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创新”走得更快更远
2014-07-10 11:49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我们又一次处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一条路是延续传统发展模式,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另一条路则是依靠创新驱动,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5月15日,在第四届中国自主创新年会上,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认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如何以创新驱动发展?如何使科技与经济结合得更加紧密?围绕“改革引领转型,创新驱动发展”的主题,与会嘉宾共同为“中国创新”提速建言献策。
“换挡”更需创新驱动
中国经济要提质增效、换挡转型、打造升级版,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关键要靠科技创新。与会嘉宾认为,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我国科技发展非常迅速。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的科技人才队伍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欧盟;国际科学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二位,高被引论文数量居世界第四位;本国人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指出,当前我们正处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格局中,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伴随着科技进步的迅猛发展,我们要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核心就是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中国科学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分析了我国经济转型具有的4大潜在优势。一是政府对于国情、本土市场需求以及对中国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是实现科技和经济结合、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基础。二是中国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广阔市场资源,这是任何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战略资源。三是中国具有高智力劳动密集的比较优势。四是中国具有集中国家力量,发展战略性产业和技术的组织优势。
“中国十大创新型企业”代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熊群力认为,世界范围内以电子信息技术转型升级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谁能率先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并产生效益,谁就能够掌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导权,谁就可能‘弯道超车’。”
战胜挑战需深化改革
必须看到,我国科技发展依然面临着巨大挑战。
徐冠华指出,“我国科学技术面临巨大挑战——缺乏世界级的科技专家,缺乏具有国际引领性的产品,缺乏市场化创新环境,缺乏创新必需的民族自信。”
“我国专利的申请是不平衡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表示,目前民营企业已变成专利申请的主力军,申请量占专利申请总量的67%,但国有企业和一些改制后的部属设计院、研究院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从进出口的情况看,大量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品还依赖进口。从地域来看,各城市的发展也不平衡。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也认为,当前科技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如何产生更多的改变世界的重大技术创新、如何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的决策机制、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及如何吸引和培育拔尖的技术创新人才这三方面。
熊群力用“喜忧参半”一词来形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他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虽形成了旺盛的市场需求和比较健全的产业环境,但在基础技术、产业链关键环节尚缺乏应有的自主控制能力。”
毛伟明认为,我国工业整体技术水平还亟待提升,尤其是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偏低。我国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和经济还没有形成有机的结合,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还没有形成良性循环。
嘉宾们达成的共识是,必须直面挑战,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顶层设计,破除发展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市场成为企业获得创新成果的主要渠道。
此外,与会嘉宾呼吁,实施创新驱动,必须加大原始创新能力建设。张来武认为,先发优势是创新驱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后发优势使用的是追赶策略,这在我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最后一公里的蛙跳”却必须依靠先发优势。
嘉宾们还强调要让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中国十大创新型企业”代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吴永杰在会上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和市场调整首先破坏摧毁的是企业原有的商业和经营模式,应对和战胜危机必然要求从战略的高度来推动创新、从竞争的纬度来谋划创新策略、从改革深度来推动创新实践。
“‘十三五’是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重大机遇,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和能力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坚强保障。”陈劲建议,企业应加强人力资源投入,增设企业创新主管,培养富有激情和使命感的创新者,包括重视技术工人,重视能工巧匠。同时,要继续强化研发投入,进一步完善企业文化,鼓励原始创意,奖励成功、勉励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