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2011-04-01 17:28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实现“十二五”时期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将使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二五”时期,积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工业发展的战略任务。必须围绕建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先进、清洁安全、产业链完善、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把大力推进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战略性举措,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是调整优化工业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坚持以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带动工业持续稳定较快增长。要发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加适应不同层次需要的消费品供给,积极拓展农村市场,培育新型消费,完善消费环境,引导消费结构升级,促进安全消费、绿色消费。要改善工业投资结构,积极引导社会投资结构和方向,加大存量调整力度,鼓励民间投资有序进入电信和国防科技工业领域,限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发展,防止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要稳定和拓展外需,推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工业制成品在技术、品牌、质量、服务方面的竞争新优势。要着力扭转长期以来工业增长过度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的局面,更多依靠技术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要积极利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要通过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不断提升先进产能的比重,促进制造业由大到强。要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撑作用,努力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通过规划引导、行业准入、技术标准的制定实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要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互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软件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
三是调整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坚持把促进大型骨干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增强工业经济内在活力,作为调整工业经济结构的重要切入点。要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钢铁、汽车、有色等规模经济特征明显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要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设,特别是切实缓解小型企业融资难问题。通过发挥中小企业经营机制灵活、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优势,引导一批掌握关键技术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一批专业相近的中小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
四是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结构。坚持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工业合理布局,实施工业区域功能化、差异化发展政策,形成与地区资源和能源及环境容量相适应、主导产业特色优势突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东部地区要发挥对全国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率先实现工业转型升级。中部地区要立足区位和资源组合优势,不断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西部地区要促进能源原材料产业集约发展和改造提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在发挥工业基础雄厚优势基础上,加速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要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用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加快培育和壮大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五是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坚持实施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战略,推动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提高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在电子信息、汽车、家纺、食品等行业实施自主品牌工程,开发特色和优势产品,增加花色品种,扩大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创新品种、提高质量、改善服务,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健全工业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诚信体系,加快制修订急需的产品质量标准。
实现“十二五”时期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将使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取得实质性进展,工业的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有力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