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发展

2011-05-04 15:46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代表了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  

      2010年10月,国务院制定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了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从科技创新、市场培育、国际合作、财政金融政策、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全面的支持措施。意味着主要依靠自主技术来源、主要靠本国资本和主要以自己的力量,将创新的技术发展为先进的产品,进而实现转化和产业化,并壮大为一个新兴产业。  

  几点认识  

  新兴产业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直接结果。首先,我们对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有几个基本的认识:  

  第一,科技创新活动的成果产出具有不同的形态。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工程创新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三种形式,共同构成了创新行为演进的主要方式,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可以较完整地体现创新行为的系统性特征,是同一创新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三者在性质、目的、评价标准、追求目标,尤其是成果形式等方面具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不能简单地用科技成果转化率来评价科技活动的产出和成果。  

  第二,科技成果转化并不是一个统计问题,科技成果转化率也不是一个可统计的指标。科技成果有不同的形态,如专利、论文、技术,它们的价值量也不同,很难评估。科技成果转化所指的是一次转化还是多次转化,是个数还是价值量?如果指一次转化,那么也要从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用来分析。既然说到效用,包括了直接效用和间接效用,还有经济效用和社会效用。一是创造财富的效用,也就是科技成果转化所取得的经济价值,体现为销售收入、利润、税收等指标。而是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如果没有积累,没有对各种可能的技术机会进行尝试,没有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突破,我国就奠定不了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三是培养出研发团队,这是决定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科技成果转化不能仅以经济效益为指标进行衡量,还需要从社会效益的角度进行评估,还要从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的角度来评价。  

  第三,科技成果转化有一个时间过程,新兴产业发展也需要有一个长期的时间积累、知识储备和市场发育。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道“坎”后,接踵而来的是涉及面更宽、更为复杂的产业化瓶颈。新兴产业技术还不完善、生产尚未达到经济规模、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还跟不上、商业模式不成熟、市场认同程度低,往往会遇到来自信任度、市场、资金、制度等方面的瓶颈。  

  “双管齐下”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技术和市场是新兴产业发展的两个关键要素。作为政府来说,应当发挥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积极营造有利于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的环境,应该是“双管齐下”:一是从生产、供应侧入手,支持创新的过程,改进技术和产品的供给,这主要聚焦在技术方面;二是从消费、需求侧入手,支持创新成果的应用,这主要聚焦在市场方面。  

  第一,点线面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点上,研发和转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着力点,放在突破核心技术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上,组织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研发突破一批对行业发展有战略地位和关键支撑作用的关键技术。强化科技计划的自主创新导向。将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作为首要任务和核心目标,支持、引导企业研发和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特别是替代进口的技术和产品,以企业为主体开展需求导向的科技研发,鼓励、支持企业和应用部门开展科技研发与产业化,促进科技研发由政府投入推动向市场应用拉动转型。促进科技成果的产权化,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完善知识产权的政策体系,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促进全社会科技成果的专利产出和利用。  

  在线上,以关键核心技术或主导产品为基点,发展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链条的附加价值,推动产业向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在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上,推动产业链条向中下游延伸拓展。在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的基础上,推动产业链条向高端环节拓展。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构建和发展。  

  在面上,建设一批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在园区基地发展建设中不断注入科技创新元素,引导和支持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在园区基地加快聚集,促进创新集群形成和新兴产业发展。  

  第二,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有利于产业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  

  推动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但对于自主创新的具体实现方式,以及如何处理引进技术、产品和自主创新的关系,全社会的认识并不统一。例如,有些观点认为,国家重大工程或重要项目建设的特殊性质决定了采用的技术必须是最先进的,国外产品在先进性、可靠性等方面优于自主创新产品,引进国外技术虽然要付出较高的购买成本,但风险小,而采购和使用自主创新产品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和责任。这种认识对于自主创新产品在全社会的推广应用,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目前,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在高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包括重大工程和公共服务在内的许多领域,如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大量资金用于购买进口的成套设备、技术甚至是产品,而投入自主创新的研发和购买自主创新产品的资金相对较少。这为国外技术和产品创造了较大的市场空间,但对自主创新产品有效需求的拉动作用不显著,关键核心领域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份额有限,尚未普遍形成鼓励自主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高新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于自主创新产品的拉动作用并不显著。  

  通过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推进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试点工作,通过首购、订购、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和示范项目、推广应用等方式,带动全社会使用自主创新产品。北京市政府2008年底制定发布了《关于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开展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试点工作的意见》,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适用领域,从政府行政类办公扩展到市政设施、建筑、节水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技术改造、科技研发、工程养护等领域,引导和带动全社会使用自主创新产品。在政府投资项目中,将项目业主单位承诺采购自主创新产品作为申报立项的条件。在市、区县两级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中,国产设备及产品的采购比例一般不得低于总价值的60%,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  

  建议认真落实政府采购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尽快出台《政府采购实施条例》,建立自主创新产品应用的激励机制。在使用政府财政性资金全额投资或部分投资的领域中,加强对产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试点工作力度,通过首购、订购、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和示范项目、推广应用等方式,推进自主创新产品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  

  第三,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多,尚未真正成为科技创新需求的主体、科技研发投入的主体、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与此同时,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缺少战略性实质合作,缺乏产业技术创新的持续性,缺乏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保障机制。产学研合作的重心没有落到企业,应用部门很少直接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环节中来。有数据表明,我国2/3以上的科技成果靠科技人员自己和所在单位联系并实施转化,通过中介服务机构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比例仅占10%左右,而应用部门直接参与的就更少了。  

  建议更加注重发挥政府调控职能,推动产业技术联盟的构建和发展,深化创新型企业试点,完善科技资源共享利用机制,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创新组织方式,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领军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参与,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选择一批优势骨干企业技术中心,作为重点产业振兴的技术创新支撑平台。  

  第四,着眼于新兴产业发展的全链条,支持产业自主创新。  

  一般情况下,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是:“产业基础研究——产业应用研究——原理样机研制——初步展示和试验方案——中间试验——示范性生产线——市场导入——推广应用——产业化”。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因其过程的复杂性、主体的多元性和产品首次进入市场的困难性等,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的自发行为。政府应当通过规划引导、政策集成、组织协调、资金支持、搭建平台、示范应用等方式,成为产业自主创新的支持者、组织者和推动者。  

  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产业,决定了将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相协调的重要性。从政府来说,既要坚持服务国家发展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重视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稳定支持产业基础研究;又要超前部署,支持产业应用研究,开展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前沿技术研究;也要在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规模化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还要通过  示范工程、政府采购、推广应用等手段,以企业为主体,带动社会资金进入,利用市场化的运营模式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相关新闻

编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