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创造机制使企业有内在的创新动力
2011-12-01 17:17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新浪财经讯 9月8日下午消息,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TCL集团(2.26,-0.04,-1.74%)承办的“转型升级,创新未来——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战略研讨会”,于2011年9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浪财经作为独家网络支持媒体对此次会议进行现场图文报道。以下为经济学家吴敬琏发言实录。
吴敬琏:任务有点困难,因为大家妙语如珠。我试着做一下总结,听了那么多的领导发言,从各自的角度上分析了提高我们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问题,那么我想有几点大概是所有的发言人都是同意的。
第一,提高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那么我想这种必要性和迫切性,大概它的立足的基点就在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在这点我们要有明确的认识,我们以前说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这个地位往往把它理解为份额,理解为我们经济总量的体量的大小。在世界总产出中,在世界国际贸易中我们占的比重,这个好象是显得就比较现象一点。我想最根本性的问题就是经过三十来年的经济发展,中国的角色,在世界上的角色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过去我们是一个诚信极弱的国家,前三十年我们有了一些进步,后三十年我们可以说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在追赶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现在我们是一个高等、中等收入的国家,正在努力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范围内,我们追赶的任务在许多领域我们已经实现了我们的目标。当然在有一些领域我们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但是总体来说,在一些基础部门我们真正和站在前列的国家距离不是那么大了。现在我们在研究转变,就是从追赶者要变成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主要的竞争者之一。这个角色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从各个方面都要为这个转变做好准备工作。我们的角色已经变了,如果我们还是存在旧的角色氛围之内,我们还是作为追赶者的话,可能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我们掉进了中等收入陷阱。对于这个陷阱,什么叫中等收入陷阱,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说中等收入的时候,因为收入差距、贫富差距太大,可能引起社会的混乱。有人说中等收入陷阱,主要危险是在增长方式上的不灵活,不能做出新的转变,不能做出新的转变,他就很难进入高收入。
这两种说法其实是有关联的,但是我个人感觉把第二个说法看成它的一个主要的危险所在。就是说我们如果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我们就会停留在中等收入国家这个等级上,而收入水平差距的问题,消费不足的问题等等都会由此发生,如果我们只是把它集中在中等收入水平上,不能够得到国民的全部收入普遍提高,那么会由于贫富差距的分化,造成了社会上的不稳定和社会矛盾的爆发。如果只是看到了这一点,我们不难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那么怎么解决问题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我们对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方面做了一些工作,那么我们政府要做到这些,依然要从国民那儿得到收入才能做到。那么目前政府更多的税收的增加,会使企业的压力增大,如果我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的劳动投入越来越多的技术含量,使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那么就使投资比重的良性改变,对于低收入阶层的水平提高有一些作用。
第二,要改善我们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的问题就是要转变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就是说,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型,我们的企业要提升。这个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因为在当我们是追赶者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发展靠什么呢?经济发展是靠投入的增加。我们过去三十年的改革,例如我们各种资源的投入增加起了非常复杂的作用,因为我们的改革开放打破了过去城乡隔绝的状态,这种障碍就使很多由低效农业占有的资源转到高效的城市工业,比如土地,我们从农用土地转到城市用的、工商业用的和城市住宅的用地。我们从过去在农业中就业的劳动力,转到城市就业的劳动力有多少呢?有2亿人左右,另外一个就是开放,开放使得我们在短短三十年里,引进的技术使得我们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弥补了过去我们和先进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所以使我们经济在三十年中获得这么大的发展,主要是靠这些的投入的增加。
土地的投入、劳动力的投入、技术的投入,但是这种增加是不是带来效益的提高呢?是带来了效益的提高。因为我们劳动力原来在农业中就业,转到城市工商业就业,这种收入提高。引进的技术也使得我们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但是这样一些提高,第一它占的分量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资源的投入增加,这就使得我们投资率现在也越来越高了。
另外这些效率的提高基本上是外商的,而不是通过自主创新取得的成绩,所以它有一定的限制,在世纪之交这种限制已经很明显了,因为主要靠资源投入的增加,于是我们就造成了环境的问题,资源短缺的问题。以致于投资率不高,消费不足,这种不足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实际上这条路已经走到尽头,必须需要改变。那么在新的角色变化以后,我们的经济还是要增长,我们现在经济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应该说还是很低的,必须增长,但是这个增长就不能靠资本的投入,靠资源的投入,主要要靠效率推动。那么怎么来提高效率,大家发言已经很多很多。我也很难全部囊括起来做出总结。但是总的来说,我们从“十一五”开始,到“十二五”更加强调要提高我们经济的效率,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核心问题就是要提高效率,这样一些态度,现在看起来根据各位企业家和我们刚才发言的领导同志们的讲话来看,“十一五”特别是“十二五”这种方式是非常恰当的,我们也经过了“十一五”的努力,“十二五”今年第一年看来这个势头更强,各级政府都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下了很大的工夫,那么它的方面很多,要有正确的战略,要有好的经营模式,要有经济的制造能力,要有有效的管理。现在的问题根据大家发言来看,根据发言所讲的情况看,现在的问题好象不是说方向不清楚,而是怎么达到这个目标。
现在需要总结我们过去五年和我们今年这些经验,就我个人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从“十一五”的五年和今年的情况来看,最重要的就是要造成一种环境和体制,使得企业能够有创新的压力、动力和能力。不管是企业来说和我们的政府来说,都需要在这三个方面做出变革,做出努力,因为这个技术创新,提高效率最核心的确实是创新,而创新的主体是企业,那么企业怎么才能够自己愿意去创新,有能力创新,能够实现创造呢?我觉得这“三个力”最重要,要有压力、动力、能力。过去我们在追赶时期,实际上在这些方面的问题可能注意得不够,我们在体制上,政策上都要做出很多适应我们新的角色的决策,比如要有压力,因为我们过去是一个追赶者,所以对于企业走出去也好,做出口也好,主要的是采取一些保护性的措施。而这些措施实际上在世纪之交,当我们角色转换的时候,这些措施要做出改变。譬如一个低汇率政策,一个出口退税的政策,这些政策都是在我们当时的角色下所必须采取的,可是当角色转换以后,如果不在这方面做出调整,那么企业就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多一些低附加值的粗放加工,像TCL那样,像华为那样,要走出去闯一闯,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是第一个冒风险的人,这方面来说我们还没有转变,所以现在就变得比较被动。如果力度太大,现在我们的企业是难以承受的。
那么动力问题,说到底我就想科斯讲了一句话,他说对创新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要使得创新者对社会的贡献和他拿到的回报相匹配,这个差距越小,这个激励强度就越大,但是我们现在常常有这样的问题,创新在承受很大的风险,就是他对社会的贡献得不到回报,这样就会扼杀许多人创新的动力。
另外是能力的问题,企业要创新,他必须要有一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来支撑。但是这种能力怎么去帮助它具有这种能力呢?这是要认真研究,非常有讲究的。从去年以来,中央号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级政府都在支持创新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且做了很多物质上的资源,那么这种资源怎么发挥作用呢,根据我在一些地区的调查来看这些还需要完善,就是政府怎么帮助企业他们实现创新的能力,有一个事情必须要仔细斟酌。就是政府不能替代市场。不能靠抑制市场竞争的办法去帮助企业,甚至有一些做法常常会出现一些比较大的失误。比如说新的技术发明,这个因为它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就是初始很大。第二另外就是一个发明出来以后,很快就被别人所利用,所以政府对这种创新应该有支持,应该有补助,那么这种补助在什么环节上,以什么形式需要认真的研究。比如说有些基本的原则可能需要掌握,这个补助一般来说是竞争前的,到了产品竞争的环节,那补助竞争的一方其实是损害另一方,那就损害了这个市场的公平性,损害了竞争。比如说政府决定来支持某一种技术路线,要认真研究怎么把这个钱用好。
总的来说不管企业来说,还是政府来说,一定要想办法造成一个好的环境,使得每一个企业在这种环境下,它有一种内在的动力,要实现创新,那么我们每个人,包括我们这些教书的人,也希望在创新方面,提高企业全球竞争力方面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