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最佳形式和途径
2012-01-31 17:19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坚定不移谋创新
编者按广东省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指示精神,采取得力措施,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做法和实践,给人以启示。欢迎大家就此话题深入探讨。
“十二五”时期是广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广东省上下正在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近期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全力推进“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伟大实践。当前,广东发展已经进入了转折阶段,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重点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必须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我们工作的主旋律。
自主创新从现在通用的概念上而言,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是从创新的内容属性上来划分的。一般而言,原始创新指的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大发现或发明,大部分属于知识创新;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则主要属于技术创新范畴。自主创新不等于自我创新,也不等于独自创新,自主创新不是一种封闭的、单独式的创新,而是一种开放式的创新。协同创新则是创新的一种形式,是开放式的创新形式。所以,我们讲创新,就要同时强调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也就是说,要把创新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讲全,要统一起来。
一、如何理解协同创新
2011年4月,在庆祝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协同创新的概念;8月,在深圳举行的科技体制改革座谈会上,刘延东同志和万钢同志重点强调了要积极推进协同创新。这充分说明了协同创新的极端重要性。
如何理解“协同”?《新华汉语词典》对“协同”的解释是:各方互相配合或一方协助另一方做某件事。《辞海》对“协同”的解释是:一是指谐调一致,和合共同;二是指团结统一;三是指协助、会同;四是指互相配合。管理学上的“协同学理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无序的现象,一定的条件下,有序和无序之间会相互转化,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协同学理论认为,协同是指元素对元素的相干能力,表现了元素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性质。结构元素各自之间的协调、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事物共同前进,对事物双方或多方而言,协同的结果使个个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导致事物间属性互相增强、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相干性即为协同性。
我认为,所谓协同创新,就是围绕创新的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助、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理解,大概意思应该相差不多。
我想举些例子来说明一下。比如,大自然就存在很多的协同现象。大家应该都看过一些关于动物世界的电视节目:在大海中,一大群小鱼遇到一条鲨鱼猎食,整个鱼群几乎同时作出反应,同步、同速、同方向闪避鲨鱼,逃过鲨口,场面蔚为壮观。这就是一种协同现象。再比如,多人拉车行为。车夫们朝着一个共同目标,前面的人拉车,后面的人和侧面的人推车,形成了合力,使车子不断向着目标前进。这也是一种协同现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总之,协同是普遍存在于社会和大自然的一种现象。没有协同,整个社会和大自然就会乱套,就拿鱼群的例子来说,那些小鱼很快就会被鲨鱼吃光。同样道理,如果自主创新缺乏协同,不注重协同这种形式和方式的话,那么创新的水平和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二、协同创新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我们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这一重要论述顺应了国内外最新的产业发展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纵观全球,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随着技术创新复杂性的增强、速度的加快以及全球化的发展,当代创新模式已突破传统的线性和链式模式,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网络化、开放性的特征,并逐步演变为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受到各国创新理论家和创新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重视。纵观发达国家创新发展的实践,其中一条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打破领域、区域和国别的界限,实现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协同创新,构建起庞大的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美国硅谷成功的关键在于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形成了扁平化和自治型的“联合创新网络”,使来自全球各地的创新创业者到此能够以较低的创新成本,获取较高的创新价值。韩国在1980年代后期模仿日本的“技术研究组合”的模式,成立了以国家电子通信研究所为牵头单位,由三星电子、LG半导体以及大学、政府机构等组成的共同研究开发组织,主要从事记忆存储芯片及其制造设备和生产材料的研发。经过10年的协同攻关终于获取成功,涌现了三星、LG等世界半导体巨头,在通讯、存储芯片、平面显示等技术领域拥有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在欧洲,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协同创新网络蓬勃发展。特别是芬兰、爱尔兰、瑞典、瑞士等北欧小国,技术创新实力虽然不如德国、英国、法国等老牌大国,但通过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建立全球性创新网络,创新能力也得到跨越式的发展。芬兰的“信息通讯技术联盟”由诺基亚等200多家信息通讯企业、29所大学和金融服务机构以及一批科技中介机构组成,极大地促进了芬兰的通讯产业发展,使芬兰从一个林业国家一跃成为世界上的通讯强国。
环顾国内,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各省市竞相探索的新型创新模式。我国载入史册的两弹一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嫦娥工程等重大技术攻关,无疑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的成果。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当前我国的协同创新模式显然不可能完全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做法,而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协同创新的经验,将我国拥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组织动员能力强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全社会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诸如各方面科技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整体运行效率不高;科技宏观管理各自为政,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评价制度等不能适应科技发展新形势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要求,阻滞了创新水平的全面提升。近年来,北京、江苏等省市在全面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同时,也在自觉不自觉地探索推动协同创新模式,力求在新一轮创新竞赛中先走一步,争创创新优势。如北京已经成立了协同创新服务联盟,主要服务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回首广东,协同创新是广东省近几年科技管理创新方面的一大成功实践。近年来,广东省科技厅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协同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一是以制定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为结合点,努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协同推进技术创新。从2006年开始制定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沿着“市场需求分析→确定产业目标→技术壁垒分析→凝练研发需求→整合科技创新资源”这一路径,研究找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并组织重大科技攻关,实现了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双螺旋融合。二是以实施省部产学研合作为切入点,使市场需求的拉动力与科技创新的驱动力目标一致,协同用力。广东省通过与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中科院、工程院开展“三部两院一省”产学研合作,从项目立项开始就把企业的技术需求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创新攻关结合在一起,在项目完成时其成果就直接应用于生产或产品上,根本不存在成果还需要另外去转化的问题,也不存在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三是以“哑铃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为突破点,努力推动国外高端创新资源与广东省创新需求紧密对接,协同攻关。我们以企业为主体,在国内和国外同时建立功能互补,两端一体的研发机构和辅助机构,更加高效地完成国际间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推动国际最新科技成果向广东转移转化。借助“哑铃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广东与独联体地区、以色列等国家搭建了系统的合作框架,形成了长效的合作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四是根据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以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物,直接参与到广东省重点技术领域,形成海内外人才的协同创新。目前已成功引进31个创新团队和32位领军人才,汇聚了282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2007年,我提出了“大科技大开放”的发展思路。这几年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开展工作的,否则不会有今天的工作成效。我们不能把科技与世隔绝开来,必须把科技放到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社会系统去考虑,要跳出科技抓科技,跳出区域抓科技,跳出部门抓科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要做的为什么不是“小科技”,而是“大科技”,为什么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为了说得更加形象,我当时还专门以一棵“科技生态树”来做了说明和分析。现在看来,我们所倡导的“大科技大开放”的发展理念,是与协同创新理念一脉相承的,其本质就是协同,追求的就是创新的协同效应。总而言之,协同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没有协同创新,我们的创新效率就不可能提高,损耗也会大大增加。我们要进行协同创新,完全是出于现实需要。
三、如何推动协同创新
(一)技术创新链必须围绕产业链进行。
产业链是创新链的载体。要提高创新的水平和效率,技术创新就必须紧紧围绕产业链、基于产业链,把创新链融入到产业链中来进行。当创新链与产业链互相融合、相互协同、成为一体的时候,创新的方向、目标就会更加明确,合力就会不断增强,创新的水平和效率就会明显提高,就能很好地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以前,由于科技研究与产业链分离,没有附着在产业链上进行,因此,才会产生“科技与经济两张皮”、“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说到这里,我想,我们已经找到了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成果转化率不高”等历史难题的结症。只要对症下药,就会达到标本兼治的良好效果。当然,在这里我主要是针对技术创新层面上说的,与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等不完全一样,相信大家能理解我的意思。
如何才能把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呢?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经验。首先,要绘制产业技术路线图。产业技术路线图是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的手段和工具,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做好路线图的绘制工作。应该说,在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广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所谓产业技术路线图,我的理解就是:围绕产业链,从技术的层面,找出要实现的技术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路径,进而找到路径上的关键技术节点。近年来,我一直强调要做好路线图的工作,为什么?管用。路线图是一批专家学者、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政府管理人员等经过深入调研和充分研讨后得出的,是凝聚着大家的智慧和心血的集体结晶,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工具,能够从整体上加快我们的创新速度,提高创新效率,所以要高度重视做好路线图的绘制和应用工作。
绘制好产业技术路线图之后,下一步,就要通过产学研合作来付诸实践了。实践证明,产学研对于推动自主创新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要继续坚持,争取做得更好。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在针对产业链上的技术节点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的时候,必须做好统筹协调,注重项目之间的协同工作,力争达到项目与项目之间充分配合和互动这样一种理想效果。大家知道,路线图作为一个整体工具,其各个关键技术节点具有内在的联系。所以,我们在进行项目布局的时候,要考虑到项目之间的协同,也就是要考虑到项目之间的联系,考虑到系统性。这样,我们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更加节约经费,提高创新效益。我们工作的系统性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当然,服务链、资金链也必须与产业链协同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率。
(二)技术创新主体必须协同。
从世界科技发展规律来看,技术的创新主体愈发多样化,导致创新资源分别掌握在不同的创新主体手中。任何一个创新主体都不能够控制技术创新活动所需的全部资源,必须依靠其他的主体提供支持,才能有效利用其他资源,形成协同效应、达到目的。因此,创新不是一个主体或机构就能够解决的。一个单独的创新主体要完成一项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往往需要多机构、多部门、多企业等的协作配合方可实现。就现阶段情况来说,我们要实现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突破,需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以及科技服务机构等上下联动和横向互动,才能实现目标。所以,我们要善于运用利益驱动机制,凝聚所有创新主体的力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这些创新主体自觉围绕目标,产生合力,协同推进。
(三)科技与经济必须协同。
以前,我们国家的科技工作主要局限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没有与经济结合起来,属于“小科技”。正如我前面所讲的,由于以前的科技工作没有围绕产业链展开,所以,尽管获得很多很好的科研成果,但一直存在转化难、转化率低、产业化率更低等问题,很多科技成果只能束之高阁,停留在纸上,没有办法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科技工作变成“半天吊”,上不着天、下不着地。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温家宝总理在会上提出了我国科技中长期发展的十六字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个方针的核心,是强调科技要面向、融入经济主战场,跟经济密切结合起来,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协同。近年来,我们坚持这个指导方针,开拓创新,扎实推动广东科技工作实现了跨越式提升,促使广东科技工作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实现了“两个转变”(广东科技工作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实现了“从配角到主力军、从演员到执行导演”的重大转变)。广东的实践证明,科技只有与经济紧密结合,跟经济协同起来,才有旺盛的创造力和长久的生命力,才能出大成果、大效果。
(四)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必须协同。
关于这方面,我们深有体会。我们讲科技体制改革,已经讲了很多年,过去也曾经进行过一些尝试,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体制机制对于促进科技创新具有根本性意义。如何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使体制机制能够与自主创新协同起来,这个至关重要。近年来,我们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建立了一些新的创新模式,如“三部两院一省”产学研合作框架、“哑铃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联合基金、非营利民营科研机构(如深圳光启研究院、华南新药创制中心)等,主要目的还是促使体制机制与自主创新真正协同起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我们应当好好总结一下好的经验和做法,并在今后工作当中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
四、今后工作的一些思考
下一步,围绕推进协同创新,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行计划管理体系改革。
要更好体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协同,应当首先从改革计划管理体系入手,重点围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等三大块,对科技计划体系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一是以专业镇为抓手,深入开展“一镇一策”行动,为专业镇度身定制科技与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优化特色产业生态,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镇,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二是结合国家战略布局和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需求,按照统筹规划、系统布局、有序发展、重点推进的原则,做好“十二五”期间八大领域核心技术的筛选、论证工作,尽快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方案》。三是依托各类科技园区和专业镇等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领先的科技服务聚集区和科技服务创新体系,优化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积极探索科技服务业典型模式的发展,研究、设计适合广东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市场运作模式。
(二)完善产业技术路线图。
围绕产业链,不断更新完善已有的技术路线图,加快完成正在制定的技术路线图,着手启动制定一批新的技术路线图。新启动制定的10个左右产业技术路线图,要顺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和先进制造领域,以及传统产业节能减排、低碳技术等领域的技术需求,加强统筹布局,力求形成协同效应。
(三)启动绘制企业成长路线图工作。
企业是产业的细胞。企业的成长有其内在的规律。我们要摸清摸透企业的成长规律,并根据不同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要求,认真绘制好企业成长路线图,找到企业成长的规律,并在企业成长的各个阶段给予相应的支持。这样一来,我们用于支持企业的资金、政策、措施等就找到了真正的着力点,我们的工作就会更有针对性、更有成效性。
(四)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工作。
广东省的科技与金融结合工作还有差距。如何调动金融为创新服务,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加大创新投入,主要靠市场和社会资本。要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一是进一步加大风险投资扶持力度,进一步明确风投发展思路和方向,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创新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工作思路,在创新科技金融结合机制、模式和方法上先行先试,把珠三角地区打造成为国家级科技金融结合示范区,积极探索新三板、知识产权质押等科技金融相结合的新路子,引导各类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科技金融服务领域。
(五)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应该说,过去我们的科技体制改革很不彻底,存在很多问题,包括:一是没有充分考虑调动民间科研力量,也就是非国有科研力量;二是对于国有科研力量,改革也没有很好与经济发展密切联系起来。所以,今后我们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必须克服上面两个不足。一要重视扶持培育非营利或民营科研机构的力量。大家看看光启团队、华大基因、东阳光、华南新药中心这些科研机构,我们就会感觉到在这方面大有可为。二要密切国有科研机构与经济发展的结合联系,改革调整以前设置不合理的内部机构,完善用人机制,勇于打破固有利益格局,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同时,要加快四大主体科研机构建设步伐,发挥好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示范带动作用。
(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进一步推动、完善和优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积极完善并推广“哑铃型”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一是继续深化对俄地区的科技合作,重点开展对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成果、创新人才及团队,积极建设广东与独联体国家科技合作战略联盟。加强与巴顿研究所的科技合作,支持“中乌巴顿焊接联合研究院”开展重点合作项目的产业化工作;联合制定焊接技术路线图,强化对乌克兰焊接技术的转移推广工作。二是重点拓宽与以色列的合作领域,签订中以科技产业合作协议,建设“中以科技产业园”,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七)深化粤港澳的科技服务合作。
充分发挥广东毗邻港澳的独特地缘优势,重点加强与港澳地区开展科技服务合作,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一是创新粤港澳科技合作机制,促进粤港澳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开放共享。加强深港创新圈建设,深入推进深港创新圈科技合作,辐射带动珠三角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深入建设粤港创新服务体系,推动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优化粤澳科技合作环境,以省建设横琴开发区为契机,加强合作平台建设,推动双方在创意、科普、教育方面的合作。
(八)加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进一步完善广东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平台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体系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吸引更多的科技资源流向广东。加快大型仪器研发和大型仪器协作网建设,加强大型仪器设施等资源的共享,不断提高广东省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条件平台建设水平。
(九)完善政策配套措施。
政策制定要围绕创新链进行,争取覆盖整个创新链条,同时,加强对各项政策的配套完善,从政策层面全过程拉动创新。一要加快制定广东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完善政策体系。二要加快研究制定创新型人才激励政策。结合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工作,加快研究制定并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完善创新型人才政策体系。三是加快研究制定吸引国内外社会资金来粤进行风险投资的政策,完善科技与金融结合政策体系。
(十)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工作。
一要稳步推进创新科研团队引进工作,以产业化为目标,以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项目为载体,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海内外创新团队入粤开展创新创业和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光启等创新科研团队在新领域加快实现产业化。同时,加紧完成第二批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的合同签订、资金拨付等后续工作;主动出击,启动第三批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申报评审工作。二要不断完善引人、用人和育人机制,落实人才配套的各类政策,制订人才激励措施,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