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人工智能+工业软件:智能仿真加速赋能产业变革

2025-10-09 13:40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仿真是连接虚拟与物理世界的桥梁,亦是探索复杂系统认知、推动工程落地的核心方法——它既承载基础科学的深度突破,也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持续跃升。当前,仿真技术正以空前的深度与广度重塑科技创新范式,成为推动全球产业升级的关键引擎。

2025年9月20日,以“智能仿真与数据治理”为主题的2025国际仿真大会在浙江杭州举办。中外院士、行业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智能仿真与数据治理、仿真+AI、汽车与运载装备仿真、航空航天仿真技术、工业大模型与具身智能、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工业仿真软件研发与应用、低空智能运载仿真、科学计算与仿真、电子设计与仿真、数字文娱与社会仿真、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仿真、流体仿真创新发展等前沿领域开展讨论,深入探讨仿真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的前景及行业应用发展路径。

在智能制造领域,工业仿真为数字孪生与智慧工厂建设提供核心支撑;在绿色可持续发展领域,仿真技术助力优化能源配置与碳排放减排方案;在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领域,仿真则为算法训练、沉浸式体验搭建安全可靠的虚拟环境。通过仿真技术,产品研发、生产运维等环节的试错成本大幅降低,科研创新与产品迭代速度显著加快。

亚洲仿真联盟理事长张霖指出,建模仿真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是建模仿真技术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而国际合作则是应对全球共性挑战的重要途径。

智能化为MBSE(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注入新动能

在工业仿真领域,航空器、航天器、舰艇、空天系统等复杂工程,以及交通、能源领域重大装备的研发设计与应用维护,始终是行业关注的核心。以MBSE方法论为核心,借助计算机模型与仿真技术指导并优化系统设计,已成为复杂工程研发的首选方案。如今,人工智能正为MBSE的跨越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仿真学会理事长王自力表示,针对复杂工程需求,将可靠性、安全性、测试性、维修性、保障性及环境适应性等与装备故障缺陷防控相关的使能技术深度耦合集成,形成系统化解决方案,即为可靠性系统工程——这一体系将可靠性紧密融入装备研发全流程,本质上可视为MBSE的重要实践形态。

王自力进一步指出,可靠性系统工程技术体系正朝着模型化、仿真化、智能化方向演进。从工具平台发展脉络来看,MBSE已历经工具化、综合化、一体化阶段,当前处于第四代模型化平台时期,未来将迈向以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为核心驱动的第五代智能化平台。

例如,在MBSE体系中引入大模型底座与智能体,以敏捷智能生成式设计为目标,以方案智能生成与数字验证互动为技术主线,可实现三大集成:基于智能协同的需求集成、基于智能生成的研制集成、基于具身智能的运维集成——这将为复杂系统健康管理带来深远影响。

“数字化、智能化为MBSE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助力可靠性系统工程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王自力强调,与此同时,数智时代下复杂工程的体系化、无人化、智能化特征,对安全可靠性提出了新挑战,也拓展了应用场景边界,这些均是MBSE未来需攻克的关键课题。

人工智能推动高速列车全专业仿真融合

轨道交通装备是典型的复杂系统,仿真试验、模型试验、实车试验是其研制与运维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其中气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共性技术的应用尤为关键。

当前,时速450公里高速动车组、时速600公里磁悬浮列车、新能源动车已进入研发关键阶段,未来时速800公里、1000公里的高速交通工具研发也已提上日程。速度提升对气动设计、仿真优化平台验证,以及标准体系、规范指标的制定均带来多重挑战。

除速度突破外,智能化列车将成为未来轨道交通的里程碑式产品——其涵盖具备自感知、自识别、自决策、自学习能力的无人驾驶系统,以及无人驾驶网络化运行模式。这一趋势将推动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列车设计、监控运维、运营场景等领域实现体系化应用。

依托多年积累的海量仿真数据与试验数据,中车于2024年12月发布自主研发的“斫轮”大模型。作为我国首个深度融合装备制造业全链条、全流程场景的工业AI大模型体系,其覆盖设计、制造、运营、维护、安全等核心环节,目前已推出多款应用产品并落地实践。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国家高速动车组总成工程中心主任丁叁叁表示,中车的未来目标是构建智能化平台,依托“斫轮”大模型普惠全体工程师。“仿真技术可实现全场景、全工况模拟,我们计划将大模型延伸至全场景仿真,覆盖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等各专业仿真领域。”他同时指出,工业领域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仍需时日,核心挑战在于跨越不同专业间的技术鸿沟。

人工智能+工业软件:开启产业升级新赛道

“万物皆可仿真”的理念正加速落地。在2025国际仿真大会上,达索系统发布最新仿真成果——“数字心脏”模型。该项目历经12年持续研发,全球参与主体达370余家,涵盖科研院所、医疗器械企业、软件开发商、监管机构及临床机构。

“数字心脏”是一款参数化可变形模型,可针对不同患者的特定心脏疾病构建个性化仿真模型。基于该模型开展医疗器械植入模拟,不仅能帮助企业更快研发出更安全、高效的医疗器械,还能辅助医生为患者制定精准手术方案。

达索系统中国区仿真高级技术顾问王贇洁表示,通过“数字心脏”模型,虚拟人体建模仿真技术将逐步拓展至医疗各领域,最终实现三大目标:降低医疗器械研发成本、加快产品上市速度、降低患者手术风险并提升治疗有效性,切实惠及广大患者。

人工智能不仅与仿真过程深度融合,更在重塑仿真工具形态。在大工业领域,以数据资产构建新质生产力、以人工智能赋能仿真技术,正形成“智能仿真”新模式,驱动工业软件迭代升级;同时,工业装备的创新研制需求,也对软件提出“精益仿真、卓越效能、敏捷设计”的迫切要求。

大会现场,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发布大型自主结构分析CAE软件SABRE2025。该产品从新理念、新效能、新交互三大维度出发,实现AI+CAE三大创新实践,六大核心功能与三大交互功能均实现整体提升。例如,在自动化模型处理方面,其可完成复杂工况分析操作的自动处理,大幅提升设计效率。

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副总设计师聂小华介绍,SABRE系统已纳入国家自主可控目录,目前已在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等多个行业落地应用,支撑了数十项重大装备的创新研制。

在CFD(计算流体动力学)领域,国产工业软件也实现突破性进展。上海桓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国产流体仿真软件ASO,其快速前处理功能将整车仿真效率从“按月计算”提升至“按小时计算”,解决了行业长期痛点。ASO也是一款集前处理、求解器和后处理一体化的成熟软件,帮助客户解决仿真流程中所涉及的全部知识产权风险,为CFD仿真的全流程国产化助力。

据悉,桓领科技凭借自主研发的ASO成功打破国外垄断,特别是总效率指标,10倍于国外软件。目前该软件已经在汽车行业展现出了硬核实力,获得了包括上汽通用五菱、长安汽车、江铃汽车、福田汽车等几十家企业订单,在船舶、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也有建树。

亚洲仿真联盟:致力于全球建模仿真协同发展

仿真技术正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类生活与产业格局,重塑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的发展模式。未来,仿真技术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计算等深度融合,拓展跨界应用场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大会期间,亚洲仿真联盟理事长张霖教授主持发布《建模仿真塑造世界数字化宣言》,倡议全球协同推进仿真技术发展、构建完善治理体系,强调技术应用需服务于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并呼吁深化国际合作、加强人才培养,携手应对数字鸿沟等全球性挑战。

据介绍,本次大会主办单位亚洲仿真联盟(AsiaSimulationFederation,ASIASIM),由中国仿真学会联合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仿真学会共同发起,是国内首批依托高校建设的国际科技组织,与国际建模仿真学会、欧洲仿真联盟并列为全球三大仿真领域国际科技组织。

张霖指出,建模仿真技术在推动全球数字化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当前其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全面数据治理体系的构建,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要方向与紧迫任务。

作为建模仿真领域国际知名专家,张霖在国际上率先提出“面向模型全生命周期的模型工程思想”,该思想已成为国际建模仿真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他以首席专家身份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复杂产品建模仿真系统”,并牵头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的起草工作。

相关新闻

编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