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 跨越发展——中国“十一五”科技发展综述
2011-06-23 17:21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这是“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上展出的和谐号列车和高速综合检测列车模型(3月8日摄)。 李方宇摄(新华社发)
“神舟七号”返回舱、“嫦娥三号”着陆器、世界上算得最快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标志着高端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突破性进展的65纳米刻蚀机……两会间亮相北京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折射出五年来我国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
“十一五”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第一个五年。坚持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科技界在党和国家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支撑了一批新兴产业、培养了一批领军人才。
科技投入年均递增20%,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世界第一
“十一五”期间,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国家战略深入人心。
五年来,全社会科技投入大幅增加。2010年我国科研经费总额达到6980亿元,是2005年的2.8倍,由2005年的全球第6位上升至第3位。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速20%以上。
同时,中央和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更趋合理,比例约为1:1。基础研究投入稳定增长,2010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经费30亿元,为2005年的5倍;国家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经费30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达103亿元,为2005年的4倍。
“2010年,我国从事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活动人数达到255万人年,超过全球总量的五分之一;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5700万人,居世界第一,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资源保障。”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自主创新之源。“十一五”期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科技舞台取得多个“首次”或“第一”,部分领域比肩国际前沿。基础研究领域,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量子纠缠交换,新型铁基超导材料将我国凝聚态物理学研究推向了世界最前沿;在世界上第一次获得完全由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制备的活体小鼠。
前沿技术研究领域,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相继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十一五”,诸多的中国科技壮举令世界瞩目。“十二五”,更多的中国科技梦想将实现。
重大专项:“大兵团作战”催生更多“中国创造”
12英寸65纳米刻蚀机在5个亚洲客户芯片生产线投入使用。
在TD-SCDMA基础上,研发出TD-LTE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技术标准提案入选国际电信联盟后选标准。
盐酸安妥沙星、重组幽门螺旋杆菌疫苗等16种重大新药获得新药证书。
“在新药创制专项支持下,10多个自主研制新药在发达国家临床试验,36个药物大品种技术顺利改造。例如对肿瘤药物多西他赛的技术改造,使药价由进口的2000元/支降低到本国的400元/支。”说起“十一五”惠及百姓健康的科技成就,重大专项办主任许倞兴奋不已。
集成电路装备、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新药创制、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6个科技重大专项,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的重大决策。2008年启动至今,共部署各类课题3000多个,涉及中央财政经费近500亿元,带动社会投入约1000亿元。
从国产大飞机C919到夺取世界运算性能桂冠的“天河一号”千万亿次计算机,从为再造一个“海上大庆”提供技术支撑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到奠定4G时代我国国际话语权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各重大专项实施以来催生了很多“中国创造”。
展望“十二五”,重大专项将继续为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善民生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深化改革: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重要支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回首过去5年,通过深化改革,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
企业“挑大梁”“唱主角”,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在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中,企业研发投入逐年增长,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统计显示,近两年,企业在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中所占份额已超过70%。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三分之二的项目由企业牵头或参与完成。
早在30年前,为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状况,我国拉开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工作基本方针。
“十一五”期间,更多的科研院所,走出院校“围墙”,担当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脊梁。
华工激光工程有限公司由华中科大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改制而成;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脱胎于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前身是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
自1999年以来,全国1300多家科研院所陆续完成企业化改制。科研院所数量大幅减少,从体制上缓解了产业类院所游离于经济主战场之外的困境。上世纪末开始实施转制的各部门院所,现在很多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领头羊。
改制中诞生了一批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佳的“明星”企业。神州大地的创新脊梁正经历精彩嬗变,在引领、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迸发出蓬勃生机。
惠农惠民:科技从“象牙塔”走进百姓的生活
惠及百姓,是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近年来,科技丢掉面纱,融入百姓生活。
粮食安全,全球关注,尤其是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在耕地和水资源日趋紧张、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不利条件下,是什么支撑了我国粮食的丰产?
“是农业科技进步!”年近五旬的江西南昌农民李钱水说。
2004年启动实施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项目,以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为主攻方向,覆盖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12省的粮食主产区。
7年来,建设丰产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6.83亿亩,共计增产粮食4009万吨,每亩每年节本增效100元左右,增加经济效益589亿元。
科技,正在为农民增收添砖加瓦。
不久前,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取得了新药证书。这是世界上首个获准上市的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为了这一天,第三军医大学教授邹全明和他领衔的科研团队整整奋斗了15年。
“我国是胃病大国,胃病的治疗手段存在很多不足,效果也不理想。”邹全明说,研制幽门螺杆菌疫苗,将实现从源头上防控病菌感染,具有重要的医疗社会价值。
科技,正在为人民的生命保驾护航。
毫无疑问,C919是这次科技展一大亮点、观众的“宠儿”。
“中国自己的大飞机翱翔蓝天是炎黄子孙的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航空人数十载的奋斗。C919不单单是一架飞机,它代表了中国的航空产业。而且这个航空产业定位高端,直面世界上两大强者的挑战。”万钢说。
当下,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铁正抓紧建设,2012年前建成通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正研制时速500公里以上的真空高速列车,预计10年后投入运营。
科技,正让百姓脚下的路四通八达。
“十一五”,科技工作可谓可圈可点成就辉煌。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一些重点领域关键技术还受制于人。
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再次强调了“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支撑作用,为新一个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指明了方向。
“十二五”,催人奋进的嘹亮号角已经吹响。5700万科技工作者,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程上,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