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的自主发展

2010-10-09 17:10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走出了一条自主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也受到了强烈冲击。如何增强国家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正确处理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关系,重新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一、国家自主性的概念

  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国家主权具有对内对外的双重属性:国家对内享有至高无上的国内统治权,对外享有完全独立的自主权。即主权在国内是最高的权力,主权对外是独立自主的,不受任何外来力量的干涉,也不受外部力量的侵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后,直到今天,民族国家仍然是现实国际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也是全球化的实际参与者。然而,不可阻挡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已经对民族国家的主权构成了重大挑战。

  但经济全球化改变的不是国家主权原则,而主要是国家的自主性。我们所谈论的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削弱,实质上只是对国家自主性的削弱和限制。国家自主性内在地依赖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内的社会经济结构,二是国家所处的国际体系。国家的自主性包括政治自主性和经济自主性,经济自主性即国家经济发展的自主性。传统的民族国家经济主权在国际关系上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一国政府拥有的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决策权。这种自主决策权又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国内,这种权利表现为对内对外经济活动的管制权和制定对外经济法规的自主权;第二,在对外关系上,表现为自主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权利。

  二、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经济发展自主性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进程对经济自主权的冲击是广泛而深刻的。西方左翼学者认为,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自主性的冲击,不仅仅是市场机制对处于竞争劣势的发展中国家作用的结果,更主要的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全球化的霸权实质造成的。

  第一,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了西方资本主义霸权的全球扩张。西方左翼认为,全球化不仅是一种客观趋势,也是一种主观作为。他们认为,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实质就是西方文明(西方体制、西方观念等)的全球性扩张,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帝国主义化;资本主义的生存从来都离不开高度整合的外部空间,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就是资本对外扩张的过程。发达国家凭借它们的经济实力和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优势地位,依靠它们主导的国际生产关系,攫取经济全球化的最大“红利”,通过经济全球化使它们的资本运动空间大大扩展。在西方占绝对优势的全球化和国际秩序中,所谓削弱国家职能,就是削弱发展中国家干预西方资本流动、保障本国主权和民族独立的职能。

  第二,在不平等的世界格局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深了南北差距,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自主性。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攫取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剩余”,并使其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发达国家通过资本输出,利用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进行直接盘剥,赚取高额利润;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不利地位,饱受贫穷落后之苦。

  第三,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也带来了威胁。罗伯特•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提高富国和穷国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但也是一个侵犯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社会稳定的一个很有争议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在发达国家加剧了社会不平等,使工人阶级内部竞争加剧,工作和生活条件恶化,失业率上升,社会福利减少,再分配制度遭到破坏。美国的威廉•法普夫指出,当代全球化中采取美国商业模式的国家,“管理者资本主义”取代了“业主资本主义”。公司管理人员利用公司所有权分散的漏洞,使公司变成了为自己谋利的工具。这是资本主义自身的腐败,也是这个社会自身机能的腐败。

  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标准

  经济全球化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居主导地位,推行经济霸权主义,形成极不平等的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深刻暴露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缺陷,也证实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伪善。

  二战以后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在战前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基础上产生的。虽然表面看来,战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获得民族独立,建立了民族国家,但是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一开始就被纳入西方国家经济活动中,依然处于不平等的经济地位,在国际分工和商品交换中,沦为发达国家资本剥削的对象。

  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总在宣传这样一种观念:只要开放国门实行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落后国家就会逐步发展,赶上发达国家。然而,几百年的历史却表明了相反的趋势,那些不能坚持(或没有)国家主权,被动适应发达国家自由贸易需要的国家,不仅没有发展起来,反而更加依附于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财团。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修订版”,是国际垄断资本的理论体系,它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实行双重标准,其目标是建立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新秩序,实现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新自由主义的议程一直由美国所领导的发达国家政府机构所推动,并由被它们所控制的各种国际组织来斡旋。发达国家把它们的援助预算和国内市场准入作为胡萝卜,诱导发展中国家接受新自由主义政策。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新自由主义政策运用到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一系列令人失望的后果。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资本积累的对象,过高的债务负担严重地阻碍了这些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上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绝对债务量依然在上升。目前,外债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严重负担,发展中国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债务危机发生后,拉美国家不得不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牺牲制造业,以争取外贸盈余。上世纪90年代,随着新自由主义主导的经济改革全面铺开,先是拉美各国快速地拆除关税与非关税保护,开放市场,使大批工业企业在外来商品竞争中“雪崩式”地破产。

  西方全球化倡导者认为,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在接受新自由主义政策之前,是“糟糕的过往岁月”。而西方反全球化者则认为,在接受全球化、实施新自由主义政策之前,发展中国家发展并不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发展中国家实行被西方国家称为“错误”的国家干预政策时,它们的人均收入年增长率是3.0%。自1980年代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1.7%)下降了近一半。如果不算上中国和印度,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长率会更低。在拉美和非洲地区,这种增长失灵尤其明显,因为它们执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比亚洲更为全面。

  事实上,考察当今所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包括认为是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发源地的英国和美国,都不是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制定政策的,它们无不采取关税保护和国家资助产业的发展政策。而今天它们却要求“踢翻它们借以爬到经济金字塔顶峰的梯子”,要求别国自由化。为了自身资本输出和获取高额利润的需要,并预防潜在竞争对手的出现,而向穷国鼓吹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这就是富国的伪善。

  二战以后发展较快的日本、韩国都不是走自由主义的道路。韩国在1960—1980年代的奇迹年间,其真正举措是,由政府与私营部门协商挑选特定的新产业,通过关税保护、补贴和政府支持的其他方式(比如由国家出口机构提供海外市场情报服务)加以培育,直到它们能抵抗国际竞争为止;政府拥有银行,所以它能引导银行信贷投向需要支持的产业;一些大的工程项目直接交给国有企业。人们普遍将韩国看作是自由贸易经济,产生这种印象是因为它的出口很成功。但是出口成功不一定代表自由贸易。韩国早期的出口(像成衣和便宜的电子产品)都是赚取硬通货的手段,是为了能购买先进技术和昂贵机器以用于新的更为艰巨的产业,这些产业都是通过关税和补贴进行保护的。关税保护和补贴并不是使企业永远不参与国际竞争,而是在它们能参与世界市场竞争之前,使其有时间吸收新技术、形成竞争能力。可见,韩国经济奇迹来自市场激励和国家指导的有效结合。

  总的看来,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有坚持国家自主性,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持续发展。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标准,决定了当今时代的国际经济秩序必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没有认识到这点,以至于陷入依附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困境。为了尽快摆脱贫穷落后,战后一大批发展中国家把西方发达社会看作现代化的样板,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因而一味盲目照搬西方模式。与此同时,西方殖民主义改头换面,卷土重来,推行一种没有殖民主义形式的“新殖民主义”,通过援助、帮助的形式,再次达到对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控制。因而,这些发展中国家自觉不自觉地依赖西方社会来推动自身的发展,实际上仍然是一种丧失自主性的发展道路。因此,发展中国家的自主权被侵犯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其制度的内在缺陷,二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有意而为。英国记者保罗•哈里森在1979年出版的《第三世界——苦难、曲折、希望》一书中,揭示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陷入发展困境的两个主要原因:殖民主义者的长期统治和第三世界国家独立后过分依赖西方大国。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绝不是什么“失衡”的问题,而是不平等、不公正的问题。

  四、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自主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要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必须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基础上,有效发挥国家的自主性。从本质上说,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体系发展的一个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迄今为止,它又一直处在国际垄断资本的支配之下,形成的是不公正的世界经济体系。从国际垄断资本的立场看,它所要求“外围”国家的,就是依附;如果“外围”国家主动适应“中心”的要求,也就是承认依附,并按依附的标准来改变自己的制度、体制和经济结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也是发达国家所控制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外围,我们不拒绝参与经济全球化,但对其背后的新自由主义和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则须保持高度警惕。中国能否保持主体性、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关键在于能否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构中保持国家经济自主发展。

  首先,坚持独立自主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前提和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穿其中的基本原则就是坚持发展的自主性,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实现自主发展的本质要求。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始终保持清醒,主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发展经济。在保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正是因为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实现自主性发展,中国的现代化才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其次,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是维护国家主权的根本途径。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竞争的根本所在。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国家经济总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巩固国防力量,是增加综合国力的基本途径。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综合国力的其他要素也同样重要。例如: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国家的人才资源和战略人才储备情况,国民的文化、教育、心理和身体素质,民族文化的先进性,政府的凝聚力和社会的稳定程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等。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要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仅有经济和军事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政治的、文化的和道义的力量。

  第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发展的自主性,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适当引进外国资金、技术、资源等有助于弥补本国资金缺口,促进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进步,从而有利于发展本国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自主性。但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又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面对经济全球化对主权国家自主性的挑战,尤其要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因此,要根据我国工业化和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民族国家与国际体系中各方面的关系。一国的经济发展只有建立在充分利用本国资源、技术、资本的基础上,才能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第四,加强南南合作,在推动国际经济秩序的重构斗争中维护国家经济发展的自主性。迄今为止的国际经济秩序依然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对发展中国家不公平的旧秩序。因此,一方面,我国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按照现行的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办事,与国际规则接轨;另一方面,要通过参与国际规则的制订,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抗衡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维护国家利益和捍卫国家主权。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主权独立、完整的最大威胁。加强南南合作,坚持发展中国家自力更生,采取有效形式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发展中国家的明智选择。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人文学院)

相关新闻

编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