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中国制造业的六个关键要素

2007-09-21 09:26 来源:光大证券

生产要素: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 
    中国在初级生产要素上优势明显,其中对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来说,最大的比较优势即劳动力优势。 
    目前,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具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地区,短期这种优势仍将持续。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报告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低工资新兴经济体仍是世界上最具成本竞争优势的地区,我国制造业雇员工资水平处于较低位置。 
    但考虑生产率的因素,优势并不如工资差距大,中国的单位劳动成本为美国的40%。此外,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很长时间内占总人口的比重将处于很高的水平,并且2005~2015年期间,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但优势在逐渐缩小。 
    另外,资源要素禀赋优势在弱化,对资源的依赖降低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我国的土地和其他能源资源价格的上升削弱竞争力,但教育的发展促进劳动力供给的结构出现明显改善,技术创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在自主研究与开发(R&D)方面,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薄弱,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际市场竞争需要,近年来我国对研发的资本投入逐年增加。 
    需求:国内需求具备国际代表性 
    在机械、通讯设备、软件行业,我国市场需求广阔,并且快速增长。整体而言,国内需求具备国际代表性,如我国工程机械、造船、机床行业具备国际代表性。目前,我国客户还不够挑剔,但要求正在提升。由于多数产业在世界并不领先,造成低端产业提前饱和、高端产业供应不足的局面,使产业创新、产业升级压力大,迫使企业从本土走向国际市场。 
    相关产业:相关产业初具国际竞争力 
    整体而言,机械制造、通讯设备及其他相关产业都已经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而且国际竞争优势在提升。如:中国黑色、有色金属加工行业初具国际竞争力,国内钢铁价格、铝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中国海运、造船行业具备很强的国际竞争优势;中国芯片制造行业快速崛起,通讯设备行业已经开始在逐鹿世界通讯市场。 
    企业战略:竞争舞台移向国际市场  
    中国制造业已经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已走上了自主创新、品牌经营、海外投资、海外影响的国际化道路,将竞争的舞台移向国际市场。我国造船行业早已国际化,工程机械行业出口快速增长,通讯行业大举进入海外市场,软件外包业务快速成长。 
    在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部分中国制造业公司中,许多公司对企业战略的制定也是格外重视。例如中兴通讯,就分别在知识产权、人力资源、成本领先、差异化、质量、国际化、品牌和物流等八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波特的国家竞争理论中,还特别强调竞争对手的表现。中兴的竞争对手华为公司,总部就是在同一座城市不远的地方。业内就有评价说,如果没有华为公司,中兴通讯不可能保持着活力。正是因为两家公司都被对方确立为一个追赶或努力摆脱的标杆,才使得两家公司有如此让业界感到震撼的发展速度。 
    政府:财税政策重点扶持装备制造业 
    政府高度重视自主创新,把自主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05年12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颁布,提出把自主创新作为未来科技发展指导方针的核心思想;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一条主线,并在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投入、扩大开放等很多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将自主创新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 
    2006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出台。 
    2007年5月,国家关于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在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同时,要求率先做强通信制造业,对中兴通讯这样的企业政府无疑会优先给予重大支持。 
    在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2006年10月联合发布《关于发展软件及相关信息服务出口的指导意见》,要求不断完善税收扶持政策。 
    机会:中国制造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会 
    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快速崛起,装备制造业、通讯设备制造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大规模铁路建设、奥运、世博、中部崛起、城市化进程加速,工程机械行业面临良好的内部环境,造船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加速,我国造船行业正快速崛起,国内3G标准TD-SCDMA呼之欲出,通讯设备行业面临绝佳的后来居上的机会。

相关新闻

编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