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创新提升服务经济效度
2009-12-09 17:01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省属高校,如何做好服务地方经济的大文章?沈阳工业大学建校60年来,一直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已任,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大力开展自主创新,积极推进创新成果应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智力马达”。在沈阳工业大学成立60周年之际,记者走进校园,亲身感受工大这所传统名校在发展中彰显特色,在服务中凸显实力的进取之路。创新机制,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基础
探索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创新人才队伍体系。一流的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最核心要素,为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沈阳工业大学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形成了“造就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中年带头人才,培育青年骨干人才”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其内涵为:重点造就10名左右国内知名的科技领军人才,着力培养30名左右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注重培育200名左右青年学术骨干人才。自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施后,学校创新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体系,为进行科学研究奠定了很好的人才基础。目前,沈阳工业大学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百人层次”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43人,辽宁省优秀人才9人,辽宁省优秀青年学术骨干23人,沈阳市科技领军人才6人,辽宁省科技创新团队8个,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5人、青年学术骨干48人。
实施政策引导机制,优化创新科技环境体系。为更好地激发科技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沈阳工业大学从激活科技人员创新潜力、规范科技工作管理过程、引导科技工作发展内涵三方面入手,制定了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的相关政策,为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学校实施了以科技创新业绩为主要考核内容的全员岗位聘任制,设立了7—10个教授级科技关键岗位,并规定了不同级别的不同职责和考核要求。同时学校完善了科技工作津贴制度,与科技相关的全部工作均制定了相应的量化指标,使“自主创新、服务社会”的需要与科技人员的切身利益达到了和谐统一。此外,学校还建立了科技工作校、院二级管理责任与机制,学校对学院实施跟踪过程的目标管理,建立学院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年度评估机制。上述政策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为广大科技人员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使近年来全校成果、获奖、发明专利等体现科技创新性的成果连年涌现。六年来,科技总量达到7.75亿元,累计承担各类计划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2086项,鉴定科技成果169项,申请专利328项、授权221项,其中发明专利占三分之二,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0项,SCI、EI、ISTP三大检索论文1460篇。
建立资源整合机制,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高校创新平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越来越重要,沈阳工业大学利用校内的人才、学科、硬件、技术等优势资源,建立了凝聚人才的科技创新团队人才资源整合机制,建立了多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知识资源整合机制,建立了大型设备共享的硬件资源整合机制,建立了重大科技攻关的技术资源的整合机制,使创新要素的各类优势资源充分整合,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并取得进展。目前,沈阳工业大学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稀土永磁电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科技成果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该校科研基地集群化趋势已经形成,优势资源已高度凝聚并全面发挥作用,全校科技80%以上创新业绩由创新平台完成。发挥优势提升科技服务经济效度
依托前沿项目水平优势,结合国家需求推广节能减排科技项目。节能减排将是我国长期实施的一项经济发展国策,科技创新应密切结合国家这一战略需求,大力开发节能减排科技项目。沈阳工业大学针对国家这一战略需求,积极谋划研发方向、主动开发研究项目、重点投入研发资源,迄今已开发并推广了多项节能减排成果,例如:发明了稀土永磁电机取代油井作业机上的柴油机节能技术,能耗费用由每天3000元/台降为250元/台,每台油井作业机节能率达90%以上,仅辽河油田每天就有100余台设备工作;发明了风力发电绿色能源技术,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兆瓦级风机已在辽宁、内蒙、甘肃等风场发电运行,迄今已有50余台兆瓦级风机进行稳定发电工作,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可再生能源;发明了大型设备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该成果已为东药集团、辽河油田、吉林石化公司等国内十余家知名企业应用,除了使企业新增产值8700万元外,已改善近5000余名企业职工的工作环境。
依托特色学科实力优势,面向市场需要转化效益显著科技成果。电气、材料、机械、信息是沈阳工业大学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优势学科,在相关研究领域里形成了特色研究方向并取得了特色研究成果,近些年在这些领域里将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积极推向了市场,在全国范围内为给类企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电气领域,系列化高效节能稀土永磁电机分别转让给北京首钢机电股份有限公司、闽东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业。在新材料领域,在国家“973”、“863”、“科技攻关”计划等课题资助下成功开发了轻质镁合金应用技术,与一汽、东风、奇瑞等联合研究应用,实现了高新技术向企业的转移。在机械领域,“套管螺纹自动加工生产线”项目已转让青海油田总机械厂,可为4种规格套管螺纹加工设计1.2万吨/年的生产能力。
依托传统行业背景优势,瞄准前沿引领行业科技进步。沈阳工业大学在传统上是一所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多年来一直依托行业、主动服务行业、科技引领行业的发展理念,源源不断地推出高新技术成果以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发展进步。在特种电机行业,解决了国内外公认的制约稀土永磁电机发展的5项共性关键技术,解决了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在特种电机稳定应用的多项技术问题,改变我国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长期以低附加值出口的局面,近5年开发出12种高新技术新产品,获批专利34项,技术辐射范围已覆盖全国东南沿海10多个省,与企业联合成立3个研究所和2个中试产业化基地,极大推动了我国稀土永磁电机行业进步。在可再生能源行业,沈阳工业大学风力发电技术一直引领国内风能行业发展,在国内率先开发了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兆瓦级风机,近年来已鉴定成果32项,获奖19项,拥有专利20项,起草国家标准3部,兆瓦级风机制备技术转让企业多达10余家,在研发、产业化方面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我国风电行业快速发展,目前承担国家科技部资助的3MW风机制备技术项目研发已经接近尾声,该技术成果将使我国风力发电设备容量首次达到国外主流风机类型;在石油管道检测行业,开发的长输油气管道检测技术打破了国际长期技术垄断,改变了欧美发达国家仅提供检测服务而不转让任何技术设备的技术垄断局面,该技术成果先后在大庆油田、吉林油田、四川气田、新疆油田成功进行了Φ377、Φ426、Φ529、Φ720等设备的工程化检测试验,2007年中石化与沈阳工业大学进行合作建立石油管道检测中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具有长输油气管道检测服务能力的国家,带动了行业进步。
依托中心区位地理优势,主动融入服务两个“基地”建设。地方高校的科技成果应更多地承担起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重任,沈阳工业大学敏锐地发现了学校所处的区位优势,利用位处“辽宁老工业基地、沈阳装备制造业基地”中心地带的区域优势,以及身处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核心走廊的地理优势,积极主动地确立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特色与区域经济关联度”的定位,使学校诸多科技成果在“两个基地”经济建设中找到了广阔的发挥舞台。如数控机床多轴联动集成控制系统技术,在锦州鹏宇泵业、辽河油田、等18家企业转化应用,累计新增产值20多亿元;低速大扭矩永磁电机及无齿轮传动技术在沈阳蓝光集团开花结果,使国产化电梯用曳引机占有率从不足5%到现在的50%以上,2007年也形成了2.5亿元的产值;电弧等离子体与断路器技术成果已在丹东供电设备厂和丹东屹新电子有限公司落户,仅丹东供电设备厂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成果已为该厂新增产值达5148万元。镁合金轴承保持架技术成果在瓦房店轴承厂转化,已生产35万套,创造了1.4亿的产值。新型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技术成果,已在阜新驰宇石油机械有限公司、盘锦三阳石油机械有限公司、沈阳金田石油机械有限公司、(盘锦)辽宁华浮集团得到应用,仅在阜新驰宇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年新增产值多达5640余万元。由于较好地利用了中心区位优势,学校的大量科技成果积极地为“两个基地”建设提供了优质服务,为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大量贡献。
60岁的人生已是花甲,60周年的大学风华正茂。沈阳工业大学将继续通过机制创新,发挥前沿项目水平优势、特色学科实力优势、传统行业背景优势、中心区位地理优势等,加大科技成果服务区域经济的深度和广度,真正走进国际学术殿堂,走进国家创新体系,走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最终实现将沈阳工业大学建设成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