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推进协同创新 深化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

2012-09-11 17:26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近期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强调,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以及深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等。科技部也提出,要加强统筹部署和协同创新,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乃至全国产学研结合创新的一张重要“名片”,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和创新,在当前背景下,能够提供哪些有益的经验借鉴?针对这些问题,近日本报记者对相关人士进行了采访。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孙勇

  嘉宾:

  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时代集团公司总裁 王小兰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 张锁江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副所长 齐广海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射线成像工程实验室主任 魏存峰

  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送根

  记者: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对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深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部署。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作为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承办方,在这些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王小兰: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凝聚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大批科技企业资源,定位是立足于为企业服务、为政府助力的社会中介组织。我们的优势是更理解企业在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能力建设方面的需求,也更理解市场化路径和产业化的过程。

  目前,产学研结合促进活动不断深入,已形成体系,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在其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为有需求的产学研合作各方提供多渠道对接通道,有效推动了产学研合作的进程,并得到了企业和实验室的热烈响应。

  在推动不同模式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充分发挥民间中介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和优势,经过6年细致有序的工作和深入摸索,总结形成了六大服务方式,即双走进促进活动、分领域系列对接、牵线搭桥当红娘、创新成果发布会、产学研洽谈和实验室交流座谈,通过层层推进、高效及时的服务,对产学研合作取得丰硕成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记者:目前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进展如何?

  王小兰: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启动以来,专项规模逐年扩大,凝聚的优质资源越来越多。挂牌实验室成员既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的重点实验室,又汇聚了中国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国家研究院所、行业转制院所的顶尖实验室。此外,还吸纳了符合中关村重点产业发展方向,长期以来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中关村重点企业群体的实验室挂牌开放,推动一批具备国家和行业资质的公共检测平台和来自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名企业实验室挂牌开放。

  近期挂牌的第七批25家开放实验室中,有国家级工程中心与重点实验室4家,国家级计量认证实验室2家,中科院系统实验室6家,科研院所及高校实验室13家,军队实验室1家,企业实验室5家。实验室服务领域涉及网络通信、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先进制造、能源环保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均为中关村示范区重点发展产业。这些实验室在基础与应用领域均取得了大量的创新性成果,并且与相关企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产学研合作。

  记者:通过参与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与企业对接、共享科技资源,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哪些提升?

  齐广海:在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政策引导的重要性。中关村管委会为开放实验室配套了产学研合作专项支持政策,在这一持续稳定专项支持政策的引导下,饲料产业联盟企业与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合作意愿明显增强,过去是我们列出成果和科研项目清单去找企业,现在是企业主动来找我们。

  今年,又有3家中关村示范区企业与我们所进行合作,这些变化都是政策导向结出的丰硕成果。在中关村管委会的指导下,我们还开展了开放实验室政策宣讲活动,通过宣讲会扩大饲料研究所开放实验室的影响力,促进了开放实验室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激发了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热情,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显著增高。

  张锁江: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在政府支持下不断进行探索,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为科研院所与地方企业提供了一个开放合作交流、共享科技资源的平台,为我们创造了利用科技成果和创新工艺服务中关村示范区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对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魏存峰:与企业沟通和联系对科研机构和学术机构的发展十分重要,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为研究机构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和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让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通过多种模式合作,充分发挥科研单位科研资源服务社会的作用,促进了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记者:从企业角度看,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什么帮助?

  张送根:我本人同时负责中关村医疗器械产业技术联盟的工作,受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办公室委托组织了一批中关村医疗器械行业企业与开放实验室进行对接,对接会气氛非常热烈,双方一拍即合。当时参加对接会的企业大部分已经开始与开放实验室进行实质性合作。开放实验室作为一个持续稳定的平台,开展这种经常性对接交流活动,确实为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促进了产学研结合。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通过开放共享科技资源,有利于企业借助实验室的科研实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我们与开放实验室除了进行科研合作之外,还通过利用高校教育资源提高员工素质、接纳来自开放实验室的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等方式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这些人才将是未来推动企业甚至整个行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力量。

  记者:通过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产学研合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到了哪些推动作用?

  王小兰: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已经成为集科研人才、专业设备、高精尖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等科技资源于一体的开放平台。在开放实验室行列中,也涌现出很多产学研结合取得较好成效、颇具推广意义的典型模式。

  在高性能计算机方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系统结构研究所与联想集团共建了联想—北航高性能计算应用联合实验室,通过开展面向航空航天、国防工业、科研教育等应用领域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及应用方案的技术研发,不仅推动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促进了联想集团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业务拓展。联想—北航高性能计算应用联合实验室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高效能计算机系统研制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成功研制出“深腾7000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性能位列2008年世界超级计算机TOP500第19位和中国超级计算机TOP100第2位。

  在下一代移动互联网应用方面,北邮泛网无线通信开放实验室与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联合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TD-LTE预商用及商用系统设备研发”项目完成了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研发,已形成TD-LTE国内超过100个站点的规模化城市预商用,并联合承担了TD-LTE 6+1北京区域的示范网建设及应用。取得大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化成果,在TD-LTE国际标准化工作中处于领先地位,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化进程。

  在云计算、物联网应用方面,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公共计算重点实验室为北京100多家企业、科研院所提供了基于云计算的服务,率先使云计算在工业设计领域示范落地,在工业软件的互联网化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这种SaaS模式的开创为我国工业企业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大大降低了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门槛。“工业云”有望成为我国中小型工业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理想选择。工业云计算的成功大大加快了两化融合的速度和质量,为我国工业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齐广海:北京是生物饲料高端产业聚集区,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中关村示范区生物饲料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力,推动生物饲料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平台和饲料产业联盟为纽带,汇聚了一批如大北农集团、伟嘉集团、中牧集团、挑战集团、中谷集团等北京乃至全国饲料领域的领军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深度合作,带动了全国生物饲料产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张送根: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曾经参加过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疗器械与康复辅具实验室的调研,参与调研的多家中关村医疗企业器械代表以及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负责人对与开放实验室有关的问题进行交流,并针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特别是医疗器械检验认证环节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专门就这些问题再组织调研并形成专项研究报告,对于促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自主创新,完善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监管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成为首都创新体系重要节点

  本报讯(记者 孙勇)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自2006年6月正式启动以来,挂牌实验室数量已达到134家,累计为企业提供包括检测认证、技术攻关、联合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技术成果转移等在内的3.2万余项服务,受益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达1.34万家次,在释放中关村高端科技资源和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已逐渐成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首都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

  据了解,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是中关村管委会会同北京市发改委、市科委、市财政局,为充分整合北京地区高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推动产学研结合,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而推动的一项重点工作。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要探索企业主导产学研用合作的新模式。突破制约产学研用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成果向企业顺畅流动的新机制。实施中关村产学研用合作工程,以企业为主导,进一步探索共建研发机构和委托研发、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多种产学研用合作模式,营造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发挥新型产业组织在产学研用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高效的协同创新网络。

  目前,中关村集聚了30多所国家重点高等院校和200多家国家及省市科研院所,60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60多家国家工程中心,近200家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和研发机构。“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经过几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首都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在近期举行的第七批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授牌仪式上,中关村管委会委员刘航表示。

  根据《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实施办法》,对开放实验室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对完成协议规定工作的开放实验室,由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专项资金提供50万元的一次性经费支持,在不超过50%的补贴额度内,用于设备购置和认证以外的费用支出;对于开放实验室以优惠价格提供的,有助于示范区企业自主创新和新产品研发的分析、检测、认证、开发工具和人才培养等服务项目,可比照市场价格的优惠金额给予开放实验室补贴等。

  刘航介绍,作为连接科技资源集聚的开放实验室和具有自主创新技术需求的高科技企业的纽带和平台,几年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不同模式。

  目前,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已经形成了为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提供检测和测试服务、技术攻关服务、与企业联合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建立联合研发机构、进行联合研发、共同创制先进标准、科技成果转化给企业和提供人才培养等八大合作模式。实现了不同要素组合、不同目标组合、不同机制合作、不同领域合作的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格局。

  开放实验室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建立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至关重要。几年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作办公室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不断探索,建立了实验室挂牌申请、专项评审、运行评估、信息统计、产业化项目筛选、产学研对接等“十项制度”和“六大流程”,使各项工作趋于合理化、规范化。

  据悉,为进一步推进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与示范区企业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发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作的积极性,中关村管委会建立了相关绩效考核实施办法以及完整、科学的打分体系。今年,首次对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作进行绩效考核,通过考核、评估,评选出2011年度的10家优秀开放实验室和17名优秀联络员给予奖励。

相关新闻

编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