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创新服务业 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
2011-12-01 16:49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展开,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的力量正在加强。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越来越成为政府、企业和全社会最关心的大事。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实现研发主体与应用主体的一体化,形成企业主导研发创新的机制,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以发展研发服务业为主的制造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为战略抓手,对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服务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1.服务经济在全球高位稳定发展
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近40年间,全球主要国家的经济经历了一种被称为“经济服务化”的过程。
据联合国数据库数据,1970—2008年,美、英、日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占比逐年升高,现稳定在65%—75%;二是被称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韩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50%—55%;三是被称为“金砖四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近40年显著增加,印度、巴西55%左右,中国近20年明显增加,但增长缓慢,总量较小,占比徘徊在40%左右。
金融服务业对经济起着越来越大的基础和支配作用,信息服务业、物流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知识产权服务、服务外包、成套服务深入广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在新一轮经济回暖的过程中,成为引领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引领经济向高端发展
汪应洛院士曾表示,20世纪中后期经济领域的一项革命性变化,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和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程度不断加深。一方面,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的服务领域延伸,制造服务化趋势日益明显;另一方面,服务业逐渐融入更多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服务工业化取向增强。
目前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两个“70%现象”,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比重的70%。根据德勤公司的统计,2005年世界著名的传统制造公司的利润超过50%来源于服务活动。
我国信息化、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服务业,促进了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但我国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较小。根据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裴长洪估算,在我国,金融与保险、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制造服务业只占服务业总增加值的20%左右。
3.研发服务业近10年迅猛发展
研发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了降低风险,企业追求研发的有效性,希望更多地寻求外部支持。随着全球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创新模式的改变,市场对专业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国际性的研发外部转移趋势不断加强,一种基于高新技术产业,以从事研发和经营,提供智力成果、技术服务和现代商务服务的研发服务业应运而生。
历史上,美国在遭遇日本、德国的强烈挑战后,上世纪整个80年代都面临“转方式、调结构”的发展难题。其解决这一发展难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业。美国1980年颁布《拜—杜法案》的一个立法宗旨,就是通过授予研究单位享有国家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所形成的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把科研机构、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和国家实验室,转变成为面向市场的研发服务主体。这些研发服务主体和风险投资业、制造业结合,启动了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再加上官方与企业共建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市场服务平台,高科技产业得以发展壮大。
全球制造、全球贸易正在向全球研发发展。目前研发的重心仍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但已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调查,在2005—2009年间,跨国公司设立海外研发据点首选中国,受访者的61.8%有到中国投资研发的意向。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自2003年以来,外资在我国设立的科技服务企业数2008年为1839家,2009年设立1066家。根据盛垒对我国37个工业行业1998—2006年外资研发的进入与我国民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关系的测算分析,“行业外资研发的增多显著增强了我国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研发服务业在我国兴起并快速成长。
台湾地区2001年把研发服务业作为统计大类,其发展对提升台湾经济结构和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二、发展创新服务业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抓手
1.国家创新体系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部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现在问题是,各创新主体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较差,尤其是高校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与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之间,没有形成科技成果商用和产业化的通道及体制机制。也就是说,目前我们的创新体系有分工明确的创新主体,但是矛盾的焦点是各主体之间缺乏结合的通道、平台、共生体和服务,科技与经济难以实现有效结合。
长期以来,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就是强调“黏合”,大学办企业、企业建院所、院所转企业,产学研以项目、产权、工程为纽带合作,但终究难以把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应用的技术商用形态。
2.创新服务业是纵横结合的创新服务体系
创新服务业是研发服务业为主的制造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的统称,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更高的现代服务业。
制造服务业是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两个高端,即产业技术研发和增值服务的延伸,是传统制造业质的提升;科技服务业是产业技术研发向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延伸和服务,向公共服务平台和市场服务平台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产业化全程深化,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的加速器。制造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构成了纵横结合的创新服务体系,是创新体系中促进创新主体结合最活跃的因素。
3.创新服务业促进形成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和创新的体制机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工业化先行国家和地区建立工业技术研究院,台湾工研院的功能作用是组织应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实验生产,并通过这些研究将科技成果转移到工业生产领域,成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和平台。台湾工研院每年向产业界转移技术500项,提供15000次以上的技术服务,已向企业界转移人才16000人,其中6000人担任中高级主管。每年技术转移促成投资超过600项,带动投资金额每年平均180亿新台币。
近年由于专业化分工和企业发展模式的变化,我国在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冒出来一批经营产业技术研发的企业,即研发服务业。
过去R&D多是科技专家的研发活动,现在研发服务业是企业为主,从创意、方法,到设计、试验、应用,优势企业合作研发,产业技术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和创新”的体制机制。
三、发展创新服务业是坚持自主创新方针的战略重点
1.发展研发服务业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
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自主创新能力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硬实力”——科技研发能力,目标就是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二是“软实力”——科技服务能力,目标就是把科技研发体系,特别是科技研发获得成果,扩散、转移、转化进入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让全社会分享创新带来的实惠。
发轫于上世纪中叶的新科技革命,和18世纪工业革命有着根本的不同,科学技术的复杂使得任何一个个人和单个组织都无法独立完成“原型成果—商用型成果—产品或服务”的全部过程。整个创新链就像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而支撑这个游戏运行的制度就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制度通过确保创新链条上各个环节获得创新成果的垄断性回报,来激励不同的市场主体进入创新链条;通过知识产权的市场化定价与交易机制来激励创新成果从上游向下游流动,确保各个环节的创新成果全部汇集到最后一个创新链条,完成创新成果的商用化,完成从基础研究到商业产品的漫长过程。
然而,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尽管建立了知识产权制度,但这个制度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化的知识产权定价与交易的机制还未建立,知识产权的流动与转移还存在很多法律法规和旧观念的障碍,这直接导致我国研发成果难以实施商业形态的改造。
当前,突破性的发展趋势就是研发主体和应用主体一体化的研发服务企业兴起。研发服务业的实质是集成和经营科技创新要素并以合同研发、设计和技术方案开展服务。当企业处于引进吸收技术本地化的初级阶段,一般以内部研发为主,从吸收显性知识逐步成为隐性知识,积累创新能力。当企业真正进入产品创新阶段时,关键是扩大开放,利用外部研发力量,因为大量新技术和其依赖的新知识不可能由单个企业拥有,企业必须统筹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研发的外部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推动开放兼容中的自主创新。
2.发展制造服务业是传统产业改造和提升的方向和重点任务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是我们走向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成的一项重大任务。长期以来新兴科技提升传统产业不足主要表现在发展制造服务业上滞后。改造和提升就是促进产业由低端走向高端,而两个高端就是研发服务业和制造服务业。
服务型制造模式从多层面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企业层面讲,发展服务型制造有利于提升企业的价值增值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从产业层面讲,发展服务型制造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从国民经济层面来看,发展服务型制造将有力推动经济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
我国大量制造企业向研发和节能、高效、增值服务延伸必将极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中国制造”真正走向国际产业链的高端。
3.发展科技服务业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转移的绿色通道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难和创业企业难以壮大的主要原因,是我们长期缺乏系统完善的公共和市场两个服务平台,缺乏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因为只有在全面开放的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平台上,通过市场撮合和科技金融服务链的支持,各创新主体才能有机结合,创业创新企业才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战略新兴产业才能发展壮大。
近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中,更进一步认识到政府在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和竞争前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美国的国家制造科学研究中心、国家制造研究设计中心、制造技术中心等官方机构,尤其是官方和企业共建的半导体制造技术战略联盟,在企业竞争前核心关键技术的解决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更重视建立市场服务平台,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和发明人权益的实现。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也应首先建立共性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平台。
增强我国科技服务能力的关键,是坚持科技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坚持科技成果和知识、技术产权的市场定价机制和交易机制,坚持多层次资本市场对企业和项目的发现和选拔机制,以“天使基金—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产业基金—信贷—债券—产权交易—股权代办—IPO上市”的科技金融服务链为主线,发展相关的信息、商务、咨询、中介、培训等服务业,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推进创新、研发服务企业和风险投资结合,推进战略新兴产业与产业基金结合,为初创期到成熟期的科技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专业化、系列化的金融服务。科技成果转化难和科技企业、新兴产业难以壮大的问题必将得到解决。
4.发展创新服务业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就一支创造性、创新型的人才队伍
建设创新型国家根本在人才,服务经济是人才经济。创新服务业发展必将吸收引进和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进入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战场,必将涌现大批现代创新型企业家,并带动大批创造性、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涌现。
发展研发服务业是科技生产力、科技人才的又一次大解放。发展创新服务业,必须推进我国自主创新步入依靠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的发展轨道,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分配机制,明确研发成果集体和个人的权益,在职务发明中明确国家、集体的所有权和发明人的经营权及转化应用后的收益比例,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科技工作已经具备发展创新服务业的基础条件
近年各地冒出来一批实验室经济、研发设计企业、合同研发组织,陕西、广州、昆山等地建立工研院,制造企业转型为系统服务商,转制院所成为行业创新服务中心等。如华为2009年的技术、软件和工程服务收入在302亿美元销售收入中占17.6%;陕西鼓风机公司转型后系统集成服务收入占总收入60亿元的70%;上海电气金融与保险服务业曾一年增长6.3倍;陕西煤化工技术工程中心转化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成果,已提供可直接应用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新一代甲醇制烯烃成套技术成果及全程服务。
创新服务业发展必将带来巨大的增量。2009年末,我国科技服务业总量超过4000亿元,比2006年增长超过50%;以技术合同成交额计算的研发服务总额超过3000亿元,是2006年的1.67倍;制造服务业超过3万亿元,有力地支撑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型国家的转变。力争到“十二五”末,研发服务业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5万亿元,制造服务业增加值突破5万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万亿元,增加就业1000—1200万人,带动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元。
我国服务经济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而创新服务业将成为引领服务经济的龙头,成为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的关键。
(本文系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