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坚决反对学术不端行为

2011-06-17 14:47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刘延东: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

  昨日,国务委员刘延东表示,中国正在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

  今日,清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校庆纪念大会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作为校庆系列活动之一,昨日“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暨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第15届校长年会”在清华大学举行,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所大学校长齐聚清华。

  加强建设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

  刘延东表示,中国大学应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服务社会为方向,以优良的学风校风为引导,以国际交流合作为桥梁。

  在提到大学学风校风建设时,刘延东表示,中国将进一步加强大学的学风校风建设,倡导大学要保持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品格,弘扬志存高远、淡泊名利的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的氛围。中国正在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让大学始终秉持科学精神,真正成为绿色的净土。

  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刘延东说,大学应把主要的资源和精力凝聚到人才培养上,把握人才成长规律,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大学走出的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的深度,还要有知识的广度;不仅要有学习知识的能力,还要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要有自我发展,创新创业的本领,而且还要具有团队精神,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她承认,中国学生的优势是基础知识扎实,勤奋好学,但也存在着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为此将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了解社会、了解基层;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育他们的广阔视野和世界胸怀。

  北京规定学术不端者5年内禁止申请基金

  有剽窃、侵夺他人研究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者,5年内不得申请或参与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昨天,市法制办就《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办法规定,项目申请人、参与者伪造或者编造材料的,取消申报资格;申请项目已决定资助的,撤销原资助决定,追回已拨付的基金资助经费;情节严重的,给予警告,且5年内不得申请或者参与申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专家:要从国家信用高度整肃学术不端

  如果仅从人才培养的数量上看,中国无疑是人才大国,但中国不是人才强国也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中国的人才培养还面临着水平下降和学术质量滑坡的隐患,究其原由就在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

  中央领导曾指出,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正在侵蚀学术的肌体,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应当说,学术和科研领域的不端行为泛滥,不只是学术诚信和学术公信的问题,其可能造成损害国家信用的严重后果。

  就学术和科研本身而言,造假、作弊和学术剽窃等行为,必然会殃及科研行业的整体信誉。在造假者大量存在的同时,还有着更多的学风严谨,严于律己,在学术上埋头钻研的科研工作者和学术研究者。造假者在自毁信誉的同时,也吞噬了别人的信用。正所谓“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对于学术不端者,其或换了一个“包装”,新瓶装旧酒;或四处取材、东拼西凑;更有甚者,则是以钱权交易换取学术上的荣誉……这类注了水的科研成果,何来创新可言?何谈科技竞争力?更大的危害还在于败坏了学术风气。部分研究者也放弃了自己坚守的阵地,情愿或不情愿地加入到学术不端的群体。

  进一步说,大量学术不端行为的存在,将会大大降低国家权威信息的可信度。在信息时代,各种信息混杂,信息的权威性、真实性就需要以信用作支撑。如果信用上出了纰漏,存在着瑕疵,信息的可靠性自会遭到质疑。信用受损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大量真实的、重要的信息也就湮没在了可信可不信的“不信”中了。

  从经济信息的角度看,学术和科研不端行为泛滥,还会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中国产品走出去的羁绊。

  学术不道德非中国独有,但中国多有,原因在于中国同行互审机制薄弱,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奖励机制错位,而对学术行为的监督检查更是缺乏。对待学术不端行为,需要从维护国家信用的高度予以整肃。推动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需要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

  广大科研工作者需要树立起强烈的自律意识,严格要求自己,坚守学术道德。同时也需要构建起学术信用体系,建立较为规范的信用净化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者的惩处力度。再者需要完善和强化学术监督检查制度,要采取“零容忍”政策,严格要求,严厉约束,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不能护短。还应公开曝光,决不让弄虚作假、剽窃抄袭行为有立足之地。

520家高校启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中南大学新近宣布,从2011年开始,中南大学所有申请学位(毕业)论文答辩的研究生均需通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否则不予答辩。这套引起震慑的反剽窃软件,正式名称是“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学生们习惯称其为“测谎仪”。最初的传闻里,它功能强大,面对学位论文有一双火眼金睛。

  中国之声连线这套系统的研发人之一、同方知网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孙雄勇。

  主持人:先介绍一下这个系统。

  孙雄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有很全的学术论文的库。相当于把任何一篇文章,跟库里所有文章进行全文比对,能够发现哪些文章、段落、句子是重复的。

  主持人:现在全国范围的使用情况如何?

  孙雄勇:这个系统不对个人使用,从我们单位统一政策来讲,只提供给机构用户,包括期刊编辑部、高校。全国近5000家期刊编辑部在使用这个系统查投稿论文,520余家高校,包括基本所有211高校都在使用这套系统查学位论文。

  主持人:高校使用反馈如何?

  孙雄勇:从我们接到的反馈意见来讲,觉得系统对他们帮助很大,系统能够提供客观的线索和依据。

  中南大学规定“全文文字复制比”在25-40%之间者,由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结合核心章节文字复制比等情况,负责对学位论文中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类型与性质进行认定,根据认定结果作出论文修改后答辩或延期半年答辩处理。“全文文字复制比”在40%及以上者,原则上必须延期答辩。

  据说,为了应对功能强大的“测谎仪”,一些学生开始动用“聪明才智”,研究如何从论文行文、引文规范等技术层面上规避系统的检测,其中最普遍的方法就是对论文逐字逐句改头换面。

  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丁兆林就此事进行探讨:

  丁兆林:这种系统之所以会出现,是对现有社会现象的折射。很多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以及一些教授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抄袭行为,而且很大程度上说明现有学术道德在不断下降,或道德水平下滑。这种事情成为普遍现象之后,管理部门必须采取一定措施防范。

  从另一角度来讲,对管理部门来说,这也是与时俱进的做法。由于互联网或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很容易找到相关主题的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人认为学校或老师不一定能够把每一篇论文都找出来,会很容易做到学术不端或造假。对这种情况,学校如果完全依靠老师个人做判断,工作量非常大。借助这种软件或技术手段,防范学术不端的效率会更高一些,对管理部门来讲,算是与时俱进。

  但系统的作用毕竟有限,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一个人抄一篇文章,如果这个人非常懒惰,把那篇文章大部分段落拷贝粘贴放到自己的论文里,(系统)对于这种懒惰的抄袭者肯定是起作用的。但对于防范那些勤奋抄袭者,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不起什么作用。

  最重要的解决办法是应该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和基本法律底线,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及防范和监测的措施到位,才能够真正从本质上解决这个问题。

  由此看来,在目前论文抄袭之风日盛的情况下,技术检测可以警示、告诫、教育学生遵守学术规范,尽可能地消除论文抄袭,但根本之道还是加强道德建设。
 

编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