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骏:低碳生活需要怎样的价值观支撑
2010-12-27 17:18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当今社会价值观多元,要树立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不能不考虑个人或群体的“接受度”,一厢情愿地宣传低碳环保,如果不同个人或群体原有的价值观相结合,难免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所以,树立低碳价值观,需要在目标群体原有价值体系中找到落脚点和生长点
世博会已经圆满落幕,吸取了世界文明丰沛营养的上海,正在思考世博后的发展方向。走低碳之路,是大家的共识之一。城市是由人组成的,城市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个人确立相应的生活方式;在一个市民争相攀比奢华,喜欢驾驶大排量、高能耗汽车,赶时髦随意淘汰衣物的城市里,发展低碳经济即使并非不可能,效果也必定大打折扣。
价值观与“接受度”
生活方式涉及个人生活的多个方面,但主要同个人消费方式有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首先涉及生产,所以要关注单位GDP的能耗等指标。但生产根本上是为人的生活服务的,生产的过程再绿色,产品如果不受消费者欢迎,低碳目标仍然实现不了。
个人凭什么接受绿色产品,并进而接受绿色生活方式?凭个人内心自觉不自觉地持有的价值观。个人在选择某种物品或服务时,总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认为“有价值”来作决定。比如,吃所谓“垃圾食品”,可能是因为“味道好”,可能是因为“小店环境气氛好”,也可能是因为快餐文化特别强调的“便捷快速”,还可能是因为“流行”,“大家都在吃”或者“白领都这么生活”。同理,要实现城市整体的低碳,不能不考虑个人消费中的不低碳行为和导致不低碳行为的价值观念。一个城市能不能树立有利于低碳环保的价值观念,是低碳策略能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
当今社会价值观多元,要树立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不能不考虑个人或群体的“接受度”,一厢情愿地宣传低碳环保,如果不同个人或群体原有的价值观相结合,难免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比如,现在不少发达国家很重视开展二手物品的重新利用,这十分“低碳”:现代社会是一个过度消费的社会,许多好好的东西被丢弃了;既然还可利用,为什么不设法继续使用呢?为此,许多国家的环保人士提倡二手物品再利用。但二手衣物从来就同“贫穷困难”相联系,不是实在没钱买不起,谁愿意穿?从调查得知,在上海的社区里,许多困难人员都不愿接受二手衣物。看来,好好的东西正是因为我们观念不对,才成了“废弃物”,价值观决定了我们把多少东西、什么样的东西当作“废弃物”,决定了“废弃物”的量。
低碳经济与“时尚符号”
所以,树立低碳价值观,需要在目标群体原有价值体系中找到落脚点和生长点。这有些像“嫁接”,要让绿色价值观在原有价值观上生长出来,并且长得强壮。国外推广二手衣物再利用时,往往周到地考虑人们的接受度,不但强调这种行为的绿色一面,同时将环保同慈善挂钩,宣传“购买和使用二手衣物,是向弱势群体伸出援手”的观念——开展二手物品再利用的许多都是慈善组织,所得资金主要用于扶贫帮困。慈善元素的嵌入使得身着二手衣物有了“道义光泽”,就如故意磨破的牛仔服装因为有时尚元素而同磨损破旧的普通衣服判然有别:一个“时尚”概念解决了衣服破不破的问题,甚至使得破衣服比不破更受欢迎。这正是时尚的全部含义:时尚就是人同自己过不去,越过不去就越时尚。
既然时尚那么重要,在树立低碳经济所倡导的价值观时,就要充分利用各种“时尚符号”,其中最重要的是在现代消费社会已经成为时尚符号或者时尚的人格化的明星。在环保和慈善概念为大家所熟知和接受的西方国家,像二手衣物再利用这样的生活方式,就是在明星积极参与下,得到了更好的推广。不少明星愿意光顾专门出售二手衣物的慈善小店,而且买了以后真穿,而不是仅仅进下小店,供狗仔队拍照作秀。明星真心推崇身体力行,带动了公众特别是追随时髦的年轻人对二手衣物再利用的接受甚至热捧。
价值观怎样更具“含金量”
不过话说回来,真要在公众中树立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明星的广告效应固然不可少,但没有相应的生产技术或独特创意,绿色产品还是会滞销。所以,国外慈善组织以志愿的方式,请富有创意的能工巧匠,将旧衣服做别出心裁的“混搭”,或者重新剪裁,在本身就是品牌服装的二手衣服上加进不亚于原有品牌、但又是原有品牌不具有的韵味,而且一些慈善小店布置得精心,虽不奢华,但让人感觉很好。独此一件的货品与匠心独运的环境,让“再生”的衣物相比一般时尚服饰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此,即使不是为了慈善和环保,就凭爱美的本性,也会有人选用。“真时尚”、“真慈善”、“真环保”这三个现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在二手衣物及其购买环境中,相互融合、彼此支撑,这正是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工程及其运作的成功奥秘。
也许有人会提出,对于普通人来说,接受诸如二手物品之类的低碳概念,比较容易,毕竟价格相对低廉,但要接受其他绿色产品或服务,可能还得面对成本增加的挑战,今天的中国人虽然有了点钱,但总体上仍处于价格敏感期,为了省些钱,“货比三家”还是个人的理性选择。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将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同节省、勤俭等传统美德相结合,来推动人们接受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作者为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