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具身智能,何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25-11-11 15:28 来源:中国工业报

当第十五届全运会火炬传递深圳站,人形机器人以“0号火炬手”的身份亮相,完成第二棒与第三棒之间的传递,成为全场焦点,一个关于“智能体如何与物理世界深度对话”的时代命题,正以具象化的姿态叩击着产业变革的大门。

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等列为未来产业培育方向,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具身智能,这一从“虚拟世界”走向“物理实体”的智能革命,不再是遥远的科技概念,已然渗透到工业制造、物流仓储、民生服务等多个领域,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站在“十五五”规划的起点,具身智能如何突破“卡脖子”瓶颈?如何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跃迁?当政策东风与市场蓝海相遇,中国能否在这场全球竞赛中抢占先机,让“机械伙伴”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工业报记者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智友·雅瑞科创平台发起人、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进行了独家专访。

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性装备

“在传统认知中,具身智能往往被狭义认为仅指机械狗、人形机器人等形态,这实际上属于大众的一种直观认知。”王田苗首先对“具身智能”进行阐释,广义的具身智能是指物理世界中具有感知、推理、决策和执行能力的智能系统,可依托于各种形态的设备与载体实现。“在此基础上,广义的具身智能不仅涵盖人形机器人,还包括新能源汽车、数控机床等一切具备环境感知与交互能力,并能在相应环境中不断学习的设备系统。”

王田苗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发展,人们对虚拟环境和数字世界的认知不断提升,这既推动了多学科交叉研究,也催生了各种创新性的思想与技术,从而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且充满想象空间的发展前景。“当前,人工智能正加速向物理世界延伸,基于此背景,‘十五五’规划《建议》将具身智能纳入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并将其视为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核聚变能等领域并列。”

“我们应重视具身智能在‘十五五’中的战略高度及其对未来各行业的辐射作用。”王田苗认为,具身智能的内涵超越制造工具本身的范畴,更是支撑其他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首先,具身智能应作为我国智能制造的基础设施进行重点发展。它为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制造以及低空经济等众多科技密集型领域提供重要支撑。

其次,具身智能可以满足老百姓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刚性需求。例如,在农副产品加工以及衣物、鞋类等传统依赖人力的行业中,面对这些领域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具身智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传统工业机器人主要在汽车、手机等标准化产品制造中应用,对于非标准化产品的制造,如可穿戴设备和各种3C产品,具身智能机器人则具备更大应用潜力。因此,在非结构化环境中,具身智能有望实现B端和C端所需新产品的规模化定制与生产。

最后,具身智能还能满足人们在娱乐、情绪和陪伴方面的需求。无论是面向孩子、老人还是年轻人,无论是虚拟智能体还是实体机器人,都需要具备智能思考和自然交互的能力。

对于如何将具身智能技术创新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推动其发展?王田苗从两方面向记者进行了分析: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创性,鼓励高校院所从交叉学科中进行原创基础研究,实现新方法、新载体和新突破。“我们需要重视创新型人才,其中一部分是理论人才,另一部分是工科人才。具体来看,可以重点培养具有‘两领’能力的人才,即在科学上具有引领前沿探索的领军人才,和能够驱动产业发展的领导人才。”二要推动科技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结合。一方面,引导工科大学发挥技术创新的牵引性和驱动性;另一方面,让企业家和工程师走进工科大学进行教育和培养,启发创新,这样才能为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支撑。

行业有别,智能化技术适配难度各异

随着具身智能技术逐渐成熟,其在仓储物流、质检、养老、医疗及高危领域等场景加速渗透。然而,这些领域对智能化需求各异,技术适配难度也不尽相同,企业该如何选择切入点?王田苗表示:“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争论,焦点在于是否应采用通用模型。”

“由于机器人具有异构性,不同场景下使用的机器人结构各异,例如,物流仓储与医疗机器人(包括手术、康养、康复及清洁机器人等)在结构上就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关于是发展通用模型,还是针对不同行业开发专用模型,这一问题一直备受争议。”王田苗解释道,“在具身智能的泛化和迁移过程中,同样面临大模型选择的问题:是追求通用大模型,还是专注于专用大模型?这类似于体育领域中的全能冠军与单项冠军之争,即是否应有一个统一的模型适用于游泳、跑步、跳高和打篮球等多个项目,还是针对不同项目分别开发模型。”

除此之外,在具身智能企业进行大规模商业化过程中,还面临三大挑战。王田苗指出,首先是效率和效能问题,当前许多具备复杂智能的通用机器人在商业效率上仅达到人类的20%左右,需要在准确度、速度、空间利用率、定制能力及操作便捷性等方面实现提升。其次是容错问题,某些行业对机器人的容错率极低,如手术、家庭护理及工业抛光打磨等对精度与可靠性要求极高,这要求进行严格的技术攻关和商业分类。最后是成本问题,目前国外机器人价格高昂,虽声称未来将大幅下降,但在操作和任务完成方面仍待提升,尚未真正实现具身智能。

王田苗表示,为突破这些瓶颈,目前存在两种发展路线。

■ 一是研发突破,即致力于通用本体技术、底层具身智能通用大模型、类人灵巧手及实时高效算力等的技术攻关,尽管成本可能较高,但这是通向高阶具身智能的必由途径。

■ 二是智能定界,即在限定范围内开发具有特定功能任务、满足细分场景需求的垂类产品。“目前,这两条路线并无对错之分,而是交叉融合、相互推动、螺旋式发展。从长远趋势看,未来10年或20年内,行业可能会形成本体制造、大脑与域控系统以及平台化生态运营服务三大头部板块;同时,各专用行业也将涌现出各种具身智能产品,这些产品可能并非人形机器人,而是根据环境需求定制机器结构,安装适合的大脑和小脑,以适应环境、调整策略,并在工作应用和场景中不断学习迭代,最终完善其智能系统。”

挑战应对需要秉持长期主义

“人形机器人作为智能终端,在具体落地进程过程中,我认为,局部特定环境的商用会率先实现,其次是工业领域,最后才可能进入家用消费市场。”王田苗表示,“在商用和工业领域,我预计,未来3到5年内,部分场景会开始应用人形机器人;但进入家庭消费领域,我认为,至少需要10年以上,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王田苗指出,人形机器人发展面临诸多难点挑战。首先,在认知层面,构建“世界模型”的相关机理尚未明晰,大家仍在不断探索,且这项探索依赖巨大算力、能源支撑,这条发展路径是否适合中国,存在质疑和挑战。其次,在操作层面,灵巧手操作尚未实现标准化,缺乏成熟供应链,与家电、汽车行业不同,需要从零构建产业生态。另外,安全运维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旦出现事故责任归属不明,商业保险和运营维护服务体系都尚未建立。“因此,我认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秉持长期主义并保持专注。部分问题需要个别公司在通用技术上取得突破,但大部分问题需在实践探索过程中逐项突破,如此才能切实推动行业发展。”

与此同时,王田苗提醒,任何颠覆性技术的出现都会激发人们巨大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往往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人们对未来预期过高,甚至期望技术能立即实现广泛应用。二是颠覆性技术因其巨大的想象空间,会吸引大量资本涌入。“这两个现象相互作用,易催生泡沫。回顾历史,无论是汽车、机器人、新能源还是自动驾驶等颠覆性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都曾出现过类似泡沫现象。”

“在工业制造、商业服务以及民生消费等具体场景中,中小型企业若对实际痛点理解不够深入,就很容易被这些泡沫所裹挟,进而对未来发展构成不利影响。”王田苗表示,中小型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在细分领域内的优势,包括对行业的深刻理解、丰富的使用经验和宝贵的数据资源。

王田苗建议,中小型企业可积极寻求与两类大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生态发展。一类是拥有智能模型、大模型或世界模型等先进技术的企业;另一类是具备强大算力支持的企业,如训练算力企业和端侧域控企业。通过与前者合作,中小型企业可以利用其通用技术定制垂类小模型,并结合自身对行业工艺、操作安全数据的深刻认知,训练标签并约束输出结果。同时,与算力企业的合作则能确保这些模型得到高效训练和部署。

“只有在这样的融合与协作中,中小型企业才能在各个细分领域中,既拥抱颠覆性技术带来的机遇,又切实利用行业数据和运营经验推动自身发展。”王田苗表示。

相关新闻

编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