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跨国公司战略调整出现新趋势

2010-10-10 16:22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触发人们对世界经济前景的忧虑。受此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各地区投资和贸易纠纷时有发生,经济全球化进程开始放缓。在这一轮全球经济自我调整和重新整合的过程中,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承载体和受益人,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在世界经济前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跨国公司作为趋利避害的理性经济主体,在迈出“取势”的关键一步,做好战略布局,正呈现出以下一些新趋势,值得关注。

  ――――有针对性的战略收缩和战略转移。近两年来,在经济发展前景不明和资金链吃紧的压力下,多数跨国公司基于实际的考量,开始实行战略性收缩,以期回笼资金,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如美国三大汽车企业抛售了沃尔沃、路虎、捷豹等高端品牌。战略收缩普遍成为跨国公司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种理性选择。与此同时,另一些跨国公司基于对未来的判断,提高了新兴市场和新兴产业在全球战略中的比重,抢占下一个繁荣的先机。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IBM公司在全球裁员数以千计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渠道向亚太地区提供了7.4亿欧元的资金发展新业务;沃尔玛在关闭美国数十家卖场后,却在亚洲大举扩张,包括在香港设立亚洲总部、完成对Trust―Mart的收购等;大众等汽车巨头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并调高了销售计划。

  还有一些跨国公司则在危机中看到了发展的新机遇,进而对其他企业进行兼并。如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完成了13桩跨国并购,以巩固其在行业中的龙头位置;瑞士诺华制药先后购买或入股美国爱尔康、奥地利依比威和中国浙江天元,进一步完成其产业布局。

  ――――加大研发投入,以创新化解危机。一般来说,每当经济危机发生后,传统行业较易受到打击,而新兴行业的表现却较为抢眼。如在2009年,全球500强销售利润整体下降的背景下,IT、电子、环保等行业的利润却有着较为明显的上升。麦肯锡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跨国公司计划通过“推出新产品和服务”来应对危机。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的,只有在经济萧条时期确保对创新和研发的投入力度,才能在经济复苏阶段抢得先机。在此背景下,一些跨国公司进一步强化创新战略,加大了对新产品研发的投入。统计资料显示, 2008年第四季度,在除汽车和医药企业外的美国28家大企业中,当季度收入虽较上年同期下降了7.7%,但研发费用只微降了0.7%。其中,微软、IBM、波音、杜邦、卡特彼勒等许多企业的研发开支还出现了明显增长。微软公司2008年第四季度的收入基本保持不变,但研发费用同比增加了21%;英特尔公司当季利润下降了90%,但其研发费用仍达到13.2亿美元,大大高于前一年同期水平。

  ――――产业转移路径向母国回归。依据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并进行全球价值链重塑,是跨国公司获得超额利润的主要途径。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国际间四次产业转移浪潮,基本遵循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梯次转移的路径。但目前情况有所不同,为解决国内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同时使经济结构从虚拟经济重回实体经济,避免出现产业结构空洞化,一些欧美国家提出重拾工业化的口号。如美国众议院批准的经济刺激计划中规定,获得刺激方案资金支持的任何基础设施项目,其使用的钢铁产品必须为美国生产;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所使用的任何制服和纺织品必须是“美国本土制造”;法国要求接受援助的本国厂商只能购买法国产汽车零部件,并且只能在法国投资。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外国直接投资(FDI)水平出现了迅速下降。有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亚洲10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际利用外资同比下降14.95%;而北美地区的FDI流入量也减少了12.32%。跨国公司通过撤资等行动进一步实施归核战略,向本土收缩。

  ――――组织结构进一步网络化。近十几年来,随着全球价值链的重塑和整合,跨国公司改变过去以所有权关系和垂直一体化为特征的传统组织模式,网络化组织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种组织形式以归核战略为指导、外包战略为手段、内外部契约为纽带,将本来是垂直一体化的各价值链环节进行分解,外包附加值较低的模块,集中力量于企业的核心能力,更加深入地控制世界市场。

  以苹果公司为例,其本身主要负责产品的研发设计,部件的生产交由三星公司、爱普生、夏普、东芝等公司负责,组装则由富士康等公司完成,在这一网络化的组织生产中,苹果公司保留了最核心的优势,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最大利润。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苹果公司的盈利不降反升,根据其近日发布的2010财年第二财季财报,苹果2010年第二财季获得了135亿美元的总营收,远远高于去年同期的90.8亿美元;而净利润方面,苹果更是实现了90%的增幅。

  ――――低碳战略成为跨国公司重要选择。近年来,环保理念和低碳经济成为一种潮流,在国际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碳关税”、“碳交易”、“碳排放权”成为国际经济发展中新的重要参数,这一趋势正影响着跨国公司的产业布局调整。世界范围内的环保和低碳理念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从宏观层面看,各国出台的低碳发展计划和不断提高的环保标准成为企业选择低碳战略的外部动因;从微观层面看,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上升趋势,促使各大公司纷纷采取节能方法或者使用新能源开发新产品;从经济趋势看,低碳经济本来就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从克服外部性层面看,选择低碳也是跨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选择。

  在这一趋势下,福特汽车宣布将今后的研发和生产重点放到节能减排的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汽车上;沃尔玛公司在采购链中要求对产品进行碳标识,选择那些含碳量低的产品进行采购;IBM公司已经将应对气候变化列为“智慧地球”战略的一部分,帮助企业降低系统能耗;英国石油(BP)成立了替代能源部门,利用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低碳或无碳能源技术提高能效,增强产业竞争力。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在世界经济经历了徘徊和震荡,面临着新的突破和选择之时,有预见性的跨国公司提前进行战略调整和布局,以期在新的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其做法引人深思。

  是拐点不是终点

  跨国公司酝酿战略调整

  http://www.chinatradenews.com.cn/founder/html/2009-03/05/content_8718.htm/

  编者按:

  以“新挑战新机遇新发展———经济危机与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和全球责任”为主题的2009跨国公司中国论坛2月28日在北京落下帷幕,本届论坛围绕“经济危机下的全球战略与全球责任”、“经济危机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跨国并购和中国产业安全与发展”三个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改革开放30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展望未来,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在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阶段,在华跨国公司如何协调全球战略和全球责任以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促进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和谐?如何应对新挑战,把握新机遇,实现新发展?而中国企业是否应该抓住时机,进行跨国并购,并成长为本土跨国公司?这些命题,都需要我们思考。

  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冲击,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在华的跨国公司更是备受煎熬。2008年以来,一些在华跨国公司海外订单大量减少,效益明显下滑,财务出现困难,不得已进行了大幅裁员。

  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5.41亿美元,同比下降32.67%。这是自2008年10月以来连续第4个月出现负增长。

  跨国公司在华经营迎来了艰难时刻。对他们而言,当前的形势是其在华经营的终点,还是转折点?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说的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中国还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与之相伴随的跨国公司就不会在中国走向终点,但必须向中国的发展方式转型。”

  金融危机冲击跨国公司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加深,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国际国内压力继续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困难也有所增加,2009年可能是中国经济更加困难的一年,跨国公司也未能幸免。

  调整营销战略、缩减开支、裁员成为跨国公司应对危机的主要办法。

  “2009年是中国三星集团非常困难的一年”,中国三星集团副总裁王彤坦言。他介绍说,三星自1992年进入中国,已在中国累计投资72亿美元,现在中国三星员工总人数超过7.6万人,研发人员将近4000人。到目前为止,三星集团在海外最大的事业基地就是中国三星。然而,由于欧美市场的萎缩,电子、IT、通信等中国三星的主力产品出口均受到很大影响,今年年初被迫将原定22%的增长率修改为15%。

  “2009年中国三星的压力非常大,能不能实现15%的增长都还是一个未知数。”王彤说。

  不止是三星,跨国PC巨头戴尔2008财年第四季度财务报告显示,由于企业用户和消费者纷纷削减电脑采购计划,其销售收入和净利均出现大幅度下降,亚太地区成为其业绩下滑的重灾区。为进一步摆脱困境,戴尔决定加大重组力度,计划2011财年前进一步削减10亿美元支出,采取包括准备进一步裁员并关闭部分工厂等措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分析认为,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预计今年一季度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中国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将十分严峻。

  苗圩表示,当前中国既有国际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的冲击,也有工业内部深层次一些矛盾的体现。从外部来说,国际市场信心严重受挫,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已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下行还没有见底。消费者在不断压缩开支,造成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订单明显减少。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将使中国企业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从内部来看,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已造成一些行业生产能力过剩,中国制造业整体上仍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缺乏行业的龙头企业和国际知名企业,市场控制力弱,结构性矛盾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

  但苗圩仍然认为,危险当中蕴藏着机遇,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本土企业走出去,发展中国新的跨国公司提供了发展机遇。尽管危机当头,中国仍将鼓励跨国公司继续在华发展,继续加大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

  中国市场仍具有强大吸引力

  尽管如三星集团这样的大型跨国公司都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但从2009跨国公司中国论坛上传达出来的信息表明,多数跨国公司均持续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工作委员会会长、西门子东北亚首席执行官郝睿强表示,中国还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国家。

  王彤则表示,在内部资金极端紧张,极端困难的情况下,2009年三星集团和中国三星对中国的投入是增加而不是减少,已确定再投入10亿美元。这实际上是减少了在全球其他地区的投资,而都集中在中国。

  据了解,中国三星将继续加大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将在中国新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和研究所,研究人员将在原来3500多名的基础上,再增加1000名。

  王彤承诺,为保证企业的稳定运行,今年中国三星的7.6万名员工将不会被裁员。

  2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深圳主持召开了外商投资企业座谈会,51家跨国公司和外国在华商协会的高层出席,许多跨国公司高层在发言中,均高度评价了中国政府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作出的果断决策,对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充满信心,并表示愿意进一步加大对华投资力度。

  包括ABB、百思买、马士基、埃森哲、泰达电子、合和实业、嘉里等企业的高层在座谈会上表达他们在华投资的信心。

  ABB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北亚区总裁柯睿思表示,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这样的低成本国家带来新的机遇,ABB集团将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加大人才招募和培训力度。他认为,中国提出4万亿元投资计划,拉动内需,保证了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也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带来了新的机会。ABB集团希望更多地参与到中国的经济建设之中。

  总部设在美国的百思买公司亚太区总裁杨得铭说,中国是百思买最大的采购市场,去年一年在中国新增了5家门店,未来对中国的投资不会减少。

  据记者了解,丹麦诺维信公司公开表示,其在中国投资不会改变。英特尔公司已宣布了一系列在华投资计划。飞利浦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柯慈雷宣布,飞利浦越来越多地将资源投向创新和市场营销,而且是那些具有高增长潜力的市场。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治本此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绝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虽然业绩下降,但经营还可以正常进行,困难较大的只是少数企业。他认为,随着国家出台的各项扶持措施逐步实施,遇到困难的外商投资企业很快可以走出困境。

  战略调整是今年主旋律

  在持续看好中国经济的同时,许多跨国公司也开始了在中国的战略调整,这既是客观需要,也是未来若干年跨国公司在华经营的趋势。

  李君如在2009跨国公司中国论坛上表示,我国在几年前就已经提出中国经济主要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到主要依靠消费、投资、出口拉动。因此,跨国公司在今天的中国,面临一个新的机遇,关键是如何适应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将加大经济转变的力度,跨国公司投资方向和结构不能不改变。中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将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放到首要位置,跨国公司要考虑如何将外需同中国拉动内需结合起来。此外,中国正在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发展,跨国公司可考虑把投资方向和重点转到中国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

  “这样的转变是需要勇气和胆略的。”李君如说。

  据了解,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市场战略正在发生改变,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延伸。西门子公开表示,今年其业务重点将继续集中向农村地区发展,将加大对适合中国农村地区的技术和解决方案的投入。

  郝睿强表示,跨国公司必须满足中国市场自身的需求来适应现在的形势。在未来的时间里,跨国公司还会在中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为跨国公司在这次危机当中看到了机会,通过危机可以进一步升级设备和生产。同时,可以在创新方面投入更多,将企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到知识密集型,同时可以为中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相关新闻

编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