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的精彩答卷
2011-06-17 10:27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为什么核心技术买不来
“核心技术买不来”,对这句话,中国石油人有着至为深切的体会。
中国石油跟国际领先的油田服务商斯伦贝谢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但作为测井技术中的高端,元素俘获能谱测井(ECS)技术以往一直为后者垄断;中国石油如有需求,只能由斯伦贝谢直接提供服务,而相关硬件、软件花多少钱也不卖。令人欣慰的是,随着5月6日中国石油发布全球首个第三代测井软件CIFLog,这一受制于人的局面得以根本扭转。
“在物探、测井领域,跨国公司设置的技术门槛堪比军事装备。”中国石油相关人士介绍,有时花十倍的高价钱买来其更新之前的技术,还得按人家的规定,只能在中国境内使用,不许拿到国际市场参与竞争。
相似的情形,又何止物探、测井……
既是严峻的现实所逼迫,也是“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目标所要求,中国石油必须依靠自己,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主导技术和配套集成技术系列,才有能力恪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庄严承诺。
为什么怨天而不能尤人
除了人为现实的严峻,中国石油所面临客观现实的严峻或许更具挑战性。
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之难,世所罕见。这一点,是受资源秉赋特点决定,只能“怨天”不能“尤人”。
专家介绍,我国油气藏的绝大多数都属陆相沉积类型,其共同特点是非均质、低压、低渗透,油质高凝、高粘、高蜡,发现、开采难度比国外普通的海相油田大得多。这就意味着,几十年来,我们每采出一吨油,要付出比国外大多数情况下多得多的智慧和艰辛;我们要达到与国外油田相同、甚至是低一些的采收率,需做出比人家多得多的技术、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我国人均油气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石油只及1/6,天然气只及1/11。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旺盛的能源需求大背景下,油气供需矛盾越来越凸显。
随着勘探程度加深,近几年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向新区、新领域、新层系延伸,所面对地质、地理条件越来越复杂。提高资源发现率、储量转化率和油气采收率,就要求在地质理论和勘探开发技术上有更大突破。
这一特殊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实行一种特定的产业发展战略,即动用一切技术手段,有时甚至是非常手段,尽可能发掘出已探明储量的最大潜力,包括那些在国外有可能被放弃的、开采难度极大的难动用储量,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之需。
为什么长庆油田被称为“磨刀石上闹革命”
这里有两组数字,对我们理解中国石油的技术能力颇有帮助:目前中国石油的探明油气储量中,有48亿吨是低压、低渗透的被称为“边缘”的难动用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30%以上,其中已动用不到一半;近几年新增探明储量中,有60%—70%是此类边缘储量。
比如西气东输的源头气田——塔里木克拉2气田,属高陡构造的隐蔽岩性气藏,井深4000—6000米;四川罗家寨气田,属地表极其复杂的高压深井;西气东输的另一源头——苏里格气田,属形态复杂的河道砂分布,盲目打井,50%会落空,需精确定位……在这些“物探探不明,打井打不快”的地方,找到储量,还要开发出来,都是世界级难题。
而国内第一大油田大庆之难,难在非均质、特低渗透和高含水:分100多个层,渗透率相差5000—10000倍,非均质程度为世界之最。像这样典型的特大型非均质砂岩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开发后,产量的自然递减在世界石油史上几乎是“铁的定律”。
产量排名国内第二的长庆油田,更以“磨刀石上闹革命”著称。为什么?长庆之难,除了其主力区块的鄂尔多斯盆地属巨厚黄土塬,物探无返射之外,其已探明油气藏的开发难在“三低”——低渗透、低压、低产,尤其是低渗透,堪称世界之最:70%的储层渗透率小于1毫达西,远低于国际上小于50毫达西的低渗透“红线”,被称为几乎没有孔隙的“磨刀石”。
技术上孜孜以求到何等地步
为了找到这些储量并把它从地下“拿”出来,中国石油人在技术上孜孜以求到何等地步,局外人是难以想象的。
在大庆,中国石油人从早期应用的一次采油技术靠地层自身压力把油“顶”出来,到二次采油技术向地下注水把油“挤”出来,再到三次采油技术靠化学剂把油从地底下“洗”出来,硬是用越来越先进、越来越难的技术抑制原油产量的递减。甚至,被称为表外储层的那种厚度只有0.5米、被国际惯例判了“死刑”的油层,都被他们用表外储层开采技术攻克。在油田持续开发50年、含水量高达95%以上的今天,仍然保持4000万吨持续稳产。
在长庆,中国石油人创新压裂工艺技术,将流体和砂石注入岩层,在地下形成多个岩石裂缝,使致密岩层中的油气顺畅地流动到井筒,彻底改变了“磨刀石”油气田“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难局,让长庆从一个没有多少经济价值的“边际油田”,跻身于年产3000万吨油气当量的我国第二大油气田。
在辽河油田,中国石油人整合国内与国际、企业与院校各种优势资源,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矩阵式管理模式,攻克了SAGD(稠油开采的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这个舶来品的升级、应用难题,通过持续加强蒸汽驱、SAGD、火烧油层、蒸汽驱后转水驱稠油开发方式,注入井底蒸汽的干度必须达到95%以上才能将稠油“融化”,使埋藏深、流不动的稠油不再“愁”,齐40和曙一区两个产量快速递减的老区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采收率提高20%—30%。
中国石油“宝石机械”1.2万米超深井钻机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万米级交流变频钻探装备的国家;气体钻井技术使机械钻速提高5至15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LEAP800测井装备,让地质家“看见”几千米深的地层深处;水平井、欠平衡井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单井产量比直井高出3到5倍,过去需要布二三百口井的油区,现在打30口水平井就能解决问题;此外,世界最大20万立方米储罐设计与制造技术,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乙烯等整体施工技术,也使中国石油比肩世界巨人。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
对中国石油“十一五”期间的整体技术进步,有如下规范化的描述:按照“主营业务驱动、生产目标导向、顶层设计”总体思路,组织了包括勘探、炼化、管道、工程技术、装备、新型产业等六大领域、30个方向的50个科技项目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研发形成了2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核心配套技术:天然气地质理论与检测技术,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和勘探配套技术,富油气凹陷精细勘探理论和技术,前陆盆地复杂冲断带构造建模和成像技术,被动裂谷盆地石油地质理论及勘探技术,精细油藏描述及高含水油田改善水驱技术,聚合物驱配套技术,中深层稠油热采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异常高压气藏和凝析气藏开发配套技术,海外超重油和高凝油油藏经济高效开发技术,复杂区地震勘探配套技术,水平井、欠平衡/气体钻井配套技术,低阻/复杂岩性储层测井评价技术,大口径油气长输管道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行保障技术,催化裂化系列催化剂和成套工艺技术,劣质重油加工系列配套技术,国IV标准清洁汽柴油及高档润滑油生产系列成套技术,高性能碳纤维与丁苯、丁腈及液体橡胶技术,百万吨级对苯二甲酸(PTA)及抗盐聚丙烯酰胺工业化成套技术。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技术能力?概言之,就是“你找不到油田,我能找到;你找到小油田,我找到大油田”;是“你打不出油来,我能打出;你打出的少,我打出的多”这样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