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两个坎”
2011-10-06 21:19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在中国IT外包服务市场上,中企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企动力”)多年来名列本土企业第一名,而在中国的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内,齐齐哈尔市达江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江机械”)只是一家不甚出名的小公司,“企业信息化服务”将这两家看似并不相关的企业联系在一起。
记者在中企动力的官方网站上看到,达江机械于2010年7月7日被列入了中企动力的“精品案例”一栏。输入案例中留下的网址,出现在记者面前的达江机械官方网站制作精良,但网站上的信息从2010年6月30日开始,到2010年6月30日结束,从未更新,在线留言栏鲜有人光顾,仅有的一个提问也无人回应。
这样的例子在我国的中小企业里比比皆是,除了意识上的重视不足,不少初涉信息化的中小企业也因此认为信息化效果并不明显。资金的匮乏,以及信息化服务标准的缺失已成为这些企业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中最难迈过去的“两个坎”。
建后弃用的网站
小至建立一个企业网站,大至一套完整的安全环保健康(HSE)系统,信息化正逐步渗入各个行业。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企业的规模大小和信息化的水平高低几乎是成正比。
“一些大型企业,具有市场领先理念的企业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例如徐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太原重机等等。相反,中小企业积极性普遍不高。”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贺在华告诉记者,这不仅有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也有企业自身的问题。
在今年5月召开的一场关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沙龙讨论中,中企动力数据与客户研究中心负责人刘丹卿透露了这样一个调研结果,2009年我国700多万家中小企业约4成有自己的网站,但这些中小企业对网站的应用还停留在非常初级的阶段,仅仅是展示和留言等互动,因此不少企业觉得信息化效果不明显。
达江机械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尽管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意识,但仍停留在“建网站”这第一步。记者照着该企业网站上留下的信息,拨通了电话,询问该公司的网站应用维护情况。对方称,“我知道公司建了个网站,但好像没人在负责。”据了解,这家公司仅有职员50余人,记者拨通的是该公司唯一的电话。
以中小企业建站为例,“空站”和“废站”问题频繁出现,建后弃用的“烂尾工程”举不胜举,乱象频生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如此“信息化”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反而造成大量的信息孤岛、荒岛。而看不到“真金白银”,也意味着中小企业很难继续接受信息化服务。
缺钱缺标准
谈到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差异,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节能与环保所副所长纪丽斌认为,“中型企业虽然在资金和人才技术方面,和央企等大型企业有差距,应用时比不上后者的整体规划,但已经在分步实现信息化,他们的管理意识较强,重视程度也较高。而小型企业,各方面落下的都比较多。”
小型企业之所以明显“掉队”,纪丽斌认为主要还是“钱的问题”,目前对小型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是否有信息化系统并不是他们的关注点,而企业如何生存下来才是摆在第一位的问题。
“钱的问题”不只是小型企业的问题,只不过在资金及抗风险能力更为薄弱的小型企业身上更为突出。在工信部近日完成的重点行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中指出,成熟适用的工业软件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仍较为缺乏,国外软件和后续服务的昂贵价格也非大多数企业所能承受,这是制约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
贺在华还提到了另外一个“掉队”的原因,中小企业人员规模小、缺少专业人才、项目控制手段单一,而信息化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这与中小企业希望量化工作流程,追求“快”回报的特征相冲突。
“除了成本压力、重视程度等上述因素,面对国内外形形色色的信息化服务提供商,中小企业都不可避免的生产了一连串的疑问,“该选谁?建站后能赚钱吗?”而在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的企业信息化服务业,这个问题很难得到确定的答案。
纪丽斌认为,一方面,对于部分服务提供商来说,“非标准化”变相成为了一种市场保护手段,比如“你今天用了我的系统和平台,以后需要升级,或给你的子公司再上系统,还得来找我。” 另一方面,因为服务标准化是一个相对市场化的东西,目前没有牵头制定标准的部门。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了信息服务标准的缺失,这种局面短期内较难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