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低碳经济”热潮背后的冷思考

2010-04-13 14:05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随着“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生活”呼声日渐高涨的,还有各地纷纷上马的低碳项目。目前国内发展低碳城市、进行低碳试点的可谓热情高涨,各地都希望贴上“低碳城市”的标签。

  目前,在发展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在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一股热潮。一方面,政府在大力推进“低碳经济”的建设,一些地方甚至打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口号;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低碳城市建设尚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建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已经成为全世界的一致共识,“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必将随着政策、产业环境、新能源技术等一系列因素的明朗,而逐渐趋好。

  但是,记者经过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打着发展低碳经济大旗,却没有实质减排、降耗内容的“空城计”。有些地方,一些官员将“低碳经济”简单地理解为节能减排,对低碳经济建设缺乏系统性的安排。在这种口号与行动脱节的情况下,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实现低碳城市的建设?“低碳经济”又该何去何从?

  低碳经济不等于“低碳城市”

  “我感觉,手册中所提到的如何减少碳排放的方法没有实际的效果,在生活中也非常不可行。”保定市民刘东强告诉记者。

  刘东强所指的手册,是保定市印制的低碳城市家庭行为手册。在这个手册中,归纳了一些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减少碳排放的方法。包括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步行;推进住房实施节能装修;引导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和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倡导消费本地产产品,减少商品在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把米浸泡20分钟后再用电饭锅煮以缩短煮熬时间等等。

  “国家正在大力振兴汽车产业,而手册中却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我买车了当然想开车了,真正能按照这个建议去做,放弃私家车乘坐公共交通的,估计是少之又少。另外,‘倡导消费本地商品’和‘浸泡大米20分钟之后再煮’,是一个看似很美丽的事情,真正做起来还是不现实的。‘手册’对绝大多数的市民来说,仅仅是一个建议,不会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刘东强这么评价“手册”。

  很大一部分市民都有刘东强这样的认识,他们认为低碳生活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对他们来说只停留在“设想”阶段,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距离太远。也有市民认为,建设低碳经济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仅依靠市民力量难以实现,与其“做了也没有效果”,还不如按以前的生活方式“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保定市低碳城市研究会会长马学禄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低碳经济不能仅仅被理解为发展新能源经济,也不能仅仅着眼于制造业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还应关注我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如何向低碳生活的目标转变,从生活习惯的各个细节上节约常规能源。

  一位关注低碳经济多年的专家认为:“尽管低碳生活的主体是城市居民,但是,由于城市居民环保理念和对低碳的认识不同,在生活中降低碳排放的行为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把降低碳排放的责任让城市居民来承担。需要政府牵头,做出有效地示范和引导,让全社会都培养出一种低碳排放的理念。”

  市民的日常生活,只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部分,把建设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完全寄托在市民的环保、节能意识的提升上,显然是不够的。在政府引导的基础下,做好产业转型才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

  发展低碳经济不是盲目“上项目”

  随着“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生活”呼声日渐高涨的,还有各地纷纷上马的低碳项目。目前国内发展低碳城市、进行低碳试点的可谓热情高涨,各地都希望贴上“低碳城市”的标签。

  打造“低碳城市”的热情虽然值得肯定,但是,要有科学的态度。必须根据当地的能源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合实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一定要严防盲目上项目、搞形象,要注意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换汤不换药”的事情发生。

  许多地方政府为推动所谓的低碳经济发展,盲目地上项目,认为引进外资,就是发展低碳经济。有专家认为,仔细梳理一下目前我国各地引进的外资项目,就有好多是国外淘汰的低端制造业,属于典型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项目,我们不少地方领导还把这种工业“洋垃圾”当作香饽饽,作为其炫耀政绩的资本。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产业的背景下,将来我们可能要用更大的成本来淘汰这些落后的“新项目”。

  此外,借国家扩大内需的刺激,一些城市大力发展市政建设,不惜砍伐树木、拆毁或缩窄自行车道来扩宽马路,营造以汽车为主的市区交通模式;还有些地方过分地追求建筑物高度和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惜代价地大规模拆旧翻新建高楼、建超高层建筑和标志性建筑,这些都与发展低碳经济背道而驰,因为“地标”式的建筑大多是高耗能、高排放的非节能建筑;一些地方还存在着用自来水浇绿地,建设温泉、喷泉等项目;还有些城市建设的夜景工程,大量的装饰灯、霓虹灯彻夜通明,这些都使得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成为了“一个设想”,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是发展低碳经济关键

  专家认为,低碳经济主要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十分广泛,包括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领域。此外,对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国内不少城市已经做了低碳城市建设的尝试,上海市建立的东滩生态城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区域;河北保定在开展试点后制定了明确的建设低碳城市规划意见,实施“蓝天行动”、城市煤改气、汽车尾气治理、“碧水计划”、森林固碳计划等,目前已拥有世界第二、国内惟一的全产业链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企业,国内最大的风电叶片生产企业等。

  世界自然基金会气候变化与能源项目主任陈冬梅曾向记者表示,上海和保定两个城市在试点的过程中,也发现了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问题和难点。就保定市来说,在一年多的试点过程中,政府对于低碳经济的眼界提高了,但部门之间的协调还是暴露出一些问题,“关键部门在执行落实低碳政策时还没有统一的思路”。此外,目前在试点过程中还看不出清晰的减排效果。如何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立起量化减排信息,并让公众获取和监督,仍旧是一个难点。

  专家表示,发展低碳经济不能搞“一刀切”,低碳城市建设中技术支撑很关键,任何节能减排技术都有一个因地制宜的问题,各地气候环境不同,所适用的技术和方法也不一样。因此各地应注重挑选本地适用的项目和技术,逐步加以推广运用。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工业产业布局应着眼于低碳化、循环化,各产业要重新规划新型的工业布局,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控制高碳产业发展速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最终实现低碳生产、可持续增长的生产模式。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深度转变,使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逐步“脱钩”。

  要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公众也应该改变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从生活习惯的各个细节上节约常规能源,为共同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思考

  姚莉发布时间: 2010-01-31 09:40来源:光明日报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经济社会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在经济社会日益受到能源和环境约束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基本途径和战略选择,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低碳经济的脚步越来越急促。

  目前,发达国家都在大力推进以高效能、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这对于我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之一是我国能源供求矛盾突出。提高13亿国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保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要求经济必须快速发展。“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二氧化碳高排放量的特征突出。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在低碳经济时代如何解决能源问题,是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难题。挑战之二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我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资源、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使资源、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换代面临技术和资金的巨大压力。挑战之三是我国现有的科技水平仍较落后。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的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我们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需巨量资金。挑战之四是欧盟国家对碳排放量的限制很多,对于来自高碳排量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拟开征碳排放税。欧盟的这一做法,将对我国企业产品的出口带来巨大的制约性影响。

  挑战也是机遇,经济转型时期和新技术应用初期,往往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低碳经济为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对“两型社会”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笔者认为目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各地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结合各地的“十二五”规划修编,把发展低碳经济列入城市和农村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预留“低碳经济”发展空间,为各级政府和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战略指导。组织力量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开展普查,摸清二氧化碳排放家底,科学预测今后10年、20年、50年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据此对低碳经济发展进行战略定位。

  第二,出台新型产业倾斜政策,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建立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例如确定近期和长期的碳价格,制定支持低碳经济的新技术推广政策。对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分别从土地、资金匹配、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以政策调节手段鼓励企业低碳排放,限制高碳排放,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发展道路。

  第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一是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高度重视和鼓励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研发工作,并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支持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二是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多途径地迅速推广和应用;三是要加强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转让;四是以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为重点,建立清洁能源的发展机制,以不断增强我国碳减排的技术支撑能力,为今后全面、深入开展碳减排工作提供技术基础。

  第四,抓好产业投资对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投资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应优先投资一批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并通过对设备的更新换代实现生产手段的升级。

  第五,搞好试点,以点带面,总结并推广经验。一是选择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地方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二是在耗能高、污染重的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构建低碳经济发展区,选定典型企业进行试验、试点,取得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以典型引路,推进各地区的低碳经济稳定发展。三是为重点领域和低碳经济发展区提供优惠政策,以支持这些领域和发展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六,加大城市、农村绿化力度,提高碳汇能力。据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发现,林地具有碳汇功能,每增加1公顷林地可吸收5.77万吨碳,相当于每公顷建设用地碳排放量的85.34%。另据研究表明,我国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0.7亿吨碳。为此,要从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更加重视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绿化工程,以增强林地的碳汇能力。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相关新闻

编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