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产业:2023年东莞市特色产业之工业机器人产业全景分析(附产业空间布局、发展现状及目标、竞争力分析)
2023-06-19 14:29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1、东莞市工业机器人产业空间布局:已形成2大主要工业机器人产业聚集区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是高质量发展制造业的重要路径之一,东莞市在《东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9-2030)》政策中鼓励推动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当前已形成了2大主要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聚集区: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谢岗镇银瓶高端装备产业基地。
2、东莞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东莞市工业机器人产量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第一
2014年起,东莞开始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同年成立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团队创建市场化、公司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东莞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下设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发展东莞机器人产业。自2015年开始,基地采用基于项目和课题的办学模式,与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四方合作共建粤港机器人学院。截至2021年8月底,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孵化创业实体80个,累计总产值超过35亿元。整个东莞而言,东莞机器人企业规模以上约有163家,工业机器人研发及生产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10%。
2022年工业机器人产量16.57万台,占全国产量41.2%,同比增长2.1%,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第一。
2)东莞市工业机器人企业数量波动增长,2022年创新高
根据企查猫查询数据显示,近年来工业机器人新注册企业数量波动增长。截至2023年5月,东莞智能终端产业相关的注册企业超9000家,新增企业数量整体持续增长;2022年,东莞智能终端产业注册企业数量为2199家,达到历史最高峰,表明东莞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态势积极向好。
从重点企业的空间布局来看,目前东莞市多个镇街有原材料、机器人制造、机器人销售环节的企业分布,而工业机器人产业代表企业主要分布在松山湖园区,该园区主要由政府规划建设,产业聚集效应较好。此外,虎门、长安、大朗镇、谢岗镇的产业链布局也相对较好。
3)东莞市已形成完整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
在政策指引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东莞市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不断完善,其中,在原材料供应、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机器人本体制造、系统集成、代理经销等环节均有企业布局。
同时,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东莞有20%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布局在上游、54.55%的企业布局在中游、25.45%的企业布局在下游。
3、东莞市工业机器人产业竞争力分析
——东莞市工业机器人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大
东莞市政府发布的《“东莞制造2025”规划》提出,到2025年,东莞将打造成全球有影响力的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为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业总产值实现由1万亿向2万亿跨越,稳居全国制造业城市第一梯队。2013-2022年,东莞每年均制定了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鼓励和支持工业机器人在制造领域的应用;2021年2月,东莞出台《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了东莞产业定位之一是建设国际一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
2)东莞入选“2023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区域发展潜力城市榜单TOP10”,位列全国第三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对外发布《2023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区域发展潜力城市榜单TOP10》,东莞以86.3的总分位列全国第三,广东省内第一,前2名是苏州和常州。
3)东莞市工业机器人产业科研创新能力强
近年来,东莞工业机器人创新能力也进一步提升。截至2023年5月东莞市工业机器人企业申请专利7727个,占全国工业机器人专利申请的2.29%,2022年专利申请数量为858个,也位居全国前列。
同时,在科研资源方面,东莞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前沿领域,设立了众多科研机构,具体包括政府主导成立的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机器人、365研发中心等。
4)东莞市强化机器人赋能各行各业,场景应用示范效应显著
东莞市为强化机器人终端带动、赋能百业的应用优势,鼓励龙头企业加速应用场景落地,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从而带动相关产业效率提升、更好发展。
4、东莞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目标:将从“六项行动”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
2019-2030年期间,东莞市将从“六项行动”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强芯创新行动着力建好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平台支撑行动给予平台建设企业、使用平台服务企业一定财政补贴;招商引资行动对接机器人相关企业培育相关生态;招才引智行动吸引专门人才;双创升级行动推广松山湖机器人研究院合作模式,促进产学研融合;智能+赋能行动深化“机器换人”,推广机器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