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规律变化 推动工业转型
2013-09-29 16:55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如何看待工业增长前景,我国工业的中长期增长态势将呈现怎样的格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首先应该看到,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工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世界经济由金融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充满变数,这会对外向度较高的中国工业产生一定冲击;另一方面,随着发展条件的变化,我国工业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工业增长潜力下移的新阶段,工业增速的下降又将进一步增强工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快速推进,工业经济迅速崛起,到2010年,我国制造业规模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虽然我国工业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但如果进行分时期考察,在看到不同时期的工业增长率存在一定差异的同时,还会发现自2008年以来,工业增长率的均值已出现下降趋势,并且这种下降不仅是周期性的,而是具有发展阶段转换带来的趋势性减速的特征。
以若干关键年份为节点,可以将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的增长历程划分为4个时期:1978年至1992年的转轨初期;1993年至2001年的全面转轨时期;2002年至2007年的深化开放时期;2008年至今的转型时期。在1978年至2007年长达30年的时期内,我国工业始终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高增长率,而且均比同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出1个百分点以上,表明工业增长是推动整个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分析起来,我国工业30年来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通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抓住了实现结构性变革带来的赶超收益的机会。
但在进入第四个时期即2008年以来的这一时期内,我国工业的增长速度与之前3个时期相比出现了明显下滑的态势。2008年至201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9.79%,跌落至两位数以下。有分析认为:导致我国工业增速下降的主要因素,除了周期性因素和国际金融危机这个外部性冲击因素的影响外,发展阶段变化的作用和原有的发展方式面临的约束增强才是主要原因。一是廉价要素供给的保障程度下降。二是技术引进难度加大,技术学习效应下降。在赶超阶段,由于中国与工业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技术差距,因而支撑工业增长的技术资源可以相对容易地取自工业发达国家,另一方面,此时工业自身通过“干中学”也可获得较好的技术学习效应。随着我国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其技术水平与国际技术前沿的差距不断缩小,当前我国工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难度有所加大,其技术学习效应也明显减弱。三是全球经济再平衡的不利影响。实施出口导向发展是过去30年来推动我国工业高速增长的重要战略和成功实践之一。粗略估计,我国目前的工业生产能力中大约有20%是满足出口需求的。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由新兴工业国家“供给替代”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推动的全球经济再平衡正在强制各国经济自我调整。在此背景下,我国工业庞大的产能特别是面向出口需求的那部分产能将面临痛苦的去产能化过程,由此将会对未来较长时期内工业增长潜力的提升产生压制作用。综合以上分析可以认为,2008年以来我国工业的增速下降是周期性因素和趋势性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但趋势性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不断扩大要素投入以及通过获取赶超效应推动的高速增长阶段的结束,我国工业迫切需要转向以稳速增效为目标的新的增长模式。所谓“稳速”,就是要以新阶段的潜在增长区间作为把握工业实际增速的基准,而不应再期望通过实施强力的扩张政策将工业增速重新推高到超出潜在增长区间上限的水平,因为这样的高速度既不可持续,还会导致工业增速大起大落。所谓“增效”,就是要以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新阶段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努力实现工业增长由过去的要素投入驱动向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驱动的转变。而要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处理好速度、结构和效率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加大推动工业增长模式转型的政策支持力度。一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提高针对性,为工业增长模式的顺利转换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二是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构建与新的工业增长模式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条件;三是要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进一步扩大内需,推动工业增长进入稳速增效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