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核心区是这样炼成的——来自中关村核心区建设的报告(上)

2009-12-15 16:49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2008年底,我国对改革开放30年进行了全面总结与回顾。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外学者一致认为,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发展最辉煌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国务院于1988年和1999年分别对中关村的两次批复及由此产生的深刻影响,作为一份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对中关村的第三次批复,将中关村的未来发展定位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时,北京市政府宣布将海淀区定位为示范区的核心区。站在新旧30年交替的时间点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展望示范区与核心区的建设前景,我们不难得出中关村将再次挑起“试验田”重任,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闯关的结论。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次目标与时间节点十分明确的新征程,也就意味着此次考试不仅难度更大,成绩也必须达标——不是及格,而是满分!所有的关注、追忆和感怀,都聚焦在高科技园区作用最典型和集中的中关村。

  “先试先行”,历史再次选择中关村

  和以往一样,此次批复的核心是要求中关村“先试先行”。

  国务院对中关村的每一次批复都赋予它相似的期望:“先试先行”,这说明国家对于中关村不变的信任。中关村的探索、作为和经验,都将作为中国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中最有价值的成功经验而被提升和普及。

  选择一个具有特质的区域,为其提供相对超前的政策供给,通过其自身的创新发展,为中国的自主创新提供原创经验。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最成功的经验之一,也是中关村最大的贡献。能够提供“先试先行”实验经验的区域只有中关村园区的核心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133平方公里的政策区,即北京市政府确定的自主创新核心区。

  “在这个区域内积聚着中国最优质的科技资源和创新活力。”海淀区委书记谭维克认为,只有这样的区域,才能承担“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高中关村科技园区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科学发展和创新”这一高起点、高难度的发展目标。

  2008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3000美元,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中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用了25年时间;而跳上2000美元和3000美元这两个台阶,只用了短短5年。

  那么之后呢?走向中等发达国家的突破口是什么?“只有探索出一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才是中国发展新的突破口。而中关村天然的资源优势和试验区的创新经验决定这里的创新探索具有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企及的‘比较优势’。”长城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张建宁如是强调。

  从“北京新技术产业试验区”,到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区十园”,再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20年的时空跨度中,中关村的地缘定位也经历了由一区到多园再回归核心区的维度变化。在此期间,中关村一直“先试先行”,依靠改革创新所形成的经验和成果在北京市乃至全国众多高新区中得到提升、转化、辐射,成为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建设创新核心区,各方严阵以待

  今年4月,在北京市政府公布海淀科技园区为自主创新核心区的同时,海淀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核心区建设的战略目标是营造一流环境、聚集一流要素、形成一流机制、实现一流绩效。力争把核心区建设成为“两区、三中心”,即首都科技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首都政府公共服务与政策创新试验区和全国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首都创新人才发展中心、首都科技中介中心,为国家走创新型道路做好引领与示范。

  核心区的建设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重点突破阶段,在海淀园中关村西区开展先行先试的改革探索,取得突破性效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提供经验,发挥先锋和引领作用;第二是全面推进阶段,在整个核心区全面落实中关村西区的建设经验和模式,扎实推进核心区建设,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

  “海淀区委、区政府将建设核心区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目标的确定和建设进程的路径选择都是基于严格、科学论证而得出的结论。”海淀区区长林抚生告诉记者,“海淀区已经成立了核心区建设领导小组,所有的工作都是按照倒排时间表细化安排。核心区领导小组每月一次全体会议,以保证在核心区建设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能及时得到发现、处理。”

  谭维克和林抚生多次强调,核心区建设是海淀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心、重头、重拳所在,是关键、希望、出路所在。核心区建设有了良好开局,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应该进一步聚焦核心区、叫响核心区、建好核心区。要在海淀、全市乃至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当中发挥引领、带动、示范、突破、试验作用,要敢想敢干,敢于突破。

  交出满意答卷,只能迎难而进

  这是一次艰难的前行,几乎每一个大胆的设想都有可能触及机制和体制的“天花板”。所幸的是,北京市政府全力支持海淀核心区的建设,将相关的市一级审批权限下放至海淀区,并承诺还要不断下放权限,以期给予海淀区更宽松的政策环境,为其前行扫清障碍。

  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是中关村的传统,也是中关村在进入新一轮发展中最需要的精神境界。“时间表如此明确,我们只能背水一战。”海淀区常务副区长杨志强提到,当年中关村依靠改革创新为中国的科技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今天的核心区建设更需要这种敢想、敢闯的勇气。

  不久前,海淀区提出了核心区近期发展目标:既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辐射,在中关村西区建立全国技术交易中心,吸引中国技术交易所、国家版权交易中心等落户;又要启动首都科技金融综合改革试点,聚集服务创新的市场关键要素;同时还将启动首都政府公共服务与政策创新试验区建设,在中关村西区建设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区域的政策杠杆作用。

  如果上述目标的逐一实现,核心区势必将营造出国内最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体系。但是,一些学者也不无担心地指出,这些目标仅靠区一级甚至市一级的政府努力,可能效果并不明显。

  “较之20年前的改革,我们现在遇到的压力更大。”海淀区区长助理傅首清提道,“核心区目标建设,需要诸多行业主管部门的协作与配合,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哪一根血管出现阻塞,都会面临局部瘫痪的风险。”在时间表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核心区建设者承受的压力显然不仅仅是“时间紧迫”。

  据傅首清介绍,核心区的建设工作正在推进中。中关村西村的建设是重中之重,是作为海淀特区来建设的。西区将进行资源整合、业态调整和综合治理,引入一批符合西区功能定位的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推动高端要素聚集示范。改革试点工作也在稳步开展。政府公共服务与政策创新试点,市级部分审批权限下放海淀的工作正在逐步落实。

  20多年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创新研究与果敢实践成就了今天的海淀园,也为全国其他科技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国内众多科技园区都曾到海淀园“取经”,海淀园已经成为事实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政策实验区、示范区和引领者。(王世松  晏燕)

相关新闻

编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