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助推经济转型高新区成重要载体
2012-07-16 17:21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2012年5月24日,由科博会组委会联合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国高新区协会、中国开发区协会、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社共同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2012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
作为本届科博会重要活动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论坛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经济转型”主题,就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与创新、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前景展望和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与融合等话题展开了探讨。
“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以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徐冠华在出席论坛时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机遇与挑战并存
“目前,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严峻挑战。”徐冠华表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徐冠华说,自《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以来,有关部门积极响应,加大政策支持,合力推动产业发展。一是加强宏观引导。为进一步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和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有关部门已经发布或正在组织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和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物联网、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一系列细分领域的专项规划,使其形成系统完整的规划体系,明确了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二是加大要素支持。中央财政于2011年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需求激励、商业模式创新等综合扶持方式,以组织实施参股、创投基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重大产业创新工程等为载体,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尽早形成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三是加快体制改革,解决体制不能适应的问题。在三网融合方面,第一批组织了12个地区和城市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四是强化持续创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等都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了重点部署,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五是积极培育市场,组织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金太阳工程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组织建设云计算以及信息安全示范专项,促进云计算广泛应用。六是开展国际合作,发布了《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着力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上述六大政策措施初步落实,促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良好开端,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新的发展态势。”徐冠华表示。
徐冠华同时指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包括同质化严重、产业化链条缺失、核心技术缺乏、科技资源分散等。因此,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力量,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市场机制作为经济和社会系统配置资源的有效制度安排,在产业发展和科学布局、产学研结合、核心技术研发,最终形成产品市场竞争力上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是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关键。
重视创新文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有创新的文化。”中国高新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要遵循创新方法,要有创新的文化做支撑,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
如何建立创新的文化?张景安认为,总体上来说,在我国,创新的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创新本身是反权威的,过于迷信权威就难以创新,因此要营造一个敢于反对权威的文化环境。要敢于面对失败,在创新初期,失败比成功更有意义,因此要建立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此外,还要把市场需求作为创新的动力。
“在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应该协同发展。”张景安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传统产业之上提升的,失去传统产业的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不可能做得更好。
张景安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中间可能要经过反复的失败,所以不能一哄而上,然后又一哄而下。“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能遇到千难万险,遇到困难千万不能动摇,坚持下去才会有希望,如果太功利、太急于求成是做不成创新的”。
“创新就是要做别人没做过的东西,这就需要弘扬敢于超越别人的自信心和创新强国的‘亮剑’精神。我们既要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更要重视创新文化。文化氛围能够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支撑我们走向未来。”张景安表示。
高新区成重要载体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国家高新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此次论坛上,科技部火炬中心正局级调研员修小平介绍了国家高新区的建设以及产业集群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修小平表示,自1991年国务院批准建设首批国家高新区以来,我国高新区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突破,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高新区如何真正实现“二次创业”和“五个转变”,如何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载体,如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修小平认为,要完成这些任务和使命,国家高新区的建设思路必须由催生壮大企业向培育发展产业转变,以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为重点,通过围绕产业链扶持骨干企业、科技型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尤其是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充分发挥产业集群集聚效应,不断提升发展的实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修小平介绍,2011年11月科技部确定了首批41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其中绝大部分试点的主导产业都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中关村的移动互联网、保定的新能源与输变电、上海张江的生物医药、芜湖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武汉的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宝鸡的钛材料、深圳的下一代互联网、大连的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集群等,这些产业集群依托所在的高新区丰富的科教服务资源,形成了创新创业活跃、企业良好互动、创新成果突出、上下游联系紧密的主导产业链,成为所在区域发展新的增长点。
此次论坛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社社长魏谷代表论坛主办方致辞。魏谷表示,今年是国家高新区建设20年,经过20年的探索与实践,国家高新区已经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在国家高新区孕育和成长,部分产业领域已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国家高新区坚持自主创新、科学发展,坚持培育产业、辐射带动,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
此外,国家发改委宏观产业研究院产业所所长王昌林、世界电动汽车协会创世主席兼亚太电动车协会主席陈清泉、世界信息技术和服务联盟主席丹•伊•邱、世界风能协会秘书长格森格、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等嘉宾以及企业代表出席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