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2013-09-26 17:29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下半年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特别强调“着力推进转型升级”。当前,我们能否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有效应对挑战,将发展的巨大潜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就在于能否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内涵

  研究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内涵,应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标、任务、战略和重大举措紧密联系和统一起来。据此,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应是“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不是说速度不重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就是对速度的要求,而且提出要“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这个速度。这就是说,实现“两个翻一番”的基础是经济转型升级。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一方面是符合经济潜在增长率、能够使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满足比较充分就业要求的速度,另一方面是不会导致明显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的速度。实现这样速度的基本途径,就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经济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既是资本、劳动投入增加的结果,更是技术进步、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资源更有效配置的结果。过去10多年我国发展速度很快,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缓慢,这是当前经济发展中诸多矛盾的症结所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本质内涵在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结构升级,转型和升级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包括需求结构升级,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内需为主、投资与消费协调拉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全面优化升级。

  大幅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是经济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标志。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本质要求是以最小的投入(费用)取得最大的产出(效益)。马克思讲过,节约是新社会的第一规律。我们现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不讲节约、不讲价值规律的现象还十分普遍。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度,不考虑高速度所付出的经济成本、环境成本、社会成本有多大,就不可能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因此,推动发展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这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最核心的内容。

  协调推进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涵。过去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由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居主导,过分依赖投资和重化工业拉动增长,因而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恶化的问题相当严重,不仅不可持续,而且违背发展经济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要求。能不能改变这种状况,是对我国经济能否成功转型升级的严峻考验。

  发展成果合理分配。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涵,也是根本目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既是发展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当前看,逐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和财富分配不公问题,既是调动大多数人积极性、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扩大消费需求的根本举措。

  发展动力机制转型升级。党的十八大把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两大任务,并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同时,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根据国际环境重大变化和我国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作出的决策部署。能不能顺利实现改革驱动和创新驱动,能不能充分发挥这两大动力机制的作用,将决定经济转型升级能否取得成功。

  国际经济环境重大变化的挑战和机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挑战和机遇两个方面决定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十分紧迫。

  全球总需求及其结构出现新变化。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步履维艰,经济整体低迷可能持续。我国经济过多依赖出口,特别是依赖向发达国家出口,不论短期还是中长期都是靠不住的,迫切要求调整内外需结构和外需市场结构。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海外资产贬值,国际投资不足,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海外并购提供了重大机遇。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通过对外投资,利用国际资源、技术并带动国内商品出口,正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

  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出现新变化。发达国家近几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和刺激经济复苏,实施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政府债务大幅攀升和金融体系流动性泛滥,这将大大增加未来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同时,如果巨大的流动性最终被迫收回,也将对全球金融、经济稳定造成冲击。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国际金融危机都证明,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来说,要避免或减轻全球流动性泛滥和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关键在于加快自身经济的转型升级。

  全球实体经济竞争态势出现新变化。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以振兴制造业和发展新兴产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重振制造业,增加国内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要抢占新工业革命的先机和制高点。在正在兴起的高技术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总体上处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因而新一轮工业革命为我国提供了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全球制造业转移正在出现新变化。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政策支持下,一部分跨国公司的制造企业向发达国家本土回流;另一部分制造企业或制造环节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经济只有加快转型升级,在全球价值链阶梯奋力向上攀升,才能既应对发达国家制造业从高端并向中端延伸的竞争,又应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从低端并向中端发展的竞争。

  全球贸易和投资环境出现新变化。在经济复苏艰难、需求不振、市场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常对我国出口产品采取反倾销等报复措施。不仅如此,近几年美国积极推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谈判,涵盖知识产权、劳工和环境、政府采购、国有企业等非传统条款,而且标准高,不论加入谈判与否,都将对我国形成很大压力。同时,美国正在同欧盟谈判签订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旨在使发达国家“在全球竞争中更好地应对崛起中的经济体的挑战”。这些都要求我们以高标准的投资、贸易规则为目标来倒逼经济转型升级。

  国内发展环境变化的迫切要求

  我国经济比较优势变化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和发达国家制造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有效促进了国内就业和经济快速发展。现在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我国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正在弱化、人口红利正在减少,依靠劳动力以及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等低成本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新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必要条件。我国劳动力素质快速提高,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我国的市场规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消费结构升级且具有巨大潜力。只有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克服传统比较优势弱化的影响,更好地培育和利用新的比较优势。

  我国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变化的迫切要求。一方面,我国许多重要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国资源消耗量越来越大,2011年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10.5%,却消耗了全球约30%的资源。到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只有10多亿人口,它们依靠本国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全球资源,用二三百年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我国有13亿多人口,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远不如欧、美等西方国家,又要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如果不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不仅我国的资源和环境承载不了,全球的资源和环境也承载不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我国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当前不少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增长动力不足,显然不是由于人民群众的需求都已得到满足,而是由于资源错配、供求结构错位所致。所以,如果从推进城镇化、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消费等方面的潜力看,就会发现我国经济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关键是要看到由于发展阶段的变化,发展潜力的重点领域也发生了变化。今后,基础设施现代化包括城镇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智能化等仍然有很大发展空间,但更重要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在于: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这些方面既是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要潜力和空间所在,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所在。

相关新闻

编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