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沈明高:行业整合是未来十年的大趋势

2011-03-15 16:53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2008对于中国,有着别样的意义:她的市场化改革与开放战略迄今已持续30年,她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如连续数年超过两位数的GDP增长,是否继续延续?她渴望拥抱的世界今天业已发生重大变化,她该怎么办?她该怎样走?2008年12月14日,英国《金融时报》集团在其长达120多年的历史中,第一次在北京举办年度论坛,腾讯财经作为特约网络合作伙伴全程直播本次论坛,在下午举行的圆桌论坛上,《财经》杂志的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先生就中国产业的“危”“机”发表观点,指出,面对危机,行业整合是必然出路,也是未来十年的大趋势,本文为沈明高先生的发言实录。

  沈明高:谢谢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给我这个机会。我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谈一下企业的危机,跟刚才李总谈到的为什么会出食品质量问题也有一定的关系。今天一天的会议很多专家已经讨论到中国结构转型的必要性,中国现在确实处在结构转型的关键时刻,而且这次危机如果利用的好,结构转型有可能往前推进。

  首先结构转型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于企业来讲,结构转型意味着利益要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重新分配。另外也是意味着利益要在国家和老百姓之间的再分配。过去30多年在中国的企业,不管是外资还是内资,都享受了很多政府人为带来的好处,这个好处到目前还存在。除了不同的政府提供各种各样的补贴之外,最重要的好处是投入品价格的扭曲。中国到目前为止,最终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几乎都放开了,但是到目前为止最主要的投入品的价格几乎都是政府高度管制的。从土地、劳动力、资金到能源、大宗商品,最后到环境的成本,都包括在里面。

  这样一些价格的扭曲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为了鼓励企业增加投资,增加投资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同时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所以正是在这样的动力之下,我们更多的企业以出口为导向,因为增加的产能在国内消费不了,只能出口,把这样一个好处给企业。所以现在很多企业抱怨成本上升,实际上在中国成本上升的幅度比其他的国家要慢很多。未来如果真正要结构转型的话,投入品的价格必须要正常化。正常化的意思就是越来越由市场来决定,当它由市场决定的时候,意味着价格的提高。比如工资的提高,土地补偿的提高,资金成本利率的提高,都意味着一部分的好处会从生产者转向消费者。消费者拿了这部分好处以后,增加消费,同时又创造另外一个新的国内的内需市场,再来对企业提供支持,所以这是不同层次的循环。

  这个含义是什么呢?如果现在的企业还指望着像过去超额利润的增长,这个可能性越来越小,不是说没有,有一些行业还是有,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利润空间在缩小。这是结构调整的第一个结果。第二个结果是什么?当生产成本进一步上升,我们会有更多的行业整合出现。刚才李总提到,现在很多行业成千上万家企业,这是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现象,一方面因为外需市场比较大,另外一方面我们的成本比较低,所以很多的企业进入到市场。我看到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2000年底的时候,中国大概有170万家私营企业,到2007年底中国的私营企业数量增加到550万家,也就是说2000年到2007年之间,增加了将近400万家私营企业。先不说大的企业,这400万家私营企业出生的环境是什么?汇率可能是8.27元,工资的成本可能一个月不到1000元钱,能源的价格可能20美元一桶,给这些企业创造了空间,这些企业出口维持他们的生产。现在一方面外需下降,另外一方面国内成本上升,所以新增的400万家企业首先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要么适应成本的上升,要么会破产倒闭。550万家的私营企业大概雇用了六七千万劳动力,我现在不知道这里面会有多少倒闭,但是如果有三分之一倒闭的话,意味着有两三千万人的失业。

  我最近做了估算,中国出口增长每放慢一个百分点会导二三万人失业。这只是跟出口相关的工业企业,如果对上游企业再有一个扩大的影响,再加一倍的话,就是860万的失业,或者到明年的话可能会更进一步扩大。这是一个企业面临的利润挤压的结果,要么破产要么整合。所以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讲,我个人认为必须要清楚自己的选择,要么有能力去并购别人,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头者,要么可能会被别人并购。我们的政府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准备,会有很多的私营企业破产。这些私营企业破产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但是他们的结果是光明的。只有当企业整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企业才有定价权,有定价权的时候在国际上才有竞争力。

  我们做过一个调查,问企业如果成本上升100块钱,你有多大的能力把这个成本转嫁给你下游的客户。平均的回答大概是25%,涨了100块钱利润自己必须要消化75块,在过去几年都是这样做的,但是随着利润的挤压这种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所以整合行业是一个趋势,未来十年左右这可能是一个大的趋势。

  沈明高简介:

  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1988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经济学硕士,2001年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金融中介和发展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还曾分别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从事政策研究工作。

  2008年7月28日,花旗银行中国区前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离开花旗,转任《财经》杂志、《财经网》首席经济学家。

  工作部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职务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

相关新闻

编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