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商品思维是:东西尽全力做到最好,但定价高,溢价明显。商业思维是,你用得起你就用,用不起别扯谈,我的产品我说了算。这是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商业思维,三菱松下索尼西门子大众通用丰田莫不是如此。
小米的商品思维是:东西尽量做到中庸级别,无明显短板,市场占有率为第一目标。商业思维是非常明显,我短期可以不挣钱,但我可以成熟我的供应链,快速占据市场,有了市场就有了一切。这一点和比亚迪不谋而合。
站在用户的角度,皆大欢喜。不管是车也好,是手机也好,商品的属性永远是围绕着基础功能展开的。比如,车的基本功能,就是带我从A点到B点,其他的功能都是锦上添花。人的寿命就短短三万天,都是人,谁又该有车开,谁又不该开车呢,他们的商品,就可以满足我当下的需求……!如果自己经济好转了,干个劳斯莱斯也有的选。
商品的东西,溢价背后贴着不同的属性(属性如:身份,价格,稀缺性等等),把背后的属性剥开,就只是商品而已。
从宏观的角度,总规划师的视野看:简直是都喜欢!小米,比亚迪这样的企业,以占有市场为第一要素,能够整合供应链,解决人口就业,拉动了消费,也贡献了自己的税收。华为这样的企业,成就了大国名片,推动了技术的进步,解决了产业升级的的难题。
未来,这两种商业格局,都不简单。个人觉得华为更传统一些,即在(成熟)国际竞争中更招人爱,商品即品牌,品牌即价值。
但小米和比亚迪们打破了这种模式,他们认为,只要是商品,都有一个差不多值,该换照样要换!你想想,能把汽车做成快消品,就是很恐怖的事情。你一天到晚给我吹技术,技术都有个高度,到一定的高度以后,进阶是相当困难的!那个时候,你就是等着我来追赶,但我可以把你引以为傲的技术往下放啊,实现商品的降维竞争。但你不行,你的人设就是技术大佬,技术的光环如果崩塌了,就是泥菩萨一枚,因为你挣的必须是技术的钱。
成长:由于东大地域领阔,人口众多,且贫富差距大。所以小米比亚迪们能快速的成长起来。除了漂亮国,欧美日韩都办不到,原因很简单,就他们那个市场成熟度,那点人口,你要把东西做不好,就等着放在家里自己用吧,商品还没出来就注定了是个死局。
这纯属个人观点,不立人设不抱团。那么,你们觉得呢?
最后修改:2025/2/22 10: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