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小时代”里的创新样板

2011-03-15 16:49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这是一个创新的“小时代”,没有卫星、互联网、克隆动物出现时那般波澜壮阔,但又不乏层出不穷的奇迹。

  这一年,iPad电脑销售成为奇迹,助苹果公司超越微软;这一年,中国高铁创造多项纪录,实现“梦幻穿越”;这一年,“千人基因组计划”初战告捷,基因组研究进入规模化时代……这些创新的样板,在各自的时势中另辟蹊径,绘出色彩绚烂的创新图景。

  兜售梦想 “烂苹果”迎来春天

  谁能想到,苹果公司iPad平板电脑今年发布之前,“整个世界都屏住呼吸”;谁能想到,这个十几年前濒临破产的“烂苹果”,今年5月市值超过微软;谁又能想到,在美国经济一路下滑的颓势中,追随苹果的美国IT业逆势飞扬。

  苹果之所以能奇迹般重新崛起,首先是顺应了时代需求,进而脱颖而出。

  利用更小巧的装置来代替个人电脑完成上网等任务,在技术上越来越成熟,消费者在这个时代也更加自我,对“小巧”和“个性”有迫切需求。看准了这一需求,苹果公司在传统的电脑之外,先后推出iPod音乐播放器、iPhone手机,乃至iPad平板电脑等多款小巧先进的产品。消费者对苹果产品的普遍印象是,看起来、摸起来、用起来都很舒服,这些虽然并非跨时代意义的重大创新,却能够让用户在视觉、触觉以及在使用产品过程中获得感官上的愉悦,可谓功夫做到了家。然而苹果的成功秘诀不仅于此。

  让苹果的用户群产生一种归属感,使购买苹果产品的消费者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属于某类特别的群体,这才是苹果的独到之处。消费者往往从心底里将自己与苹果产品联系在一起,和苹果公司描绘的“梦想”联系在一起。

  提到“造梦”人,人们必然想到苹果公司创立者、现任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乔布斯的执著在业界是有名的。在他看来,创新不仅是技术,还是艺术。如果对一个新研制的产品不满意,他会毫不犹豫地要求研发团队从头再来。

  对于苹果的战略,硅谷资深分析家罗布•恩德勒形象地总结说,苹果的一大长项在于,一群天才聚在乔布斯周围,想着如何“兜售梦想”。传统科技企业通常拘泥于产品的技术细节,苹果的策略则是告诉消费者自己的产品有多好,将会如何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消费者会因此而激动不已,并觉得拥有它在别人看来将会很酷。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教授罗伯托•韦尔甘蒂认为,以往的理论主要关注两类创新,一类由技术推动,一类为市场拉动。而苹果则代表了第三种类型,其团队在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创新不是来自于市场,而是为了创造新的市场,推销“新的意义”。

  集成创新 中国高铁“后发先至”

  顺应时势,目光长远,则是中国高铁发展模式的独到之处。“刚才你们有没有感觉到耳膜发胀?”12月3日,当中国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冲上486公里时速后,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问列车上的记者。在得到否定答复后,张曙光表示,这是因为新一代高速列车的气密强度大幅提升,“可以自豪地说,仅列车气密强度这项指标,我国的机车装备制造业就领先日本和欧洲10年”。

  2007年4月18日之前,中国没有一条可称为“高速”的铁路,2010年12月,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达到7531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30%以上,稳居世界第一。几年前,中国铁路还以100公里左右时速“匍匐前进”,今年,中国高铁最高运营试验时速达到486.1公里,堪称“陆地飞行”!

  从里程零公里到世界第一,中国高铁四年实现了“梦幻跨越”。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属于后发国家,铁路科技基础差,完全依靠引进先进技术,高昂的成本难以承受,但随着国内区域经济圈全面浮现,以及世界铁路复兴和全球高铁浪潮的推动,中国又面临急起直追的迫切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引进,吸收,消化,最后集成创新”战略就成为中国高铁的独到之路。

  在如何调集自我积蓄以及引进外来技术上,中国高铁做了有效探求,并且在消化外来技术后,又进行了多方面创新,最终登上高铁技术巅峰。

  有关专家介绍说,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高铁的工程建造技术、高速列车技术、列车控制技术、客站建设技术、运营维护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申请了近千项专利。可以说,中国高铁是一个“后发先至”的当代样板。英国广播公司(BBC)日前发表题为《中国新工业革命》的文章,更将高速铁路建设看做是中国正在开展新工业革命的标志。

  国际化“混搭” 基因组研究跨入规模化时代

  2000年,全球只有一份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用了10年时间绘制;10年后,全球2000多人的基因组图谱被绘制出来;《自然》杂志今年10月的一份报告说,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6月份一次就完成了180人的测序。

  用“飞跃”来形容基因组研究的进步,一点也不夸张。

  “千人基因组计划”的惊人效率,正是顺应了基因研究全球化的大势,在这一过程中,又以产推研,国际化“混搭”,从而取得非凡成果。

  该计划由英国桑格研究所、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三家机构于2008年联合发起,旨在通过测量各大洲不同人群2500人的基因数据,绘制迄今最详尽、最有医学应用价值的人类基因多态性图谱,因此汇聚了全球几十家顶尖研究机构和大学的科研力量,科学家来自近20个国家。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10年前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仅有中、美、英等6国参加。

  然而,仅此还不足以解释“神速”的产生。企业的广泛参与,以及该计划用任务带学科、带产业、带人才的组合方式,是这一计划能够在极短时间内获得初步成功的重要原因。

  20年前,全球最早的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时,成员几乎清一色是国家级研究单位。如今,罗氏公司,生命技术公司等数家国际知名生物和制药企业的加入使“千人基因组计划”如虎添翼,无论是经费还是研发实力,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为该计划的成功压上了一颗重重的砝码。

  本次“千人基因组计划”除了绘出迄今最详尽的人类基因多态性图谱,还验证了一种更加高效率的测序方法,在“精测”一些基因序列的同时,对另一些基因序列只进行“粗测”,既大大缩短了测序时间,又保证了准确性,使基因测序进一步提速,从“工艺品时代”进入“工业品时代”,为普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苹果研发团队的兜售梦想,高铁的集成创新,基因组研究的产业化“国际混搭”……每一个创新样板都勾勒出大势中的创新蹊径。“小时代”的创新世界同样精彩。

  (据新华社电)  (新华社记者 杨骏 毛磊 齐中熙)

相关新闻

编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