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基础研究 建设创新型国家
2012-02-02 17:25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解读
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知识创造呈现爆发性增长,基础研究的积淀,正在为新的科技革命积蓄能量。基础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日益拓展,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加速,催生新的科学前沿,纳米、量子信息、高温超导、干细胞等一些重要领域出现群体突破的态势。气候变化、能源安全、人口健康、粮食安全、环境保护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为基础研究开辟新方向、探索新路径、实现新突破提出了紧迫需求。
对此,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张先恩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攻坚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当前,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关口已前移到基础研究,发达国家竭力保持在基础研究的领先地位,新兴经济体则希望“弯道超车”。全球科技发展格局的新变化,使得基础研究对科技发展、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更为深远,战略意义进一步凸显。中国要成为科技强国并不断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必须要在基础研究方面强化部署,这是新时期我国基础研究工作的历史使命。
新目标: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完善知识创新体系
科技日报:“十二五”期间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是怎样的?
张先恩: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求真探源、人才为本,发展基地、营造环境,双力驱动、重点突破”的方针,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为核心,全面落实《规划纲要》战略部署,瞄准科学前沿,冲击世界性科学难题;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推进知识创新体系建设,营造有利于原始创新的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们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知识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发展,科研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得到增强,基础研究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
具体的发展目标包括:建立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在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攻克一批制约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在科学前沿和重大战略方向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规模达到600个左右,新建一批先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研究队伍规模稳定增长,素质显著提高;国际论文总被引次数从世界第8位上升到第5位(目前世界排名第8位),学科综合排名(包括论文总数、被引用数、高影响力论文等6项指标)从世界第6位上升到第5位,国际发明专利申请量从第4位上升到第3位。
加强全面布局 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技日报:“十二五”期间,基础研究在学科布局和科学前沿研究方面有何新想法?
张先恩: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之基础。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在这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根据基金委主任报告,自然科学基金将牢牢把握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的战略定位,把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战略导向。以三个更加侧重为主线,进一步完善学科布局,不断夯实基础研究健康发展的学科基础,前瞻部署和支持影响科技、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科学前沿研究,着力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团队。
“十二五”期间,自然科学基金以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为框架,系统规划了19个学科未来五年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将高度重视基础学科和传统学科,切实加强薄弱学科或濒危学科,大力促进学科交叉研究,统筹运用项目研究、人才培养、环境建设等支持方式,推动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新任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强化科学目标导向 注重优秀团队建设
科技日报:“十二五”期间,973计划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有哪些重点部署?
张先恩:973计划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十二五”期间,973计划将秉承优良传统,创新组织和管理模式,更加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更加强化科学目标导向、更加注重优秀团队建设。在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的同时,还要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标志性和带动性的成果,大幅提升我国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
“十二五”期间973计划重点部署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科学领域重点研究水稻基因育种,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机理,农业动物高产、优质、抗病和抗逆机制,农业可持续发展等;能源科学领域重点研究先进清洁多元化能源体系构建、化石能源资源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方面的基础性问题;信息科学领域重点研究新型光电器件、新型通信网络理论和体系、智能服务等计算行为的核心问题、信息安全一体化框架科学基础等;资源环境领域重点研究地球和环境系统关键过程和规律,区域、近海和深海大洋资源环境分布格局和演化规律等;人口与健康科学领域重点研究生命活动的生理与病理过程、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重要传染病机理和中医理论等;材料科学领域重点研究资源—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材料,低成本、高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材料制备工艺流程等;综合交叉科学领域重点部署航空航天关键力学问题、防灾减灾、节能减排、合成生物体系及生物制造、科学仪器与实验新方法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基础研究;制造与工程科学领域重点部署高端装备设计、制造和安全运行问题,装备及构件的制造精度与性能,土木、水利水电、岩土、海洋及能源等重大工程中的基础科学问题。
科技日报: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有哪些重点部署?
张先恩: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对基础研究的重要部署,实施五年多来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并产生国际影响。近两年根据世界科学发展趋势,又增设了几项重大研究计划,将持续在量子、纳米、蛋白质、发育与生殖、干细胞、全球变化和聚变能等领域进行强化部署,努力冲击世界难题,力争取得系列突破,显著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抢占未来科学制高点。
“十二五”期间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部署的主要内容包括:纳米研究计划重点部署纳米材料、纳米器件和系统、纳米生物医学、纳米测量表征等方面研究;量子调控研究计划重点部署量子信息、关联电子体系、小量子体系、人工带隙体系等方面研究;蛋白质研究计划重点部署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相互作用、动态变化和蛋白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发育与生殖研究计划重点部署胚胎发育与出生缺陷、生育调节、器官发育及调控、发育与生殖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研究;干细胞研究计划重点部署细胞重编程及其调控机制、干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及其调控机制等方面研究;全球变化研究计划重点部署全球变化基本规律、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地球系统模式、地球系统变化趋势预测等方面研究;实施聚变能专项,在积极参加国际聚变试验堆(ITER计划)建造的同时,使我国在聚变能科学、技术和工程三个方面都得到明显提升。
进一步加强科技基础性工作
科技日报:“十二五”时期对科技基础性工作有哪些重点部署?
张先恩:“十二五”时期,科技基础性工作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部署,继续支持一些长期性、基础性且对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权益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科学活动。
“十二五”时期,科技基础性工作将继续加强三个方面的部署:一是组织综合科学考察、调查工作。特别是加强对青藏高原、海洋和极地等特殊区域的综合考察,对湖泊、沙漠、湿地等资源、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专题调查,适时组织对我国周边地区和典型区域进行科学考察。二是继续开展科技资料整编、图集志书编研,如三志编研、冰川编目及高精度数字土壤图籍的编研等。三是继续开展标准物质和科学规范研究。
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研究基地
科技日报:新时期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基地建设方面有哪些新的思路?
张先恩: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高层次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
“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将在“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机制和“共建共享”思路指导下,继续加强顶层设计和布局,规范和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巩固和发展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形成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并注重在公益性行业部门和欠发达地区部署;结合重大科学工程和重大科技任务及战略科学领域,建设若干国家实验室。结合技术创新工程,继续在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结合区域创新需求,推进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培育基地建设;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继续发展军民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稳步推进港澳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建设,促进与内地的高水平科技合作。支持各部门和地方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
与此同时,汇聚各类资源,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重点实验室在科技创新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完善有利于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的政策环境。“十二五”时期将重点研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方式和机制。
此外,将加大力度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学工程,逐步形成合理的建设、运行和科研投入机制,带动高水平前沿科学和先进技术研究;优化、整合、完善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鼓励一站多能,推动联网观测和实验,扩大开放共享,充分发挥观测、研究和示范作用。
加大力度吸引和培育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人才
科技日报:“十二五”时期在培养造就基础研究人才方面有哪些重点部署?
张先恩: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
“十二五”期间,将启动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设立科学家工作室,继续实施“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千人计划”等人才资助计划,培养、造就和凝聚大批基础研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通过各类青年基金加强基础研究后备人才培养,改革和完善博士后工作机制,提高对研究生的资助水平,鼓励和资助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支持青年拔尖人才成长;加强科学实验技术支撑队伍建设,稳定一批高水平实验技术人员。对从事不同性质科学活动的人员采用分类评价和激励机制。
强化保障措施 开创基础研究繁荣发展新局面
科技日报:在保障措施方面是如何安排的?有何新亮点?
张先恩:首先,要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国家基础研究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基础研究主体计划要依据定位,分工协作,并与其他国家科技计划加强衔接,建立对不同类型和阶段研究工作的协同支持机制,有效配置科技资源和经费支持基础研究,促进项目、基地和人才的有机结合。
其次,积极探索新的基础研究组织方式,完善经费分配和项目管理办法。要加大对重点科研基地和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形成稳定支持和竞争择优相协调的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学科交叉研究的评审与资助机制。加强科技计划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推进专家库、项目库等资源共享,坚持视屏评审,简化程序,增加透明度,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坚持第三方评估等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强国际评审评估。
充分发挥国家财政对基础研究投入的主体作用,继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保持基础研究投入较快增长;建立基础研究投入的协同机制,制定有关政策,引导和鼓励各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逐步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在R&D的比例,形成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