层次政策培训体系和“一门式”科技政策咨询“直通车”,让政策知晓不再难,便捷服务到身边。今年,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将进一步增强和深化另一服务品牌——“一门式”服务窗口,“少跑趟路、少跨道槛、少走道程序”、“政策引导全覆盖、政策流程全透明、政策落实全方位”,这是上海对科技创新政策服务的自我加压。
创新无止境。在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之后,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已形成由上海市79家孵化器和17个区县科委的上海科技创业服务站、科技园区等构成的上海市创业服务网络,并辅以创业导师、科技金融、专业孵化等功能。以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加快创新价值实现为主线,这一服务网络体系正承载着上海创新转型发展的重任,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铺路搭桥,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展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