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委探索科技管理新路径
2012-04-26 17:08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科委开展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与认证,正在为北京市的科技管理实践提供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该项工作自2010年9月启动以来,全然没有了惯常的资金和项目扶持内容,却让212个被认定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完成升级换代的进化。
“政府引导的着力点应该是设计出能够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制度,然后由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市场个体进行微观决策,从而实现政策目标。”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认为,理性的政策引导,能建立或者激活引导对象的自身生存和发展能力,引导创新主体从关注资金和项目转向关注科技政策和人才转变。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目标十分明确,通过开展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的认定与管理,引导其运行机制和制度设计优化,实现创新内生力的有效提升。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截至2011年年底,北京地区共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1家,占全国的30.9%;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9家,占全国的20.3%;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0家,占全国的31.5%;国家工程实验室32家,占全国的43.2%,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数量居全国第一。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通过政策设计和量化指标,引导申请认定的机构根据自身条件,自主进行体系优化。这样的制度设计既可以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可以减轻政务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这一被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颇具智慧和勇气的制度设计,不仅培育了一批机制健全、运行规范、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也为北京市创新环境优化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作用。
其一,在科技管理中探索了“契约精神”的实践路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中,一改国家层面先组建后认定的惯例,首次实现了政府与申请机构以纯粹的“契约关系”执行建设内容。申请机构以自己的无形和有形资源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规划设计,向政府科技行政部门提出认定申请,科技行政部门评审和考察后予以认定,双方义务、责任明确。
其二,依据北京市情,创新机制,提升科技管理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依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先立项建设、再验收挂牌的原则,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需要在地方先期运行和对外开放两年以上,组建期为2年;申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则需要先期在地方运行1年以上,组建期为3年。北京市科委经过调研发现,北京市科研机构和企业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工作十分踊跃,且创新实力普遍较强。依据这一现状,北京市科委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认定管理中,采取“顶层设计+注重实力+着眼发展”的原则,不计年限达标即挂牌认定。此举不仅为目前实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提供了相对充裕、完全达标的备选“种子”,而且也大大加快了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申请机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效率。如依托解放军总医院建设的肾脏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在参与认定工作的专家指导下,实现了规范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实验室的研发实力和管理水准得以快速提升,当年建设,当年认定。如今该重点实验室已被认定为国家肾脏疾病重点实验室。
其三,充分调动了市场个体联合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中,明确提出鼓励产学研联盟参与申报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在这一政策引导下,一批机制设计科学合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应运而生。如市科委整合中科院化学所等研究力量,组建了集研发、中试、产业化为一体的法人实体产业联盟,申请并被认定为北京市纳米材料绿色打印印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出首台绿色制版商业用样机,并积极组织产业合作,建立产业化基地,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落地转化和产业化。
其四,搭建多元政策联动平台,探索高效的政策应用途径,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凡是认定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工程技术中心,均将享受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试先行的各项产业和人才扶持政策,从而使多项政策的作用领域得以进一步延伸和互补。如新奥特(北京)视频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获得“北京市数字视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认定后,该中心副主任孙季川荣获“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称号,并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相关政策。通过政策引导,该单位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在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发展下,迅速扩大了企业在国内外数字视音频广电领域的影响,民营企业找到了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的路径。(记者晏燕 实习生韩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