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重化工业存环境隐忧 专家建议公众参与环评
2010-10-07 23:31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瞭望》文章:沿海重化工挑战环保
从我国海岸线北端的渤海湾开始,一路逶迤南行,一直到大西南出海口北部湾,在中国1.8万公里海岸线上,诸多地点都伫立着庞大的储油罐、高耸的反应塔、巨型的高炉……这一切,就是我国沿海重化工快速发展的真实写照。而令人担忧的是,除了国家立项规划的项目外,一些不具备条件的沿海地区也在争先恐后发展重化工业。
在今春全国两会上,辽宁省、大连市、天津市、浙江省和珠三角等沿海地区都有代表或委员提出建议或提案,要争取建成全国先进的石化产业基地。这些建议或提案,再次引发了关于沿海地区产能过剩和环境容量能否承载的关注与议论。
重化工业向沿海地区布局,按说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缩短运距、节省成本,这也是大势所趋。但我们不应该忽略的是,不少重化工项目都属于资源、能源、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又具有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对环保和安全性要求极高,这一点难以改变,并非处处适宜。
在不少业内专家看来,当前沿海重化工业布局已经存在诸多“硬伤”:布局分散、遍地开花,与国际上对重化工普遍实行的“集中布局、集中治理”原则背道而驰;缺乏统一规划,不少重化工项目临近居民区;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薄弱地区上马,加剧环境资源压力;临近环境敏感区,时刻威胁原生态安全……这种布局性的不合理,将挑战沿海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加剧公众环境需求与环境形势间的矛盾。
决不能以污染换发展,这已经是上至高层、下至百姓的共识。如何处理好沿海重化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市场需求,合理布局产业基地及发展规模,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这正在考验沿海各地区执政者的智慧。□
(文/陈泽伟)
《瞭望》文章:沿海重化工布局环境隐忧
产业布局的不合理,将极大加剧公众环境需求与环境形势间的矛盾,这也是近年来环境事件和环境纠纷递增的重要诱因之一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陈泽伟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重化工业沿着中国漫长的海岸线高歌猛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于重化工的巨大依赖已然形成。在多位专家眼里,中国已经不可抗拒地进入了重化工时代。
然而,重化工业的产业布局并不合理。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指出,当前中国重化工业布局沿海的现状,综合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的重点集中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更像是把过去全国各地“撒胡椒面”的景象变成了整个沿海地带的“撒胡椒面”游戏。
如此局面下,一个关键问题已经显现。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认为,产业布局的不合理,将极大加剧公众环境需求与环境形势间的矛盾,这也是近年来环境事件和环境纠纷递增的重要诱因之一。能不能处理好重化工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成为突出而紧迫的问题。
沿海产业结构变“重”
作为重化工业代表的钢铁和石化,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中针对这两个产业都分别提出,要优化产业布局,趋势就是向沿海集中。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后凯说:“当前,钢铁、石化等重化工行业向沿海地区集中的趋势非常明显,重化工业布局沿海可以说是大势所趋。”
具体来看,在国家产业规划层面,《钢铁行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明确要求建设沿海钢铁基地,指出要按期完成首钢搬迁工程,建成曹妃甸钢铁精品基地,适时建设湛江、防城港沿海钢铁精品基地,还要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论证宁波钢铁续建项目。
《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年)》要求,到2011年,原油加工量将达到40500万吨,成品油、乙烯产量分别达到24750万吨、1550万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建成3~4个2000万吨级炼油、200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抓紧组织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内在建的6套炼油、8套乙烯装置重大项目,力争2011年全部建成投产。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实施上述项目,形成20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11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炼油和乙烯企业平均规模分别提高到600万吨/年和60万吨/年。
而从地域角度来分析,重化工业的扩张同样显而易见。
例如,在大陆沿海最北端的辽宁,2009年7月1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新一轮的沿海开发将进一步展开。依托优势港口,石化、钢铁、船舶等将被作为重点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在大陆沿海最南端的广西,按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规划,到2020年,广西沿海石油化工将有可能成为年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的产业,北部湾经济区将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新兴的石油化工基地。
其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广西沿海港口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新能源等产业。
广东省也在整体产业的发展方向上更多地开始依赖重化工业。2009年11月2日,广东省推出了一份百强企业名单,该份材料由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和广东经贸系统共同推出。在这份名单中,重化工业占了相当的比重,占据了100强企业中的55个席位。与重化工业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以工艺品、烟草、农副食品为代表的轻工业仅占百强的3个席位。
而令人担忧的问题是,除了国家立项规划的项目外,沿海一些不具备条件的地区也在发展重化工业,一窝蜂上项目的冲动比较明显。
环保部下属机构一位专家指出,之所以形成现今的布局,原因有很多种,但体制和机制应是关键因素。对钢铁、石化等重化工项目的争夺战其实是由我国“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以及长期“唯GDP论英雄”的干部考核机制所引发的。重化工产业动辄上百亿元的投资项目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是巨大的,对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吸引力也是巨大的。因此有些地方政府明知道发展重化工业可能会对当地环境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但仍愿意上马项目。
“我相信现在上马的一些重化工项目,是达到了国家环保相关标准的。达不到标准的,也不可能批准建设。但是重化工业具有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当众多企业在小范围内集中时,污染物排放总量还是很大的,这对环境肯定会造成不小的压力。”魏后凯说。
混乱布局酿环境风险
本刊记者了解到,我国不少重化工项目布局不合理,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布局性环境风险和危害。
首先,布局分散、遍地开花。
环保部下属机构发表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我国,重化工业的典型代表石化产业集约化程度较低。我国炼油和乙烯产能虽居世界第二,但最大炼油厂仅为2050万吨/年,乙烯厂也只有10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与世界最大炼油厂(4700万吨/年)和乙烯厂(28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差距甚大。目前,炼油乙烯生产在二十多个省区市“遍地开花”。尤其是在沿海地区,从北到南,石化项目遍布黄、渤、南海。
该报告指出,这种布局与国际上对重化工普遍实行的“集中布局、集中治理”原则背道而驰。在分散式布局下,生产运输过程中环境事故概率大大增加,放大了对生态环境的威胁。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未来发生战争或恐怖袭击,今日遍地开花的石化项目将成为无数“地雷”,是国家安全的重大隐患。
其次,缺乏规划,众多项目屹立在居民区。
环保部下属机构一位专家指出,为避免高污染的影响,把高危害性风险事故损失降到最低,石化基地一般建在人烟稀少的地方。然而随着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居民区已开始逐渐“包围”石化园区。例如,南京扬子石化、上海金山石化等石化企业,在其建设初期均远离中心城区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以外,而目前居民区与石化工业区的距离有些已不足5公里。
还有一些项目在规划阶段就临近居民集聚区。例如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千万吨炼油项目。2008年,新修编的《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5)》城市总体规划为石化工业区配套了几个集中居住区:一是主城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86平方公里;二是工业区北侧的茅尾海滨海新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28平方公里,距离石化产业园区约5公里;三是中港区生活配套服务基地(金鼓江东岸),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8平方公里,距离石化产业园区约5公里;四是在三娘湾鹿耳环江东岸也规划了为工业区和旅游区配套的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新的规划未能充分考虑石化项目对居民区的影响,5~10公里内将建设3个集中居民区,不久的将来,居民区包围石化工业区的现象将难以避免。届时,炼油厂的废气等污染物容易导致周边居民环境污染投诉的增多。
如今,化工区与居民区距离不足的矛盾愈加突出,以至各地政府不得不花巨资将化工企业搬离居民区,造成了对社会财富的浪费,“厦门PX项目”就是一例。与其等项目建成后耗费人力物力去搬迁,不如“未雨绸缪”,在规划阶段仔细选址,将石化区布设在远离居民区的地方。
再有,未加统筹考虑的重化工布局,加剧了环境资源压力。
有业内人士指出,重化工业一般是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项目,生产排放的“三废”较多,可以说是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工业部门,而且其上下游产业也大都是能源和原材料消费大户,因此发展沿海重化工业所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当前重化工业布局的不合理更加剧了资源环境与产业发展间的矛盾。
环保部下属机构的调研报告指出,福建省是我国酸雨控制区,酸雨污染问题尚未解决,却已规划建设大量炼油项目。项目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将进一步加剧福建省的酸雨污染,大气环境容量将是福建重化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应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市场需求,合理布局产业基地及发展规模。
此外,一些重化工项目临近环境敏感区,时刻威胁原生态安全。
据本刊了解,以石化为例,数据显示近几年沿海地区,包括沿大江、大河布设大型石化项目数占总项目数的近60%。沿海、沿江区域往往自然条件良好,有众多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而目前规划的重点产业聚集地往往正与之相邻。
如福建省的三都澳南溪石化基地,其前沿水域2公里即为大黄鱼繁育生长与资源重点保护区范围,是省级自然保护区。据有关部门介绍,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官井洋保护区范围已逐渐缩小,由最初的343平方公里缩小到88平方公里,近年来已很难见到被保护的物种。石化生产过程中会有大量废水排放,而且原材料、产品运输过程中也存在海上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风险,临港重化工业发展与自然保护区间的现实矛盾将会日益突出。
高层重视沿海环境风险
重化工项目在沿海地区遍地开花造成的环境隐患和风险,已经引起高层关注,并着手采取相关措施。
3月2日,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飞分别代表双方在北京签署《关于建立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沟通合作工作机制的框架协议》,这标志着我国海陆统筹保护海洋环境的新局面将进一步形成。
张力军指出,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在约占全国13.0%陆地面积的沿海11个省(区、市),生活着超过全国4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60%的国内生产总值。
当前,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陆源污染物排海问题仍然突出,渔业资源衰竭,海洋物种减少,岛屿生态环境恶化,海岸抗灾能力减弱,突发性海洋环境灾害频发等都威胁着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保护海洋环境不仅是全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刊记者了解到,根据协议,双方将在9个方面加强沟通与合作,其中就包括共同开展重点海域氮、磷、石油类及重金属污染的控制工作。
更为令人欣喜的是,为了汲取先发展地区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教训,构建我国区域发展的理性模式与格局,探索类似区域资源环境约束的共性解决途径,环保部已经选择在五大区域(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沿海地区、成渝经济区、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开展了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在五大区域中,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沿海地区等三个区域涉及沿海。本刊记者获悉,在全国两会前,此项工作已经向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作了专题汇报;两会后,环保部有关领导可能还将向中央高层进行汇报。
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尚未真正摆脱传统模式,不顾环境资源承载能力,“铺摊子、上项目”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沿江、沿河、沿海规划布局了大量石化、化工、钢铁、能源、造纸等重化工项目。应以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着力将环保产业培育成未来经济新增长点。
全国人大代表、中石化江苏石油勘探局局长朱平说:“我相信我们有能力解决好沿海重化工项目的环保问题,此前一些大型项目已经有一些成功的环保经验。一个核心就是,做这件事,要本着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
对于当前沿海重化工业布局的现状,全国人大代表、唐山市市长陈国鹰说:“重化工业投资比较大、产出比较大,对于产业链的拉伸也比较长,这些都很吸引人。但是如果一个地区没有产业基础,没有重化工业的资源条件,发展重化工项目也未必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针对问题多策化解
多位受访专家建言献策,提出应采取多种具体措施消除沿海地区环境风险。
调整布局,启动钢铁、石化等产业规划环评。
环保部下属机构的调研报告明确指出,目前,我国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大多是布局性和结构性问题。这源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宏观决策和整体规划缺少了对环境与资源因素的考虑。
以污染危险比较高的石化行业为例,单个的项目环评甚至单纯的石化区规划环评都难以回答工业区与居民区功能协调的问题。因此,应进行全国石化产业规划环评,对我国石化产业的整体布局进行反思,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因素。
特别是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要区分并确定重点发展地区、优化发展地区、严格保护地区。在主体功能区划分基础上,结合沿海布局石化产业运输便利等优点,对石化产业实行集中布局和集中污染治理。
深圳市农业和渔业局、深圳市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何永志指出,如果没有国家层面整体规划的介入,各地区间为了吸引项目,可能会出现区域间的竞争现象,而且表现为各地在减免税费、供应廉价土地、低价格基础设施,如建设开发区等方面的激烈竞争,甚至不惜更多地支付环境成本。这实质上就是以大幅度让利于可流动要素的方式来吸引资本的流入,而所付出的不可流动要素代价往往是巨大和不可持续的。
加强环评验收,让防治防范措施落到实处。
验收是环保措施落实的一种保障措施,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环评批复中各项环保措施落实情况的查验。为此,对涉及重大公众权益的项目,要把好验收这一关。若项目安全防护距离内未完成拆、搬迁及房屋功能置换,或者还有环保措施未能落实到位,则坚决不予验收通过。在项目验收中,除专家和验收人员外,验收报告评估人员也应尽可能亲临现场,切忌偏听偏信。
开展跟踪评价,及时发现问题。
环评“三同时”制度主要注重对污染治理设施和污染情况的监督检查,而对资源环境要素、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监督检查一直缺乏有效措施。跟踪评价是对环评“三同时”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它可以对项目的资源环境要素以及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监督。
例如,石化产业发展所需原料和生产的产品大多是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质,在储存和运输中较易发生事故,容易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并造成较大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损失。在此类项目的生命周期内实施跟踪评价,可以及时发现该项目存在的问题、项目周边环境敏感点的变化、项目投产或运行后造成的严重污染或生态破坏,及时调整防治对策和改进措施,将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
实施跟踪检查,进行有效监督。
环保部下属机构的调研报告建议,2003年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使用后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跟踪检查,包括跟踪检查项目建设是否有不符合审批内容的情形,项目投产是否有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发生,对生态环境是否有重大影响。
对风险及环境危害较大的项目,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跟踪检查项目投入生产或使用后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检查重点是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是否符合项目实施后的实际情况,对不符合实际情况、造成严重不良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的,应责成建设单位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估工作,并及时调整环保对策,督促抓好措施落实。
此外,应加强环评公众参与。发动和吸引更多的社会团体、公众广泛深入地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中,发挥环评法律制度的内在优势,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涉及重大公众权益的项目,在审批之前应通过多种渠道,如召开公众听证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公众在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北部湾力求引领低碳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5日09:35 瞭望
《瞭望》文章:北部湾力求引领“低碳时代”
广西沿海将成为中国石化产业新的基地,中国最后一片净海是否能守住“清白之身”?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熊红明程群
北部湾,被称为中国最后一片净海,一场以重化工业为龙头的工业化革命正在这里兴起。采用国际最新技术、巨资投入环保、专家学者积极关注……作为处女地的北部湾更像一面镜子,它的发展能折射出中国未来重化工产业的生态之路。
石化产业北部湾“重装崛起”
与传统的东北、华北老工业基地相比而言,中国南部沿海地区此前并不是重化工业布局的重点地区,但是随着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一大批钢铁、石化等重化工项目相继落户南部沿海地区。
3月3日上午,数台打桩机在北海铁山港石化工业园区内开始作业。被冠以“头号工程”的中石化北海炼油异地改造石化工程项目,正式全面进入地下管网和装机、设备机组等土建工程建设阶段。
中石化北海炼油异地改造石化工程项目总投资200多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内容包括北海炼油异地改选石油化工(20万吨/年聚丙烯)项目、涠洲岛30万吨原油码头及配套工程、北海320万立方米原油商业储备基地工程、北海至南宁成品油管道工程等4个项目,合计总投资126.36亿元;二期将建设千万吨级炼化项目。
随着中石化北海异地改造项目建设进度的加快,位于北海市主城西区老的炼油厂即将于今年4月1日正式全面停产,广西石化产业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
在中石化北海炼油异地改造石化工程项目工地一片繁忙的同时,距离北海铁山港100公里左右的钦州港工业区,中国石油广西石化1000万吨炼油厂厂区里,各种生产设备正在作最后的调试,准备在今年6月份迎来首个生产日。
“在广西北部湾布局石化产业,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部湾必将成为中国西部的能源基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管委会主任陈武指出,国家在沿海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产业,为北部湾经济区提供了机遇,钦州、北海就是要利用南海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及进口石油、石油副产品的有利条件,在沿海工业基地建设千万吨级炼油、300万吨级液化天然气、西南成品油管道二期工程等重大项目,形成年产值600亿元以上的产业规模,打造中国沿海新的石油化工基地。
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副总经理、安全总监张建国说,我国的石化炼油产业布局主要呈现三条线:沿边、沿江、沿海。东北、华北因为靠近油田,资源比较丰富;沿江主要是利用方便的水路优势;在沿海布局主要是因为海洋运输便捷,是中国石化产业融入世界能源的门户。
2008年初,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12月,国务院又颁布实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广西沿海港口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新能源等产业。
按照规划,在未来5年内,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布局建设第二套1000万吨原油加工装置和100万吨乙烯工程。到2020年,广西沿海石油化工将有可能成为年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的产业,北部湾经济区将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新兴的石油化工基地。
最后一片净海能否守住“清白之身”
广西沿海将成为中国石化产业新的基地,一大批石化项目落户北部湾,不禁让人担心:中国最后一片净海是否能守住“清白之身”?
对于这个问题,多数受访人士表现出一种乐观的态度。他们指出,虽然大部分是重化工项目,但是作为新建项目具有“后发”的优势,就如同在一张白纸上作画一样,如果在项目建设前期加强规划,充分发挥“后发”技术优势,吸收各方先进科技成果,结合资源和经济发展特点,就能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钦州市副市长高朴称,在沿海石化项目的选择和规划上,钦州要求非常严格。近几年钦州市安排了1亿元资金,用于规划和项目的前期工作,明确了钦州临海重化工业的发展目标、定位、方向和重点空间布局,为钦州临海重化工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规划依据。
“因为是新建的炼油工程,我们采用了世界先进的技术,引入了国际领先的设计理念,选择了清洁的生产模式,把保护环境放在了首位。中国石油钦州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环保部分几经大幅度修改,环保投入更高达8.5亿元,占总投资的6%以上,比原计划增加近3亿元。钦州炼油项目在设计之初,多项环保指标已远远高于国家标准,中途再作巨额追加,属自我加压。”张建国说。
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办公室副主任谭中一介绍说,例如炼油厂新设计设置水污染应急三级防控措施,比环评增加1个亿投入。主要做法是修建事故池3个,容积合计达10万方,如出现极端泄漏事故,事故池可拦截的污水,相当于1米深度、30个足球场面积的池塘容量。
按照计划,钦州中石油千万吨炼油项目将于今年6月开始投产,生产区内的各项设备正在紧张调试中。
“在正式投产前,整个厂区需要经过22大项,100条具体标准的测评。”张建国说,目前项目正在做最后的冲刺准备。
中国石油总裁蒋洁敏对于钦州炼油厂的各项技术、设备水平充满自信。他说:“人们一看钦州炼厂,就知道国际水平的炼油厂是什么样子。”
在钦州炼油厂废水处理场总监控室,操作员刘泽与他的同事每天24小时轮值监测厂区的废水处理情况。根据规划设计,钦州炼油厂的废水经过废水净化处理后,通过一根11公里长的管道,排入到北部湾深海。
“我们的责任就是,不让未经净化处理的废水排出厂区,并保证从废水中提出来的废渣得到科学处理。”刘泽说,按照目前厂区的技术配备,只要不出意外,就能够将所排放的废水达到一类标准,“通俗一点说,就是可以达到养鱼的标准。”
不是所有处理过的废水都要排入深海。在中石油广西石化千万吨炼油厂的厂区里,记者发现这里对于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就遵循了循环利用这样一个理念。在废水处理上,整个厂区建有7座污水预处理站,含硫污水送厂内的酸性水汽提取装置进行处理后,80%可以重新利用。“光是回用水一项,每年可以节省上千万元。”刘泽说。
“对于中国重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循环经济是一个较为理想的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广西区委党校副教授张辉说,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实现“华丽转身”仍有隐忧
但《瞭望》新闻周刊也了解到,目前围绕北部湾重化工项目的建设,也有一些令人担忧的未解决问题。
按照国家环保部的批复要求,钦州炼油厂在投产前必须将工厂东北方向800米至1200米范围内的居民全部搬迁,否则坚决不能投产。令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副总经理、安全总监张建国感到不安的是,工厂附近的豹子港村正处于厂界1200米范围内的环境敏感点上,迁移工作目前尚未落实。
同时,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也存在环境风险。
环保部下属机构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1996年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复的《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将钦州港经济开发区现进港公路以西区域规划为商住用地和启步工业园。在中石油1000万吨炼油项目落户钦州之前,已为商住开发配套建设了道路、水电、学校等设施,并引进房地产开发项目15个,规划建设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为适应钦州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产业项目布局需要,在引进中石油项目后,钦州市政府于2005年在《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中将该项目用地及所需控制区域用地性质由商贸用地调整为工业和仓储用地。
2008年,钦州市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钦州发展需要,再次组织开展《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5)》修编工作。12年时间,钦州市城市规划调整了3次,一些用地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虽然2008年的《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5)》为工业区配套了相应的居民集聚区,但是由于15个房地产项目符合1996年制定的《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而且在中石油项目入驻之前已获得审批,这些项目的建设均是合法的。因此,如果要这些项目停建或者搬迁,地方政府需要回购或者赔偿。然而地方财政收入有限,钦州市2008年的财政收入仅为33亿元,这些房地产项目的回购需要25亿元之多,地方政府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
广西大学环境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研究所所长喻泽斌教授同时指出:“北部湾石化产业能否成为环保标杆,实现重化工业从高污染向环境友好型‘华丽转身’,关键在于规划、设计的科学,以及各环节的严格监管。”
对于炼油项目来说,废水、废气、废渣是主要排放物,而石化项目的废气含有大量苯气体,石化废渣是危险的可燃物,需要专业的集中处理。在油料储备和运输上,专家提醒注意油料挥发对空气的污染,运输管道的腐蚀会造成油料泄漏,环保部门必须对储油罐和输油管附近的环境进行严密监控。
喻泽斌一直以来十分关注广西北部湾石化产业布局和发展。他说,北部湾被看做是中国最后一片没有被污染的净海,国家在钦州、北海这两个相距不远的港口城市分别布局中石油1000万吨炼油厂和中石化800万吨炼油项目,一定程度上会给当地陆地、海洋环境增加压力。特别是两个大项目背后还有很多的配套产业,产业链条上的中小企业增加,生产区人口增加,生产生活排放也会让环境承载压力剧增。
“目前,北部湾石化产业项目炼化技术水平比较高,按照国家规范来生产,理论上是可以做到污染排放的可控制。”喻泽斌建议,政府在规划配套产业时,必须做到科学合理,经过多方论证,不能一哄而上,“要提高环保门槛,不能等发现污染了,才想办法治理”。
“有好的环保设施,却不舍得用,照样会造成污染。”喻泽斌说,企业的清洁生产很重要,环保部门要对项目周边的水质、大气、海洋环境进行监测更重要,他建议广西环保部门加强环保工作的跨国合作,联合国际力量,对北部湾地区的工业排放进行监测,并实时公布检测结果,做到公开、透明。“毕竟北部湾不是广西的北部湾,而是世界的北部湾”。
天津南港重化工发展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5日09:35 瞭望
《瞭望》文章:天津南港重化工发展之路
尽管距离天津市区45公里,但是如此大规模的重化工园区,令一些人产生了是否会导致环境污染的担心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孙洪磊邹兰
在今春全国两会上,浙江、珠三角、辽宁、大连、天津等沿海地区,都有代表或委员提出建议或提案,要争取建设全国先进的石化产业基地。这些建议或提案,引起了关于产业过剩和环境容量能否承载的种种争论。
而此时,在距北京市区165公里、距天津市区45公里的渤海之滨,一块规划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的全新工业区正在加快建设步伐。这个被天津市寄予厚望的工业区,就是天津南港工业区。未来10年内,这里将有望成为世界级重化工业基地。带着对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种种疑问,本刊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
建设世界级重化工基地
据天津市发改委石化办介绍,天津市赋予南港工业区的定位很明确,即以发展石油化工、冶金及重型装备制造产业为主导,以承接重大产业项目为重点,以现代港口物流业为支撑,建成综合性、一体化的现代工业港区。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已有8个项目在南港工业区内开工建设,10余个项目先后签约,明确建设和投资意向的入区重点项目还有31个。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志强在《天津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指出,力争在今年开工建设的重化工项目投资总额将达到2300多亿元。
在南港工业区内,中国石化天津百万吨乙烯及配套项目是一个典型的“明星项目”,媒体还给这个项目起了一个亲切的称呼——“大乙烯”。
“大乙烯”项目是国家和中国石化“十一五”重点建设工程,也是天津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工业项目。项目主要包括100万吨乙烯、1000万吨炼油、热电工程和区外工程四大部分,共205个工程主项,项目主体建设投资268亿元,加上配套工程,总投资达到了340亿元,整个项目投产可拉动天津工业总产值4%以上。
这一工程全面建成后,天津石化乙烯年加工能力将达到120万吨,原油年加工能力将达到1500万吨。天津届时将拥有我国最大、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的乙烯生产企业,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炼油加工基地。
“乙烯上下游产业链很长,一个‘大乙烯’项目就可带动数个相关项目。”据天津市发改委石化办负责人介绍,炼乙烯需要石油、淡水和电,于是在乙烯基地周围配套建设了好几个大项目,如1000万吨的炼油厂,日产超过9万吨淡水的海水淡化厂,还有一个大型发电厂。这些项目的组合,构成了循环经济模式,如发电厂为乙烯厂提供动力,乙烯厂每年产生的105万吨石油胶又用来发电。
如果把产业链条再延长,这个项目还带动了港口、运输、仓储、机械制造等产业。例如在“大乙烯”基地周围,除了专门建设一个30万吨的原油码头之外,还要建两个20万立方米的大型油库。据初步测算,乙烯项目带动上下游投资高达上千亿元。
2010年2月举行的“天津市新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会”上传出消息,天津市将进一步推动产业聚集,利用乙烯资源安排一批石化下游项目,包括食品添加剂、石油开采钻探及配套等,总投资115亿元,使石化产业链更加完整。
“南港工业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土地平整速度赶不上项目落地速度”,南港工业区开发有限公司工程建设部副部长吴玺说,“我们工程建设部是24小时上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即使是今年春节期间,施工现场每天也有400多台车昼夜不停地填土作业。”资料显示,在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南港工业区建设者累计完成围埝建设31公里,实现围海约30平方公里,新增土地整理面积约25平方公里。
过去几年里,厦门市海沧PX项目、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等在当地均遭到了居民的强烈反对,引起了不小的社会震动。尽管南港工业区距离天津市区45公里,距离滨海新区中心城区30公里,但是如此大规模的重化工园区,还是令一些人产生了是否会导致环境污染的担心。
本刊记者走进今年初刚刚建成投运的“大乙烯”项目装置区,看到道路宽阔整洁,厂房整齐美观,看不到浓烟和灰尘,也闻不到让人不愉快的化工异味。在1000多平方米的中央控制中心里,4排长长的工作台上放了120多台电脑,技术人员正全神贯注地监视屏幕。天津石化工作人员王少武说,厂区所有生产均由控制中心控制,因此工作人员很少,才1000多人。
据了解,“大乙烯”工程的环保建设总投入超过20亿元,这些新建节能减排项目已经开始发挥效益,企业产能提高的同时,二氧化硫、烟尘和固体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量却大幅度下降。
产业调整需体制改革推动
与南港经历的“幸福的烦恼”相比,2009年是张心德心情异常复杂的一年,这位天津临港工业区管委会主任,眼看着自己6年多来一手围海造地、招商引资、倾注了满腔热血的工业区发展壮大之际,却被迫“转型”、“瘦身”:主导产业由化工变为重型装备制造业,原计划落户这里的大型化工项目,被迁往30公里之外的南港工业区。其中一个是已经几乎谈成的中俄东方石化项目,1500万吨/年炼油和120万吨/年乙烯裂化一体,本可以拉动本地区GDP达几百个亿,并大幅度增加地方税收。
临港工业区“转型”的原因是,紧邻城区,尤其是距离滨海新区的CBD仅3公里。而更深的意图是,调整滨海新区空间和产业布局,使其更具科学性,为滨海新区提供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天津是全国唯一集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化工于一地的城市,目前这些大型石化企业大都在滨海新区进行布局建设。
在内地的各大城市,重化工业项目星罗棋布。而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当年规划较为合理的化工企业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隐患,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潜在风险迫使政府和企业都开始重新考虑自己和身边城市的距离。
天津市共有石化企业1000多个,从业人员约20万人,也存在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的问题。尽管天津市近年来实施了工业东移的战略,把化工企业向东逐步搬迁到滨海新区,但由于滨海新区内部行政体制一直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规划上的不统一,形成了临港工业区、大港石化区、南港工业区三个地区同时发展重化工的局面。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规划局总规划师、滨海新区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霍兵说,2009年底进行的滨海新区行政体制改革,打破了原有行政区划分割的局面。目前,滨海新区2270平方公里的行政地域面积,已经实现了规划的全覆盖,三个区共同发展重化工的情况将不再出现,产业布局会更加合理。
霍兵同时表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体制改革是分不开的。像1939年就在塘沽建厂的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即将搬迁到南港工业区,但是这个企业是塘沽长期以来的纳税大户,拿走后塘沽的税收会下降比较明显。“从这个事情来看,我们国家的财税体制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比如说行政区域间应该怎么协调,责权利怎么分配,生态补偿机制怎么建立,这些问题都要尽快进行研究和规范,对政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会更有好处。”
以调研与评估平息争论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包景岭说,乙烯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化学产品之一。作为石油化工的“龙头”,乙烯是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医药、染料、农药、化工新材料和日用化工产品的基本原料,是用途最广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乙烯工业是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产品占石化产品的70%以上,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已将乙烯产品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由于受生产规模、原料资源等条件的限制,我国乙烯产量目前还无法满足国内需求。为缓解国内乙烯供应紧张,虽然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海油加快实施乙烯扩能计划,但消费供需缺口仍较大,每年需要进口大量乙烯。
“发展是硬道理,我国不可能不发展经济,而主要原材料长期依靠从国外进口是不行的。原油靠进口已经很被动了,石化工业应该努力发展到国际水平。”包景岭说,在交通便利的港口或输油管线经过的地区进行石化工业的规模拓展和资源适当集中,符合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为环境科学方面的专家,包景岭指出,钢铁、石化、能源等产业的布局,是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课题,确实应该慎之又慎。像炼油和石化项目,规模越大效益越好,这是产业本身的特点。因此现在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优势的地区,可以继续做大做强,没有规模优势的地区就没有必要再布局,国家一定要从全局高度把握好这个度。
包景岭认为,人们对重化工项目有怀疑和恐惧可以理解,因为任何工业形式都会产生环境损失。从这个角度看,最理想的产业布局规划,应该是在没有任何行政干预和非科学干预的情况下进行论证,但是在现实情况中,这种理想状态似乎不大可能实现。
我们需要做的,最重要的是把资源配置做到最为合理,同时通过经济调节手段,让企业增加脱硫治污项目,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这就需要国家从三个方面入手,保障重化工产业布局合理有序,避免地方争利导致的产业过剩和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首先是建立总体的产业布局。由专门负责产业布局的国家权威部门作出一个相对科学的战略规划。
其次是进行科学的环境评估。召集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部门的内行专家组成评估团队,对战略规划中涉及地区的气候、气象、资源支撑、环境风险等各种因素做出综合评估。这个研究时间可以长一些,研究得深入一些,并与国外相同类型地区进行科学比较,最终对各个地区进行筛选。
再有是评估后进行规划的再调整。有关部门根据评估进行选择,然后再评估,几轮下来形成近期发展和远期发展结合的整体规划,会达到最大程度上的客观与合理。□
《瞭望》文章:“转变”化解环境资源约束
在曹妃甸,首钢采取了最新的节能减排技术,实现了生态创新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陈泽伟
实习生司维
长期以来,环渤海地区在产业结构上重化工业的比重较高。尤其是近些年重化工业布局向渤海沿海集中,包括山东半岛的城市群,河北唐山的曹妃甸、黄骅港,天津的滨海新区,辽宁沿海城市群等。因此,环渤海沿海地区一直承受着比较大的环境生态压力。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关共识是:需要相关产业科技含量的提升,节能减排等方面工作的持续推进。而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约束之间的矛盾,更为关键的还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今春全国两会上,在河北省代表团驻地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常务副省长付志方说:“首钢向曹妃甸的搬迁,并不单单是一个产量的迁移、区域的迁移,更重要的是老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装备和技术水平,实现了企业的新生。在曹妃甸,首钢不仅建设了世界最先进的生产线,实现了技术创新;同时采取了最新的节能减排技术,实现了生态创新。”
新首钢项目建立在全新的起点上,共采用220项国内外先进技术,确保了各项节能减排指标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钢铁厂对生产过程中的余热、余压、余气、废水、含铁物质和固体废弃物充分循环利用,基本实现“零排放”。
付志方分析:“重化工业向沿海地区布局是大势所趋。这种趋势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缩短运距、节省成本。但必须强调的是,重化工布局沿海也不是无限制的,一要考虑整个行业的产能需要;二要考虑沿海地区的环境容量;三要考虑到企业的技术水平、节能减排的水平。只有满足各方面的条件,才能允许建设。”
“首钢搬迁到唐山的曹妃甸,说是搬迁,其实一根螺丝钉也没搬过来。搬迁是首钢进一步发展壮大的过程,提高了装备水平、科技含量和产品的档次,引进了目前钢铁行业200多项最新的技术。”全国人大代表、唐山市市长陈国鹰告诉本刊记者:“新首钢建设是以循环经济综合运用,即资源的再利用为重点。因此从钢厂的设计上就把水、电、余热等综合考虑,据首钢介绍,通过高炉发电、余热发电,将来可满足首钢总用电量的90%。”
付志方与陈国鹰都认为,到目前为止,首钢的搬迁建设没有什么遗憾。“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建设速度再快一点就更好了。”付志方笑言。
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约束之间的矛盾,其核心还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付志方表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政府应有所作为,起到主导作用。第一,实施规划引导。政府要通过制定各类发展规划,引导生产布局,鼓励市场主体提高自主创新和使用高新技术的能力,鼓励企业提高研发能力,节能减排。第二,提供政策支持。我们的经济政策要支持市场主体转变发展方式,对符合我们要求的发展方式,比如对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市场主体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对落后产能要给予限制。第三,从生产要素的配置上,对创新驱动、内生性增长的市场主体给予支持。对于这样的先进企业,政府可以支配掌握的各种资源,例如在土地资源的配置上、在政府引导资金上,包括金融贷款扶持、矿产资源配置上,都要体现出对正确发展方式的支持。第四,加强监管约束,对那些制假、售假、浪费资源、大量排放污染物污染环境的企业,要加大监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