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1-03-15 17:01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编者的话
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市场需求变化和经济技术发展趋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扎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怎样认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和基本途径?应从哪些方面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前实践中存在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倾向?本期《本周话题》发表的这组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深刻认识意义科学选择途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技术密集、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产业,其基本特征是附加值高、能源原材料消耗少、产业关联度高、技术渗透性强、有广泛的和潜在的市场需求。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和领域
世界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必然趋势。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发达国家重新认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提出了再工业化的政策主张,力图在新能源、环境保护、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与生命科学等新兴技术及新兴制造业领域巩固和增强竞争优势,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以保持在全球先进制造业中的领先地位。
我国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和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已成为工业生产大国,寻找新的增长点是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其次,我国经济发展条件出现许多变化,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大多数加工制造业产品供大于求。第三,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仍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即使是高新技术产业也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提高我国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增强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力,培育引领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必须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新能源、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及设备制造产业。二是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包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元器件、软件及其在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三是现代农业以及与生命健康相关的生物工程技术及其产业。四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包括航空航天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新兴交通运输装备、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等。五是新能源、生物工程、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工业所需要的各种新材料。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和途径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明确发展方向,确立经济主体,形成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建立以社会化分工为基础的产业组织方式,发挥市场机制和政策扶持的作用。
以需求为导向。需求导向是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出发点。应对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发展趋势、技术进步前景、未来国际科技与产业竞争格局等进行深入分析判断,以此作为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依据。各地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从本地产业基础和科技优势出发,突出重点,培育发展特色产业。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科技创新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新兴产业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重点。具有科技创新优势的发达国家以专利、技术标准等手段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控制和市场垄断,减缓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及核心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进程,以巩固在全球产业格局中利益最大化的地位。发展中国家如果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链分工体系中仍采取代工模式,就难以培育发展本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立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的重点既要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的重大专项为主导,同时各个地区、企业和科研机构也应从自身基础和优势出发,围绕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及其发展方向找到切入点,从而形成多层次创新体系。
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是产业的微观基础。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具有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及经济全球化环境中,企业始终面临激烈竞争,具有重视技术创新的外在压力;在生产经营实践中,企业能够使技术创新方向和目标选择更符合市场需求,并具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设备、工程技术能力及社会化配套能力。可以说,企业能够把科技要素、工程要素、资金要素、市场要素直接结合起来,因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也应以企业为中心,研究机构的科技创新应围绕产业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科技难题来展开。
采取社会化分工的产业组织方式。现代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任何创新主体都难以单独完成,而必须建立在社会化分工基础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已不能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进行组织和动员,而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特别是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善于利用社会化分工体系。龙头企业应具有系统集成能力和对社会化分工的协调能力,把不同部门、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力量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产业链条中每个环节的优势。这种社会化分工不同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集中力量,它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优势互补。
市场驱动与政策支持相结合。一是加强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调,为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在不断增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财政投入的同时,增强调动全社会资源的能力,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三是积极建立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平台,整合科技基础设施资源,运用共享机制推动科技资源社会化;四是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的机制,壮大企业科技队伍,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五是促进创新投资,培育和建立科技创业服务体系、科技投融资体系,特别是发展和规范创业板市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辟直接融资渠道。
(吕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把握产业特点积极稳妥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地党委和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纷纷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摆上重要议程。从当前各地的实践来看,需要注意纠正几种不正确的倾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急功近利,重外轻内。一些地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于注重引进外资上大项目、大工程,忽视对本地企业的培育扶持,期望在短期内形成大规模的新兴产业产能。实践告诉我们,引进高端产业不等于就处于产业链高端。比如,我国是世界上电脑制造第一大国,却不能制造芯片,只能生产鼠标、键盘、外壳等低端产品,在全球产业链中仍处于低端。再如,各地争相上马平板显示项目,动辄投入几十亿、上百亿元,表面上看产业规模很大,但核心技术却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关键部件和原材料要靠进口,依旧摆脱不了低端制造的尴尬。之所以陷入这种高端产业低端制造的困境,关键问题是缺少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只注重引进却不注重从源头上培育创新型企业的做法,永远占领不了产业制高点,永远无法避免处于产业链低端,也不可能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注重把握规律、谋划长远,加大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
一哄而起,以旧充新。一些地方忽视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点的研究,一哄而起,以旧充新,掩盖了新兴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真实状况。主要表现在:一是将现有企业直接划入新兴产业领域,人为夸大发展新兴产业的成绩。如将现有的冶金、化工等企业划入新材料领域,将农药、兽药、医药等企业归入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领域,将与风电装备配套的传统铸造、简单机械加工企业划归新能源领域等。二是将原有的园区更名为新兴产业园,如软件园、风电产业园等,利用新兴产业的优惠政策搞“圈地运动”。三是将简单加工企业包装成新兴产业企业,新瓶装旧酒。如不少LED(半导体照明)企业只是将进口的LED进行组装加工,经过包装就成了“新能源企业”;众多这样的企业集中在一起,就成了“新能源产业园”。这样的做法虽然能取得一时政绩,但从长远看,必然会出现新兴产业的虚假繁荣,造成新兴产业产能的虚假过剩。解决这一问题,应改革完善统计制度,尽快建立新兴产业统计标准,加快出台行业准入标准,包括技术、环境保护、生产安全等方面标准,促进新兴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畏难观望,行动迟缓。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些地方和企业存在畏难思想。有的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技术产业,当前发展的条件尚不成熟,因而兴趣不大;有的认为这是国家层面的事,与己无关,因而不够重视;有的只看到面临诸多困难却看不到难得机遇,因而行动迟缓。这些想法和做法是片面的,应当克服。首先,从政策看,中央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这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及投融资和财税政策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其次,从市场需求看,低碳、绿色、环保潮流以及消费需求结构升级等都驱动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之相配套的产业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从技术和人才资源看,许多技术领域正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技术和人才的来源正处于黄金期。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国家的大事,而且是关乎各地和企业生存发展的大事,畏难守旧、消极观望必然延误发展时机。在未来发展中,谁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捷足先登,谁就将赢得发展先机。
举措失当,过度干预。目前,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政府通过宣传发动、政策支持、规划引导等推动的,行政干预色彩较浓,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得不够。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巨大,确实需要政府在规划引导、创新支持、市场扶持、组织协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政府干预过多可能会适得其反,造成资源浪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由企业等市场主体来发展,由市场机制来选择具体的产品、技术路径和获胜企业。从国内外产业发展的实践看,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骨干企业的崛起带动,如美国IT产业的发展主要是由IBM、微软、思科等一大批企业的崛起带动的。当前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正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迫切需要破除行业壁垒、减少行政审批,制定和实施支持各种要素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进入的金融和财税政策;需要鼓励创造、宽容失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张乐夫: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发挥政府作用构建支持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在注重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规划引导是政府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性、综合性手段。国家应制定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地方则应根据国家总体部署,从当地实际出发,以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性思维为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理清思路、确定目标、明确方向,并加强宣传、认真落实、严格管理,发挥好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构建技术研发支撑平台。加强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而政府的技术研发支撑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一是建设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平台。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以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加大扶持奖励力度,扶持补贴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自建研发平台。二是搭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国家实验室、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检测中心、大型仪器中心等向企业开放。加大对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发展企业主导、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技术产业研究机构的作用,研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技术发展路线图、技术经济发展思路、重点发展领域及政策措施建议。三是构建共性技术供给平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国家科技规划、知识创新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启动实施一批带动作用强、市场前景好的重大创新工程和专项攻关研发项目。
建设投融资支持体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多层次的投融资支持体系,这就需要加快相关投融资体系建设。一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建立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建立多层次担保体系,加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力度。二是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支持中小企业充分利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推动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到国内主板和海外上市,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资金需求。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及其他金融创新产品筹措资金。鼓励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进行融资。三是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积极扶持、壮大一批境内风险投资机构,使其通过参股、融资担保等方式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立和发展政府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建立健全财税支持体系。适宜的财税政策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在财政支持上,应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大产业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加大财政投入,鼓励支持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引进和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学科带头人、优秀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在税收手段上,应通过加速折旧、延期纳税等优惠方式,激励企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政策性银行可以通过贴息、增加贷款额度等方式,扶持生产和销售先进节能产品、绿色产品、自主创新产品的企业发展壮大。在政府采购上,应充分利用财政补贴、奖励采购和使用高端技术装备等手段,协助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市场需求。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载体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各级高新区应继续深化改革、鼓励创新,形成更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小气候”。应着眼未来,深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总体趋势,锁定选准的新兴产业,集中政策资源,倾力打造特色新兴产业集群。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制度、政策和服务环境,建立从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企业孵化到产业集聚集群的一整套企业创新和产业培育体系,探索形成培育成长型企业和产业集群的新模式,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示范区。
(易可君王赞新: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