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脱掉“企业的靴子”?
2012-07-16 17:18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决策视野
有人提出:高等学校等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企业不了解或不能适用;企业需要的研发技术,高等学校等研究机构不爱做或不能提供。所以,高等学校等研究机构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对于企业来说就如同隔靴搔痒。可见,如果能够脱掉企业的靴子,则搔必解痒!但是,谁来脱掉企业的靴子?恐怕这是解决企业技术创新所不能回避的实质性问题。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更是技术创新收益的主体。这对于将创新成果转变为生产力、转变为新产品、转变为利润效益、转变为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是完全正确的。可见,只有企业走上了持续技术创新的发展道路,才能为国家创造巨大财富与提升综合实力,才能推动物质文明与人类进步,才能促使我国成为世界工业化强国。
我国缺乏“脱掉企业靴子”的机构或群体
从现实来看,我国科学技术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相对比较薄弱,企业缺乏长期的知识、人才、技术、数据等方面的积累,缺乏长期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观念意识的建立与经济费用的投入。虽然这些年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总体来说还是距世界先进水平有相当的差距。由此导致了企业的需求与高等学校等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之间缺乏承接与转化的机构或群体,也就是缺乏“脱掉企业靴子”的机构或群体。
在世界先进国家的多数企业均设有“研究院”、“技术中心”之类的机构或群体,一方面为承接与转化高等学校等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搭建了桥梁,高等学校等研究机构只需在某个简单零部件上实现创新的理论与技术,企业内部的研发机构就有能力将其转化与实施,显然世界先进国家的企业内部的研发机构是“脱掉企业的靴子”的操手。
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研发机构也是企业发展所需技术储备的研发者,完全体现了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虽然我国很多大中型企业也设有同样的研发机构,但是由于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企业主要负责生产职能、政府部门所属科研院所负责技术研发的历史惯性,导致目前我国企业的“研究院”、“技术中心”之类的机构或群体对于承接与转化高等学校等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的能力有限,而且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即使现今有些企业并购了一些国外的先进企业,也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同样需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脱掉企业的靴子”需要三方齐动手
面对现状,谁来脱掉企业的靴子?就是摆在我国政府、企业、高等学校等研究机构面前的现实问题。
首先,企业如果可以自主“脱掉靴子”,将促使企业承接与转化创新成果的能力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真正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所以企业要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加人才和经费的投入,建立健全自身的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机制和创新文化。虽然这需要经过长期、艰苦、不懈地奋斗与积累,但这必然是我国企业应该追求的目标之一。
第二,高等学校等研究机构虽然拥有规模宏大的科研队伍,并且始终处于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领导地位,但是将这些原创性或集成性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经济活动并不是高等学校等研究机构的特长,而且有些原来政府部门所属科研院所已经改制或转让,变换了职能,有些甚至成为了竞争对手。可见高等学校等研究机构要有合作意识与社会责任,为企业培养创新人才,深入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与推广科研成果。
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政府部门要加强调控与协调,向企业与高等学校等研究机构提供必要的创新经费和充足的创新信息与良好的法规环境,促进高等学校等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创建创新机构,使其成为“脱掉企业的靴子”的承接与转化的机构或群体。
校企共同创建研发机构是“企业脱靴”的有效途径之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可见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是中央政府提出的创新体系的重要方略。如何将协同创新机制落实到实处?就需要“脱掉企业的靴子”!
就目前我国的现状而言,高等学校等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同创建研发机构是“脱掉企业的靴子”的有效途径之一,让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机制中发挥主体作用,激发企业的经济与技术需求,使科研工作成为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促进高等学校等研究机构与企业的长期结合和资源集成是协同创新的实质所在,是“脱掉企业靴子”的有效措施。
在高等学校等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同创建的创新机构之中,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等研究机构的科技优势与企业的经济活动优势,组织联合攻关、转化科技成果,突破技术难点、实现重点跨越,扶持企业持续创新,研发新技术与新产品。高等学校等研究机构的科技工作者要深入企业,求真务实;同样企业的技术人员要走进校园,真学实干。只有“产学研”长期有效地结合,并且着力解决“产学研”脱节的机制性障碍,才能将协同创新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从目前态势来看,高等学校等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建立的协同创新机构尚少,需要政府引导调控使协同创新机构有突破性的进展。(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