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向何方?
2010-12-13 11:29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发展可谓“冰火两重天”。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结构及需求结构的变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我国装备制造业出口减少,这对我国装备制造的发展形成了巨大挑战;另一方面,我国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对装备制造业提出了巨大需求,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方针也将极大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时值“十一五”最后一年,下一个五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将如何发展备受关注。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装备工业司重大装备处杨栓昌处长,请他详细解析了国家“十二五”期间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规划思路。
《机电商报》:您认为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杨栓昌: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体系比较完善,产业总体规模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自主创新能力逐渐提高,部分领域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其中不乏涌现出一些大企业。
然而,我国装备制造业过度依赖投资增长的现象逐步显现,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近几年我国装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高出全国工业固定资产和城镇化固定资产增长率。同时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这从风力发电机、超超临界机组等产业的发展不难看出。另一个尤为突出的问题是,我国装备制造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产品能耗高。以火力发电为例,我国火电煤耗为每千瓦时380克标准煤,比国际先进水平312克高约20%;中小电机、风泵、水泵等系统运行效率比国际领先水平低20%。
除此之外,我国基础制造水平滞后、大企业集团不强、部分领域存在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
《机电商报》:“十二五”期间,国家为装备制造业制定了怎样的发展规划?
杨栓昌:“十二五”期间,我国装备制造业将以调整转型和创新升级为战略思路,着力调整产业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带动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形成自主技术、标准和品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促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同时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整体素质。使我国装备制造业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的目标,推近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
《机电商报》:下一个五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杨栓昌:首先,我们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在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同时,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同时加快企业兼并重组与产业集聚地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聚化发展水平;还要推行“两化融合”,实现制造模式转变;推进节能、减排与绿色制造,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加速重大成套装备、高技术装备及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自主化;建立健全国家实验室、工程中心、大型企业技术中心,不断完善装备自主创新体系;并且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和公共平台建设;完善制造装备业标准。
第三是继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进大型铸锻件自主化,实施轴承、液压件、气动件等关键基础零部件振兴专项;提高中高档模具制造水平;加强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五大传统工艺集聚化建设和技术研究。
第四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发改委与工信部即将联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工程、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等7大领域,在装备制造领域,我们将对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的产业核心环节进行重点培育。
第五是做强做大优势产业。我们认为装备制造业中某个产业实现由大变强的标志是,该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处于世界前三位,不仅掌握主导产品的核心技术,而且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设备和知名品牌,而且排头兵企业能够进入世界三强之列。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中具有优势的产业包括,高效清洁发电产业设备、输变电设备、煤炭综采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工程施工机械、农业机械和超重机械等。
《机电商报》:我国将采取何种措施以保证装备制造业实现上述目标任务?
杨栓昌:事实上,借鉴国外通行的行业振兴做法,国家正在研究制定《装备制造业振兴法》。同时继续建立与完善重大技术装备协调机制,统筹制定装备制造业相关政策,组织协调重大技术装备联合攻关,协调落实依托工程,组织制定并监督实施国产化方案,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监测和信息引导,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建立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奖励制度,鼓励研制、使用自主创新设备;此外,还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国内企业承揽国外工程,带动成套设备和施工机械出口,支持出口企业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