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建立高技能人才社会化培养机制

2019-12-30 17:11 来源:劳动报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最需要什么?高技能人才。近日,劳动报记者从民建上海市委获悉,在即将召开的2020上海两会上,民建上海市委拟提交一份提案,建议上海建立高技能人才社会化培养机制。

高技能人才缺口大企业培训人气低

提案指出,上海在高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队伍总量、人才结构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常规制造产业的技能人才的短缺正在逐步成为影响产业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随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对智能制造专业技能人才标准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技术人才总量不足、结构问题突出和人才断档现象将对新兴产业发展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制约。

但调研显示,企业培训普遍出现人气低、意愿差的情况。为何?一方面是企业培训成本与企业生产制造相矛盾。企业生产计划都事先制定,特别是生产制造型企业,流水线操作模式限定了企业员工的工作时间。员工在工作时间内参加培训,脱离工作岗位,势必影响企业的生产进程;员工在非工作时间内参加培训,则会增加企业的人工成本,企业需支付额外的加班费。另一方面企业对于员工培训也存在人员流失的顾虑。

此外,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行业的培训上,存在着培训资源配备效率不高、服务经济能力较弱等不足。比如,对于拥有较好办学资源的公办职业院校,主要培训对象偏重于在校学生,对企业职工培训的贡献并不突出,而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存在着设备陈旧老化、培训资源不足等问题;资源共享不畅。职业培训体系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需求也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政府与企业对培训目的也存在一定差异。另外,师资力量无法满足需求。新的技术、新的行业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职业技能师资力量已无法满足需求。

试点共同培养机制鼓励校企资源整合

企业培训难、顾虑多,提案建议建立高技能人才社会化培养机制。

提案指出,对于培训硬件投入高、市场需求大的职业技能培训,可以试点政府、社会培训机构共同出资设备投入(甚至企业共同参与),社会培训机构根据政府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具体运作,做好培训、考核、鉴定等工作,建立更适合发展需要的共同培养机制。

产业管理部门汇总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主动对接高校、职业学校和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对接企业所需,协调学校及时调整培训规划、理论课程和实践科目,使产业发展与教育培训互动机制紧密结合、覆盖全产业链和教学全过程。

针对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支持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课程规划与设计、学习教材开发、实习实训等。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与企业联盟,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逐步推进职业院校和企业、行业联合,同园区间联结,大力支持“互联网+教育培训”发展模式,鼓励校企资源整合,共同协作,开发形式多样的产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培训包,开发人才实训培养体系,全面推动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

此外,强化高技能人才社会化培养过程中的强化监管和安全保障,规范和落实资金保障机制。对已有的各部门安排的人才专项经费以及政府补贴进行梳理与整合,精简相关经费的安排与支出,将政府补贴落到实处。财政部门统筹安排产业发展、科教类专项资金,并通过人社部门按年度编制发布的紧缺人才专业和职业(工种)目录,进行人才补贴及资金保障的分类落实,不断加大对产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相关人才经费,以及对公共实训平台和产教融合项目加大支持力度。优先扶持对在新技术改造创新、工业设计、生产性服务业、绿色发展、两化融合、产教融合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有所贡献的企业以及人才。

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

提案指出,应该尽快制订高技能人才标准化和数据共享机制,促进符合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技能人才便捷流动。适当放宽地区、年龄、学历等限制,以专业技术能力为考核重点,结合职业道德、知识水平等要求,建立统一和完善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建立统一的高技能人才数据库,量化高技能人才的各项数据指标。依托人才数据库,引导高技能人才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有效流动。

为了确保评价公平公正,提案建议建立由人社条线、相关部门和社会第三方组成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组,建立日常督查、考核评价、随机抽样工作机制,定期对培训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促进企业和学校在培训上紧密合作、互为促进。对于评价质量不符合要求和规范的,严格执行市场退出机制。

此外,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训基地,组织验收、许可挂牌,并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与支持,创新职业技能的办学机制。同时,也应进一步加强企业与技能学校的联合办学,将企业与学校的有效资源有机结合,促进校企合作、产权结合。对于在高技能人才培训领域中有杰出贡献的企业,政府部门也要给予高度认可和奖励,提高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训的积极性。

相关新闻

编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