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装备将获新一轮“红包”
2012-05-04 16:55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2012年3月20日上午9点33分,郑州高新区的政府网站首页新增了一条通知公告,和“2012年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相关。
这意味着,2011年的专项拨款刚下发不久,财政部的“钱袋子”里又已经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预备好了新一轮的政策补贴。
和去年一样,一旦“拿下”项目的企业将因此获得数额不菲的国家补助资金,但同时项目的申报难度也不容小觑。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专家提醒,今年有意争取这项补贴的单位应早作准备。
去年的紧急通知
和以往有点风吹草动,媒体就放出“补贴”风声的热闹劲儿有所不同,在去年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申报阶段,公开报道几乎为零,直到去年11月中旬,工信部装备司司长张相木在公开场合透露项目获批情况,相关消息才开始见诸报端。
《机电商报》记者查询公开信息发现,尽管事前工信部、发改委等部委并未高调宣布启动这一专项补贴工作,但细观地方“动作”,加上项目申报参与者的回忆,不难“拼”出半年多之前项目申报时的情形。
去年8月下旬,各地方发改委或经信委都接到了这样一则通知,请各单位报送申报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所需要的材料。在进一步向下传达该项通知时,题头大多加注了“紧急”两字。
“当时比较紧迫,我记得,好像是这周接到通知,下个周一就要求交材料。”一位参与者这样回忆道。
从地方上转达该项通知的时间来看,的确很紧张。比如,江苏省宿迁市经信委于8月22日下达通知,而8月25日,即是专项申报截止时间,中间只有三天时间。河南省的时间则卡得更紧,省工信厅8 月24日发通知,次日截止申报。
也就是说,虽然传闻已久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仍在各部委会签中,但政策扶持工作却已然先行,且动作神速。
在去年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组织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发展该专项的目的是,加快智能制造装备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化,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机电商报》记者进一步收集多方资料后发现,去年获批的项目在年底之前均已敲定,相关企业眼下已经收到专项“红包”。
比如,太重煤机公司的“煤炭综采成套装备智能系统开发与示范应用”项目近日已在太原启动,获得1亿元的国家拨款,是此次专项中补贴力度最大的项目;浙江中控技术公司申报的“千万吨级大型炼油装置智能控制系统”和“大化肥成套装备智能控制系统”两个项目,分获600万元和8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该公司成为浙江省唯一获得该专项的制造企业。
诸如此类的消息在今年年初陆续发布。据张相木此前透露,第一批落实补贴资金的智能制造装备有19个项目,国家补贴资金共计9.5亿元。
今年早作准备
对项目申报单位而言,这一专项就像树顶梢那枚色泽饱满的果实,既诱人,又不好摘。
来自河南省发改委的消息称,中平能化集团的“煤炭综采成套装备及智能控制系统”项目总投资2.37亿元,其中国家资金补助高达7000万元,是该省目前承担国家单一科研攻关专项获得补助资金额最大的项目。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单个项目的资金支持额度远超过其它专项,但对项目的行业示范性要求也更高、申报难度更大……智能制造装备专项,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首批支持的领域。”河南省发改委如是总结去年的专项申报情况。
一位有过项目申报成功经验的人士告诉记者:“去年,我们准备了大量的材料,先后改了数十稿。对于有申报意愿的企业来说,尽早做足准备是很有必要的。”
谈到去年的成功经验,河南省发改委称,在去年专项组织申报期间,曾一方面主动与国家衔接汇报,摸清专项申报原则、方向和重点;另一方面,加大项目谋划力度,积极对省辖市上报项目进行对接研究和组织策划。该省的获批项目也是国家智能制造装备专项项目中为数不多的非央企项目之一。
在今年的专项申报通知、指南出炉前,不少协会、企业已备下了初步方案。在3月11日召开的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第六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上,该协会副理事长褚健教授、顾问董景辰分别向与会代表介绍了项目申报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十二五”规划的最新情况。据悉,去年备战积极的仪器仪表行业一举囊括了总计19个获批项目中的3个。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补贴资金分配方式有所调整。从郑州高新区转发的通知来看,制造商和示范用户“分享”国家补助资金的比例,将从去年的“二八开”变成今年的“五五开”。
比如,在去年河南省获批的项目中,制造商中平能化机械制造公司分得1400万元,示范用户得5600万元。如果按照今年的分配方式,两家将分别获得3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