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工业机器人快速增长 中国将成重塑全球机器人产业格局重要变量

2025-11-18 10:06 来源:中国工业报

作为机械工业的重要行业之一,智能装备的典型代表,机器人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了快速发展,战略意义愈发凸显。

“‘十四五’时期,我国机器人产业取得长足进步,已形成覆盖关键零部件、整机和集成应用等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链,产品与应用实现多样化。也应看到,产品供给水平与用户期待仍存在差距,产业生态有待进一步完善。”在11月11日举办的“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秘书长、机器人分会执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晓刚如是分析。

面对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方向,宋晓刚表示,“十五五”时期,机器人产业将向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变,中国将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格局重塑的重要变量。

工业机器人快速增长  关键零部件获突破

伴随我国工业自动化发展,工业机器人在量大面广的制造业得到快速推广。工业机器人应用从汽车、电子行业快速切入冶金、轻工、金属加工、石油化工、食品饮料、轨道交通、船舶、光伏、锂电等赛道,集成应用纵深拓展,高端化、智能化取得积极进展。

2010-2024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3.9%,较全球增速高出一倍多。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

2013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实现销量3.7万台,首次成为全球最大市场。2024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30.2万台,同比增长7.1%,创历史新高。“十四五”期间在相对高基数基础上,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前四年年均增速为14%。

中国市场带动全球工业机器人增长。自2013年起,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2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前5名分别是中国、日本、美国、韩国、德国,占全球总销量的79.6%。

宋晓刚表示,2024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量约占全球市场销量的54%,已连续四年超过全球市场的一半,为其后四大市场总和的两倍多。

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持续攀升。

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从2013年的不到1万台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17.7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30.3%,增长17倍多。“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达到33.1%。

“2022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首次突破10万台。2023-2024年持续保持20%以上增速。2024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中国市场占比首次突破50%,达到58.5%。同时,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24年,自主品牌多关节机器人销量达到10.8万台,同比增长24.2%,在自主品牌机器人总销量中的占比为60.9%,位居各机型之首。”宋晓刚分析。

宋晓刚表示,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已形成覆盖关键零部件、整机和集成应用等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链,尤其在关键零部件研制取得积极进展。

在高精密减速器上,谐波减速器基本覆盖全系列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部分产品还进入国际知名品牌供应体系,代表性企业有绿的谐波等。

RV减速器产品覆盖小、中、大、重等各种负载能力,精度和寿命性能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可满足国内各类机器人整机配套需求,代表性企业有环动科技、智同科技、南通振康、秦川机床等。

自主品牌伺服系统发展迅速,核心技术取得明显进展,部分产品性能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代表企业有埃斯顿、汇川技术、清能德创、华中数控、广州数控、新时达等。

控制器方面,国内企业研制出一系列低成本、高性能的机器人控制产品,产品迭代进程加快,国产化进程不断加速。代表企业有汇川技术、新时达、卡诺普、埃斯顿、埃夫特等。

应用于机器人的传感器主要为视觉传感器和力传感器。国内2D视觉相机已基本满足了大部分工业场景的需求。3D研制取得突破,代表企业凌云光、海康机器人、梅卡曼德等。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赵杰提醒,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包括七项重点任务:应加速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升级换挡,推动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平台产品,构建智能时代新型工业化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破局国家重点行业工业机器人被垄断的局面,推动作业方式由预置简单操作向技能灵巧转变,推动自主品牌机器人出海,完善机器人检测认证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工业机器人之外,服务机器人技术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服务机器人实现商业化落地;特种机器人实战应用能力显著增强,在应急救援、反恐防暴、深海探测、空间探索等危险、极端环境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形机器人加速布局,灵巧手、滚柱丝杠、无框力矩电机、高爆发一体化关节等新型零部件技术加速突破。

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周边配套能力亟待提升

国家产业规划、政策引导支持,巨大的市场需求驱动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共同推动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

“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技术、产品、应用取得长足进步,但还难以很好满足市场需求。高端产品供给能力、高端关键零部件及软件存在明显差距,汽车等高端应用领域市场占有率低。”宋晓刚指出。

在其看来,当前机器人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差距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产品供给水平与用户期待存在差距。

一是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多数产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部分高端产品研制虽取得突破,但是还未经长期现场验证,应用经验积累不足,产品升级迭代慢,在关键工艺环节尚未实现大规模突破。

二是产品智能化水平不足。当前,机器人产品的易用性、灵活性、智能化程度还普遍偏低,与用户的期待存在差距,无法满足复杂任务、柔性制造等要求。

三是性价比优势不足。工业机器人产品通常以系统集成方式出售,价格远远高出单台价格,且机器人系统后期应用中用户还需要承担机器人运营成本、维护成本及新增的人力成本,部分企业“买不起”“用不起”。

产业生态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产品应用周边配套能力有待提升。动力电池、周边设备以及离线仿真、虚拟调试、数字孪生等软件与机器人尚未形成良好生态,兼容配套能力有待提升。

二是人才供给仍不足。与快速发展的产业相比,人才培育速度显得有些缓慢。熟练操作、调试、维护等实用型人才均存在较大缺口。

三是市场竞争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缺少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机器人产品迭代日新月异,应用场景日趋丰富多样,但标准的更新及新标准的制定却滞后于产业发展。

宋晓刚建议,按照《“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总体要求,以高端化智能化为导向,机器人产业持续拓展应用深度与广度,坚持应用牵引、协同发展、融合创新,实现从“有”到“优”,更好满足高端应用的需求,实现高端化、智能化,是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任务。

“还应看到,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进入瓶颈期,新装机量增长放缓(2021-2024年间全球新装机量稳定在50万台,我国基本在约30万台)。我国重点行业工业机器人高端应用被外资品牌垄断。航空航天、船舶、汽车等重点行业制造关键工艺环节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占比不足10%。实现自主可控是应对西方极致制裁的必要措施。”赵杰建议。

在赵杰看来,智能机器人是“十五五”发展重点。“十五五”时期,应抓住产业变革的新机遇,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包括创新技术的持续供给能力,核心基础零部件等共性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重大技术装备的品质和应用的持续提升能力,以及质量基础设施的服务支撑能力。

“全球机器人产业已进入智能化新时代。‘十五五’时期,应建成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推动我国向机器人强国迈进。我国机器人产业要向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加速新兴技术、前沿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带动产业智能升级;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迁转变,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同时,全球化布局向纵深推进,中国将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格局重塑的重要变量。”宋晓刚建议。

相关新闻

编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