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工业和信息化部司局长系列访谈

2009-10-30 17:08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把抓好工业节能环保工作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支撑和抓手,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的一系列工作部署。那么,目前我国工业节能和综合利用情况如何?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采取哪些措施缓解工业污染给资源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建设持续支撑的有效途径是什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将为环境友好型及资源节约型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什么贡献,带来哪些机会?近日《中国电子报》记者专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周长益。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记者:目前我国工业行业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情况如何?

  周长益:工业是我国经济的最大主体,也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行业,工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70%以上。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的工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比重不到20%,日本不到30%。工业生产的主要污染物为化学吸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我国工业的化学吸氧量约占总量的40%,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85%。近些年来,国家把工业节能减排作为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经过多方努力,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目前吨钢综合能耗、吨钢耗新水量和吨铝的综合电耗水平世界领先。近两年我国工业万元GDP能耗下降幅度高于全国万元GDP能耗下降幅度,今年上半年,全国的万元GDP能耗下降了2.88%,其中工业下降了5.46%,工业节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不少大企业的工艺、装备水平在世界上也是非常先进的。

  “综合利用”是我们国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的一个完全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我国的资源综合利用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系统推进的,它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共伴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工业“三废”即废水、废气、废渣的综合利用,以及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目前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总体情况良好,工业固体类废物的综合利用率已达到60%。一些工业危险废物,如化工行业用的废催化剂等的综合利用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但与此同时,我国的节能与综合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讲的:“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具体到工业节能和综合利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资源生产率低,我国的资源生产率与国外相差了大约10倍。二是好的企业和差的企业两极分化严重。工业能源利用和装备水平参差不齐,好的很好,但数量太少,差的又太差,但数量很多,一些中小企业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十分严重。三是我国工业占GDP的比重较大,而“两高”行业占工业的比重又太高,这给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增加了难度。四是大量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或责令淘汰的高耗能设备仍在一些企业中生产和使用。五是一些产生量大、对环境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危害严重的工业固体废物还未能完全得到综合利用。

  记者: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的意义何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的职责和当前工作重点是什么?

  周长益:成立节能与综合利用这个司,说明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领会准确、认识到位、落实有力,充分体现了部党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决心。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职能,就是推动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包括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等五个方面,其中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内容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资源消耗低,实际上就是要大力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占用和消耗。环境污染少,就是要在工业行业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推行文明的生产方式,发展绿色工业和环保产业,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使工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部里成立节能与综合利用司专门推进这项工作。我们深感肩上的担子非常重,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也有信心和决心,在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努力将这项工作做好。

  按照“三定”方案,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的职责是: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的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政策,参与拟订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规划和污染控制政策,组织协调相关重大示范工程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当前工作重点:一是要大力抓好工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要树立新的资源观,抓好二次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缓解资源供需矛盾,减少工业污染排放;三是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高效益、能循环、可持续的新的工业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从源头上控制能源消耗

  记者:节能与综合利用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有哪些?当前,工业污染给资源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较为严重,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采取哪些措施加以缓解?

  周长益:所谓重点行业,主要是指能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行业。跟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的节能重点行业主要是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和机械。污染排放与能源、资源消耗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环保重点行业除了上述五个行业外,还包括造纸、纺织、印染、食品加工等一些污染严重的行业。重点领域,主要是指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废旧家电、废旧电子电器产品的回收利用,机电设备的再制造等等。要在这些领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动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加强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一是从源头上控制能源消耗。尤其要对新上的项目严格把关,率先对工业和信息化部核准或审批的项目进行节能审查。比如汶川的重建规划,李毅中部长就明确要求进行节能评估。下一步我们还将研究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二是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在国务院提出的“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的总目标下,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研究提出包括水泥、焦炭、电池、铁合金、平板玻璃、钢铁、电解铝等在内的11个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分年度计划,并将它落到实处。同时还将会同财政部,研究建立淘汰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提出资金补助标准、退出条件、人员安置办法等等,逐步建立起淘汰落后产能的激励机制。

  三是严格控制“两高”行业的过快增长。要修订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目录,将焦炭、电池、铁合金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去只需备案的项目改为核准。另外还将会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商务部等有关部门进一步调整“两高”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严格控制初级产品出口,即使在当前出口有所下降的情况下,也只允许高端产品出口,控制“两高”行业过快增长。

  四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行业节能减排的分类指导,在全面摸清行业现状、潜力的基础之上,研究制定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规划,制定和发布分行业的节能减排指导意见,研究制定分行业的节能技术政策。现在我们正在推行能源利用的对标活动,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对照找差距,树立行业能源高效利用的标杆,总结推广先进行业的典型经验和先进技术,把行业对标活动真正深入下去,取得实际效果。

  五是逐步提高、定期修订重点行业能效和污染排放市场准入标准。对于高耗能、高排放的重点行业,要把能效和污染排放指标作为行业准入的必要条件。目前部正在修订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目录,包括制定和修订黄磷、铁合金、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准入标准。

  六是制定和实施重点工业产品的能耗限额标准。标准是推动节能减排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目前已经发布了22项工业产品的能耗限额标准,当然还主要集中在几个高耗能行业,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下一步我们将在逐步完善现有五个行业能耗限额标准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其他行业的能耗限额标准,并把部的工作重点放在能耗标准的实施上,逐步开展重点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七是加快淘汰高耗能设备。我们首先要对高耗能设备进行全面摸底,搞清国家产业政策明令禁止使用而仍在使用的高耗能设备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重点高耗能设备淘汰规划和推进计划,同时探索新的机制,如节能设备的租赁制等,对高耗能设备进行淘汰。我们初步考虑用3-5年时间完成对现有高耗能设备的淘汰,而当务之急是要求企业停止生产。另外要配合新出台的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落实好符合条件的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行鼓励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设备及关键零部件进口的税收优惠政策。

  八是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效节能环保设备。这是全社会节能的基础,要以能源的低消耗和环境的低排放为抓手,选择一些终端的耗能设备,加大研究开发力度,为全社会生产和提供世界一流的能源高效利用和污染低排放的设备,力争打入世界市场。温家宝总理多次称赞的湖南远大空调的例子说明,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潜力,也有这个实力,这也是我们工业行业管理部门的职责。

  九是着力抓好重大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很重要的一项职能,就是要抓好国务院各项节能减排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把工作抓实抓细。目前一些节能效果好的技术推广力度还不够,我们计划在高耗能重点行业,选择一些节能潜力大、应用面广、投资效益好的重大节能技术,制定出专项规划,加大投入,在全行业推广。

  十是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重点工程。抓紧研究提出并实施一批对行业技术进步、管理升级、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工业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重点工程,如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的信息化改造工程、重点行业企业的能源管理中心工程、大型用能设备的信息化改造工程、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工程、机电设备再制造工程等。

  十一是强化重点耗能企业的管理。当前很多企业对节能工作重视不够,能源没有计量,无专人管理。要在摸清情况基础上,督促企业建立能源管理相关管理制度和奖惩办法,将能源管理纳入到生产经营管理当中去,真正把节能工作落到实处。我们还将开展节能管理体系的试点工作,这也是今后在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管理方面要做的工作。

  十二是抓好工业固体废物和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要依法开展企业清洁生产的审核工作,对没有完成节能减排目标,或污染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要进行强制审核,提出改进措施。

  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记者: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循环经济为运行模式的革新之路,解决好工业发展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和破坏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保证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建设持续支撑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周长益:循环经济是解决工业发展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和破坏问题的关键,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循环经济三原则:一是减量化,二是再利用,三是资源化。减量化,就是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再利用,就是产品的重复使用;资源化,就是将废物当作原材料再回到初始端予以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循环经济法的出台,对推进循环经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保障。当然,未来还需制定几十部相关的配套法规,而且有很多问题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去研究解决。我国自2005年以来开展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培育了一批用循环经济理念改造传统产业的先进典型,在炼铜、造纸等领域节能与综合利用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解决了一些世界性难题。而且我国节能与综合利用潜力巨大,一些“双高”行业完全可以用循环经济理念做到高效益、低排放,如何运用新的理念抓好这项工作也是我们今后的重要任务之一。

  记者: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将为环境友好型及资源节约型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什么贡献,带来哪些机会?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对于能源节约与资源的综合利用起到怎样的作用?

  周长益: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既会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重要贡献,也会给工业行业和信息产业本身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对于改造提升落后工业和传统产业,推动节能减排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些传统制造业领域,我国与国外的差距也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上。信息技术是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能够直接促进万元GDP能耗下降。例如:我国传统电器制造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差就差在未能实现与信息化的融合。把信息化和电器制造产业结合起来,就能够从根本上把目前比较落后的电器制造业提升为现代电器制造业,而且据测算,仅此一个领域,信息产业本身的产值就可提高30%。用信息技术改造高耗能设备作用更加明显。信息化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前途无量。信息技术是促进节能与综合利用的重要手段,我们正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寻找突破口,并将狠抓落实,积极推动工业锅炉等高耗能工业设备的技术改造,以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对其运行状况进行全面监控和调节,提升实际运行效率。

  科技司司长闻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25日】 【来源:中国电子报】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一些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我国经济正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哪些企业依然显示出较强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科技创新从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不断迈出新步伐?近日,《中国电子报》记者专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长闻库。

  记者:当前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我国经济正经受近几年最为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加强自主创新的意义何在?

  闻库:企业是经济的主体,是宏观经济的基础,企业兴则经济兴,企业强则经济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当务之急是加快自主创新,激发企业活力,增强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是当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增强企业和经济发展后劲的有效途径。

  当前宏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保增长”。技术进步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且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因为落后的技术必然导致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必然导致经济结构难以调整,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缺乏后劲。而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正因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多年产业发展的实践证明,要使产业发展从主要依靠物资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必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要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和要求,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把行业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

  记者: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当前一些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在此严峻形势下,哪类企业显示出自身优势和活力?这些企业的创新有何规律和特点?

  闻库:面对当前这场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全国多个地区生产经营普遍比较困难的时候,深圳相对要好一些,就是因为产业升级抓得早,自主创新抓得早,因此,应对金融危机就有了准备,也有了能力,这是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创新能力是无限的。仍以深圳为例,华为上半年销售增长64.9%,比亚迪增长39%,大族激光增长34.7%。再比如佛山的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万和集团有限公司、国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这些企业因为长期坚持自主创新,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并掌握核心技术,因而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可谓“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

  技术创新的模式大体可以分为技术推动模式、需求拉动模式和综合模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很难界定哪一个因素是最具有决定性的,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成功的技术创新多是科学技术与市场需求完美结合的产物。

  创新成功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研发与市场等部门的协作以及企业经费安排、人员激励、企业文化等;外部因素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体系、社会的创新氛围和产业政策等,其中重要的一个层面,就是技术创新政策,就其实质来说,是政府对技术创新活动的规范、鼓励和调节。这也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首要之务。

  记者:从某种意义上讲,技术创新可以归结为企业行为,但由于其风险性和获益的长期性,仅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难以获得理想效果。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在这方面将做哪些工作,发挥怎样的作用?

  闻库:我们的总体思路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标准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质量振兴战略,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技术升级,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和持久的技术支撑,加快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

  一是推动建设完善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加强科技政策的实施,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营造一个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二是以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为契机,着力突破制约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在高技术产业中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信息产业等领域攻克关键技术,特别是在生物医药的疫苗与诊断试剂、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等领域,在新材料的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新一代光电信息材料等领域,推动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三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打造以企业为主体、面向市场需求、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推动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加强与相关产业联盟和技术联盟的沟通,加强对其指导。

  四是加强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的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标准化运行机制,通过专利和标准工作把创新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市场核心竞争能力,夯实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继续实施标准战略,进一步完善标准制定机制,促进标准与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等良性互动,抓好重点领域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按照《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统一部署,组织研究并拟定行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规划,推动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利用。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战略,建立适应现代工业体系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的质量体系,拟定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的质量战略和规划。

  五是推动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科技支撑。在钢铁、有色、石油化工、高速铁路、船舶、飞机等原材料、交通、装备制造领域组织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研制和成套设备集成创新,满足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加强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和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战略领域,组织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应用。推动高新技术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流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六是推动形成有利于产业自主创新的协调管理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有效整合和配置科技资源,推动建立部门之间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提高宏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共同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工作。加强对行业协会、地方行业管理部门等技术创新工作的业务指导,建立工作联系渠道,构建和谐有序的技术创新氛围。

  记者: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

  闻库: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是推动自主创新、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契机,我们将在五个方面着力推动:一是要以企业为主体,扶优扶强,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积聚,通过产业联盟等形式,推进优势企业联合发展,加强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合作创新。二是要大力支持产学研用相结合,要通过重大专项整合科技资源,选择一批产学研用结合的典型,重点支持其发展。三是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形成部省工作的合力。四是要支持共性技术和公共服务平台的研发和建设,提高共性技术的创新能力。五是推进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鼓励企业在掌握核心专利的基础上联合制定技术标准。

  记者:科技工作在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方面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闻库: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既不是按照原来的老思路推进工业化进程,也不是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另搞一套。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经历了从重视发展轻工业、丰富和满足老百姓日常生活需要,到轻重工业结构基本平衡,发展到进入21世纪重新发展重工业的重化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战略选择就是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具有信息化的内涵,也就是“两化融合”,其中最具决定性的要素就是技术进步。

  信息技术具有覆盖面广、渗透力强、提升效率显著的特征,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利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在当前国际经济增长趋缓、金融风暴爆发并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的紧要关口上,我们尤其要对怎么增长、依靠什么增长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把行业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使产业发展更多依靠技术,而不是靠消耗资源,不是牺牲环境,才是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今后一个阶段,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钢铁、有色、石油化工、高速铁路、船舶、飞机等原材料、交通、装备制造领域组织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研制和成套设备集成创新,满足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加强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和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战略领域,组织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应用。推动高新技术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流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记者:当前我国工业和通信业有哪些需着力解决的问题?

  闻库:一要着力解决一批制约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亟待突破的问题。通过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攻克关键技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和环境保护等任务,重点解决装备制造、原材料等领域制约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

  二要着力解决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的问题。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打造以企业为主体、面向市场需求、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相关产业联盟、技术联盟以及共性技术平台的指导工作。抓紧做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规划工作,完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企业提高产品的设计技术、制造和工艺技术、试验验证技术以及系统集成技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要着力解决工业行业标准标龄过长的问题。继续实施标准战略,认真做好摸底工作,全面仔细清理工业、通信业的标准,抓好重点领域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发动各专业司、行业协会共同参与,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

  四要着力解决协调管理机制尚待完善的问题。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有效整合和配置科技资源,推动建立部门之间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加强对行业协会、地方行业管理部门等技术创新工作的业务指导,建立有效有序的协作方式。有计划、按步骤地建立完善部标准化工作规则和程序,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理顺科技奖励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司作为综合司局归口协调的职责,充分发挥专业司局的业务特点,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联合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中小企业司司长王黎明:加大扶持力度 鼓励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04日】【来源:中国电子报】

  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引起各方关注。针对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诸多困难和突出问题,国家将采取哪些措施予以支持和帮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司长王黎明日前接受了《中国电子报》记者专访。

      记者:针对目前我国部分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国家将采取哪些措施给予支持和帮扶?

      王黎明:今年以来,受国际经济增长趋缓、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自身发展方式粗放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生产经营困难。这些困难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部分出口型中小企业的困难尤为突出。国务院和各部门都非常重视,正在积极研究相关政策措施。工业和信息化部为此专门派出若干个调查小组,会同有关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了解和分析,对中小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措施和建议,包括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市场,促使中小企业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帮助中小企业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减轻企业负担,为中小企业发展创建公共服务平台等等,努力提高中小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针对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关部门也采取了多项措施。比如,对纺织和服装行业的部分产品以及其他一些产品在出口退税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部分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针对部分企业在贷款和其他融资方面出现的问题,有关部门也在积极研究政策、措施,以尽快使生产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记者:融资难问题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国家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有何考虑?

      王黎明: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最大的瓶颈。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社会民间资金、风险投资及其他一些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各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的贷款。金融机构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支持,我认为有两个方面:首先,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能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要不断提高自身信用,提高开拓市场的能力,以此来赢得金融机构方面的更多支持。面对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在克服困难的同时,积极申请各个方面包括金融机构的支持。其次,金融机构也要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困难,作出分析,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增加贷款规模,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帮助中小企业渡过生产经营的难关。

      这几年来金融部门也为此采取了多项措施,开发了一些贴近中小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支持。但就目前来看,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依然迫切,中国银监会今年也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第一,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不低于去年的实际水平;第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规模水平上不低于其他贷款的增长水平。

  

  我们也希望金融机构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能够不断地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社会民间资金、风险投资以及各种基金也要尽量按照中小企业的需求选择重点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通过方方面面共同努力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记者:创新能力建设不仅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还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请问国家将采取哪些措施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王黎明:提高创新能力是中小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生产方式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小企业的创新包括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创新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中小企业的管理部门,在指导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方面有几点希望和考虑:第一,进一步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加大投入,不断开发出新产品,推广使用新技术;第二,希望各有关金融机构、基金和风险投资能够加大对开发新产品、高成长小企业的资金支持;第三,引导帮助更多的专利技术、专利产品持有人创办小企业,将专利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第四,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协作配套,使大中小结合,支持和鼓励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成长起来;第五,社会各有关中介组织要针对中小企业广泛开展培训,提升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通过管理创新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素质,更好地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

      总之,创新能力建设是中小企业求得“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的重要内容。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我们在知识产权保护、专利技术申请、品牌树立等方面切实发挥作用,中小企业要树立创新理念,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这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另外,要不断研究开发出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和技术,并加以广泛推广和应用。政府要为企业创新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使更多的创新型企业“走出去”,使更多优秀的小企业产品“走出去”。

      今年以来,面对中小企业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在和国家各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做出努力。

      记者: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是政府鼓励、促进、支持、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请问工业和信息化部在这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王黎明:我们将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融资担保、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等服务机构转变观念,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大对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应对担保风险给予补偿,对贷款担保给予奖励补助,发挥信用担保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信息网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金融、商务、市场等服务信息,加强信息引导。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一批融资信用、创业基地、共用技术、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咨询和培训,引导企业加强管理,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将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中小企业对外合作交流,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如每年一度的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已成为中小企业展示产品技术、合作交流和信息沟通的重要平台,在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做优做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我们知道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发挥综合协调服务作用,对此你有何建议?

      王黎明:中小企业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千头万绪,行业跨度大,涉及各类所有制,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希望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制定财政、金融和市场准入的各项政策,并把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更好地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政策平台和服务机制。我们将积极加大对各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做法的宣传力度,使中小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和宏观形势,采取积极的应对办法。引导中小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形成中小企业有序竞争、遵纪守法、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稳步增加就业岗位,有效改善民生问题。

  军民结合推进司司长屠森林: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05日】 【来源:中国电子报】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国工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务院赋予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一项重要职责,如何理解这项职责?未来将采取哪些措施履行这项职责?作为负责牵头组织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内设司局,军民结合推进司将发挥怎样的作用?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军民结合推进司司长屠森林接受了《中国电子报》记者专访。

  记者: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国务院赋予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一项重要职责,如何理解这项职责,目标和基本思路是什么?未来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

  屠森林: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重大原则,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目标相统一的战略选择,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大势所趋。

  

  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落实职责要求,初步考虑,我们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融入国家新型工业体系。基本思路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改革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从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次,从体制、机制、能力多个方面,从规划、政策、标准多个途径,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将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会同部内有关司局和国家国防科工局有关司,共同努力推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国家层面的军民结合协调机制,研究拟定军民结合促进政策,加强规划衔接、供需对接和资源共享,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和民用工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是大力支持配合武器装备科研与采购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军民结合的市场化途径。支持进一步开放军品市场,完善军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增强军民互动。

  三是积极推进军民两用高技术双向转移。强化规划统筹,搭建合作平台,制定鼓励支持政策,引导和促进军工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相互辐射、嫁接、转化。

  四是继续加强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统筹安排,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大力支持民口配套能力建设。

  记者:李毅中部长指出,设立军民结合推进司是一个探索。那么,军民结合的含义是什么?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探索?

  

  屠森林:概括来讲,军民结合的含义有3个不同的层面:从宏观层面或者说国家层面看,军民结合主要是指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资源共享,寓国防实力于国民经济当中,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和代价满足国防安全的需要,同时发挥国防建设的“溢出效应”,促进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从中观层面或者说行业层面看,军民结合主要是指军工行业要坚持军民并重方针,在保证武器装备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发挥行业优势,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做到能军能民。从微观层面或者说企业层面看,军民结合主要是指军工企事业单位要具备同时开发军品民品的能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后,在人员编制偏紧的情况下,专门成立了军民结合推进司。按照部领导的要求,我司要在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上拿出具体思路、政策、措施,探索从顶层规划入手,推动在战略对接和重要资源安排上的结合;探索从市场角度入手,推动军品采购机制更加开放,让具备能力的非军工企业合法公平参与军品市场竞争;探索兼顾军民品的能力建设,提高国防动员能力;探索促进军工技术与民用技术辐射、嫁接、转化的途径。

  记者:近期,军民结合推进司要抓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屠森林:一是按照中央和部党组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选准载体,加强司内培训与学习,全面深刻认识工作规律,完善工作职能和工作机制。同时,深入调查研究,分析梳理当前国内“军转民”、“民参军”基本现状,吃透下情。二是研究民用高技术为军队和国防建设服务问题,积累民用先进技术参与国防建设的经验。三是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作用,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以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建设。四是协调配合部机关有关司局和国家国防科工局抓好重大专项和重点工程实施。五是组织协调参加第七届珠海航展和举办航空航天论坛的相关工作。

  记者:请结合此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谈谈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认识。

  屠森林:“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载体。我认为这一载体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进步对工业发展和改革的根本要求,明确指出了国家工业体系继续前进的基本方向,也高度凝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所肩负的神圣使命。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国工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

  

  军民结合推进司是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牵头组织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内设司局,任务光荣而艰巨。此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司将“加强统筹规划、探索有效途径、促进双向转移,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确定为活动载体。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必须认真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将科学发展贯穿工作始终。具体来讲: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在大工业体系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入研究军民结合发展问题,健全体制机制,将国防工业的发展寓于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从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充分营造选拔、吸引、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围,在实现国防工业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条件,在实现国防工业经济高效的同时,协调与民用工业之间的关系,实现相互统合。在各项工作的部署安排上,一定要坚持统筹兼顾,综合考虑影响军民结合发展的各种因素,既要统揽全局、总体谋划,又要分清缓急、突出重点。

  记者:您在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及军民通用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有何具体考虑?

  屠森林:我们将在深入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着手制定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的相关政策和中长期规划。近期,我们已经组织了几个调研组分别到辽宁、陕西、江西、广东、江苏等地展开调研,并在全国范围内发出近3000份调查表进行数据统计和摸底,主要目的是调查、分析和梳理军转民、民参军现状,找出当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形成有相当“含金量”的调研成果,为部领导科学决策和今后制定政策措施提供支撑。

  在军转民方面,我们计划对目前已经解密的军工技术,组织有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和行业专家,进行分类和评价。对于技术成熟度符合产业化要求的项目,制定并发布推广项目指南;对于技术成熟度达不到产业化要求的项目,制定并发布推荐项目指南。

  在民参军方面,我们将进一步推动非公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逐步建立国家层面的军民结合促进政策和协调机制,积极探索军民结合的市场化途径,让民口单位更多地了解国防采购需求,合法公平地参与军工科研生产配套。

  在军民通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将按照李毅中部长对标准化工作的有关指示精神,在部科技司的统一协调下,对目前标龄超过10年的标准进行重点清理,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使落后标准“更新换代”。对于军民通用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我们今后的打算是:充分发挥军标研究中心、各标准化研究所和标技委的作用,从顶层规划入手,开展标准发展战略研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建立一套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的军民通用标准体系,使我们的标准化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

  

  在军民融合发展探索方面,我们将在完成调研的基础上,注意发现和总结各地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的典型经验,结合落实张德江副总理的有关指示精神,研究提出“建设军民融合配套改革经济区”的意见建议。

  记者:珠海航展将于11月4日至9日举行,请问本届航展有何新亮点?

  屠森林:本届航展由广东省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个单位共同主办。可以说,本届航展在规模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室内参展净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有3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家航空航天企业参展,参展的各种飞行器实物逾60架。中国航空企业将派出一批先进机型参展,中国航天企业也将以空前规模参展,大批国内航空航天配套生产企业和民营企业也将在航展上一展企业风采。以波音公司、空中客车公司、罗•罗发动机公司、庞巴迪、巴西航空工业公司、苏霍伊、俄武公司等整机和发动机生产厂商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外知名航空航天企业将参展。

  

  与往届航展相比,本届航展的第一个亮点是与航展同期举行的、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中国航空企业主办的、以“中国的民用航空”为主题的第三届航空航天高峰论坛。该论坛将邀请国内外相关政府部门领导、航空业界和相关领域专家和高层,从不同层面阐述新管理体系下中国航空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宏观政策,分析中国航空新格局中民用航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方向,研究通用航空和区域航空的需求和发展对策。本届航展的第二个亮点是中国航空企业同中国空军联合举办的“中国航空日”活动,活动将集中展示各类国产飞机并开展一系列商务活动。本届航展的第三个亮点是印度空军“阳光”特技飞行表演队将首次在珠海航展上亮相,印度空军飞行员将驾驶9架KiranMKII教练机演绎各种高难度编队飞行动作,为航展添彩。

  政策法规司司长衣雪青: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营造良好政策法规环境

  【发布时间:2008年10月09日】 【来源:中国电子报】

      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开展好政策法规工作,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是一个事关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问题。政策法规司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一个综合性司局,承担着研究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性问题;组织研究工业、通信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提出政策建议;组织起草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法律法规草案和规章;负责机关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工作;承担相关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等方面的工作职责。当前,工业和信息化政策法规工作面临哪些新形势和新要求?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是什么?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衣雪青接受了《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

         健全完善政策法规营造两化融合良好制度环境

       记者:当前,工业和信息化政策法规工作面临着什么样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衣雪青:首先,从大的方面来看,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法律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工业和信息化部来讲,落实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就是要加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法律制度建设,同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确保行政权力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典型的鲜活经验的行之有效的政策和作法,要进行总结、提炼、深化,有的上升为部门规章,有的可上升为行政法规,有的还可上升为国家法律。同时,还要根据新的情况对某些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及时进行修订完善,确保其有效性,通过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工业和信息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政策法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工业和信息化政策法规工作必须服务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大局。需要从政策和法律上明确政府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充分运用政策和法律手段引导和促进“两化融合”。要把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一系列鼓励性、限制性、禁止性的政策及时上升为法律法规,为推进“两化融合”提供制度保障。

      最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大部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对政策法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探索。作为大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和服务领域十分广阔,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最终需要通过立法来加以规范,法制建设任务迫切而繁重。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是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指导行业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制度上确保政府主要运用法律、经济的手段来指导行业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与要求,根据部“三定”规定赋予的职责,工业和信息化政策法规工作要围绕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注重研究重大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要加快完善相关立法,为行业管理和产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要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推进依法行政。这些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要求高,极具探索性和挑战性,需要找准工作定位、工作重点和工作切入点,坚持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提高服务意识,为全面开展好政策法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聚合各方面力量研究重大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记者:我部组建后工作千头万绪,尤其需要对事关部中心工作开展的重大问题及时进行深入研究,为部党组决策和部机关开展工作提供参考和支撑。请您谈谈在这方面有何考虑?

      衣雪青: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重点抓住几个事关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点问题开展政策研究,为制定相关发展战略、目标、规划、工作思路和措施提供支撑和参考。一是研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目标及实现途径,提出各阶段的主要目标,从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及主要实现途径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是针对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突出问题,从全球视野角度,研究提出做大做强我国制造业的目标与措施。三是研究健全工业和信息化管理体制问题,深刻分析体制特点和实际运行中的问题,充分发挥管理体制效率,提出进一步健全工业和信息化管理体制的思路与政策建议。四是研究我国工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与国际竞争力问题,认清和把握我国工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分析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制定相关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打下基础。

      当前,我们正在组织开展我国工业发展基本状况的研究工作。由于工业管理体系长期处于分散状态,目前我们对工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和主要问题都还不够清楚,急需深入了解分析工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掌握工业发展的客观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工作建议,满足部开展工作的迫切需要。我们拟围绕工业整体发展概况、结构分析、国际竞争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突出矛盾与问题、展望与建议等方面组织开展研究工作。我们将会同相关司局,依托研究支撑机构,加强与行业协会和地方工业行业管理部门等的协作,共同完成此项工作。

      在推进部机关政策研究工作方面,在深入分析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经过专家论证并征求部机关各司局意见,针对当前我部工作中需要重点解决的热点问题和全局性重大问题,我们已提出了第一批部重点政策研究课题。组织开展好这些题目的研究,拿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为部近期工作的开展和制定相关发展战略、目标、规划、工作思路和措施提供支撑和参考。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重点抓住几个事关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点问题开展政策研究。比如,研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目标及实现途径问题;研究做大做强我国制造业的目标与措施问题;研究健全工业和信息化管理体制问题;研究我国工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与国际竞争力问题等。

      为做好政策研究工作,我们要聚合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建立健全政策研究工作体系。首先,要充分依靠相关司局。各司局联系行业更紧、专业问题研究更深,我们必须与相关司局密切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共同做好政策研究工作。其次,要充分依托地方行业管理部门。地方经委、信息产业厅局、通信管理局、国防科工办等部门工作体系比较健全,工作经验比较丰富,工作延续性强,要注重依靠他们开展研究工作。再次,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的优势,充分借智借力,集思广益,夯实研究工作基础。最后,要加强与相关部委政策研究部门的联系,加强信息沟通,开阔研究思路,提升研究成果水平。

         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为工业和信息化提供法制保障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当前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法制工作的基本情况?

      衣雪青:在立法工作方面,近年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法律制度框架。其中,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有《烟草专卖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电子签名法》等近十部;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有《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盐业管理条例》、《电信条例》、《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等二十几部;原信息产业部、原国防科工委等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有《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基础科研管理办法》、《农药生产管理办法》、《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电信服务规范》等七十部。

      现有的工业和信息化立法具有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从立法形式看,既包括部门规章,也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规,初步形成了以法律、行政法规为基础,以部门规章为补充的立法框架;从立法规范的内容看,既涉及通信和信息化领域,也涉及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业,覆盖了工业、国防科技工业、通信业、烟草行业、信息化、中小企业等方方面面。

      执法监督工作也是政府法制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执法,主要是指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行为。从国务院关于工业和信息化部“三定”规定可以看出,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职能不仅包括拟定工业、通信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制定工业、通信业的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技术规范和标准等抽象行政行为,还包括依法对工业、通信业相关领域的市场准入、资源分配、安全监督等实施管理的具体行政行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政策法规司设立专门的执法监督机构,其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内部的执法监督力度,指导并监督具有行政执法权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法定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和标准行使这些具体的行政管理权,以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证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的顺利实施。

      关于规范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多年来,尤其是《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以后,国务院各部门都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推进本部门的依法行政和执法监督工作。由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新组建的部门,其职能包括了国家发改委、原信息产业部、原国防科工委、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有关职能,由此也涉及原有的行政审批事项实施主体的调整变化。比如,原来由国家发改委负责的汽车、农药生产的准入,以及监控化学品、铬化物、氰化钠生产的许可项目;原国防科工委负责的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进出口许可事项;原信息产业部负责的电信市场准入许可等几十项行政审批事项,都随着职能的调整转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实施。

      记者: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十分广阔,请问您对进一步做好法制工作有何打算?

      衣雪青: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之初,百事待举,各方面都提出了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的迫切要求。近期,我们将集中力量做好以下立法工作:一是做好立项项目调研工作。系统了解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领域已有立法、正在推进的立法项目以及下一步立法需求等基本情况,分析立法的基本特点并提出立法的基本原则,为统筹推进各项立法,编制部2009年立法工作计划和今后五年立法规划奠定基础。二是建立健全立法制度,完善立法程序。良法需要良好的立法程序和立法制度。在认真总结以往规章制定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工业和信息化部规章制定程序规定,不断完善部立法工作制度,明确法律法规草案的起草程序和规章的制定程序,提高立法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三是着力推进重点立法。积极推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保护用户权益、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工作涉及的重大立法。继续做好《电信法》、《无线电管制规定》等立法工作,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开展相关的审查和完善工作,促进《电信法》、《无线电管制规定》尽早提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认真做好《无线电管理条例》、《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等推动节约和合理配置资源的立法工作。进一步推动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涉及的相关立法,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做好《武器装备质量管理条例》、《军用标准化管理条例》等相关立法。四是做好法律清理和规章清理工作。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抓紧做好现行法律和部门规章的清理工作,及时修改与上位法的规定不一致、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关法律制度。

      在执法监督工作方面,要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的实际情况,从基础工作入手,重点落实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工业和信息化部“三定”规定明确的职责,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批准保留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对工业和信息化部履行职责涉及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行梳理,摸清行政许可(审批)实施主体的调整变化情况,做好与相关部门的转移和衔接工作,避免因机构调整出现的审批职能交叉、重复或者脱节的问题。二是对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的行政审批事项名称、设定依据、执法部门、审批条件、审批程序等内容进行清理,编制审批事项目录,向社会公布,以提高行政审批工作的透明度,主动接受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三是积极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制度的作用,加强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促进行政机关合法、正确地行使职权,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不断提高行政管理质量和水平。

  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抓住历史机遇 振兴装备制造业

  【发布时间:2008年09月12日】 【来源:中国电子报】

  装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承担通用机械、汽车、民用飞机、民用船舶、轨道交通机械制造业等的行业管理工作;负责提出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规划、政策建议并组织实施;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协调有关重大专项的实施,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指导引进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创新。我国装备工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思路是什么?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接受了《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

  内需拉动装备制造业增长

  记者:请您谈谈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装备制造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张相木:众所周知,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条件,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振兴装备制造业做出了明确部署。

  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近6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装备制造体系,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了一批重要装备,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总量规模居世界前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突出。近年来,中国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其增长速度高于制造业,远高于GDP的增速,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二是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国有企业沉重负担减轻,所有制结构得到优化,企业重组步伐加快。三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开发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加速了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的进程。四是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质量、技术水平也有大的改观,一批重大装备已占领国际市场,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信誉。五是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各地根据自身的基础和优势,正在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装备制造基地。六是企业“走出去”取得初步成效。一批中国装备制造业已在国际上崭露头角,成为国际化的大企业。

  目前,中国虽然已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强国,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二是粗放的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三是高新技术与传统装备工业改造结合还不够,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程度还不高,远不能适应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需要。

  当前我国发展装备制造业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有两方面的因素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关注。

  一是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也带来了装备制造产业升级与产业振兴。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对装备制造业的需求不断增加,进而拉动装备制造业的不断增长。因此,内需增长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拉动因素。二是受经济全球化和人工成本不断增加的影响,国外有很多装备制造业正在逐步向外转移,而世界上普遍承认中国制造业经过近60年的发展,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有了一定的实力和基础,这也为国外向我国转移制造业提供了现实的可能,为我们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当然,尽管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但挑战与机遇并存,今后几年装备制造业面临的竞争将非常激烈。在如何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如何增强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装备制造质量和水平;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如何坚持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等方面,我们还要做许多工作。

  振兴装备制造业是系统工程

  记者:您刚才谈到,中国虽然已迈进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的行列,但还不是强国。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与传统装备工业改造结合还不够,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程度还不高。那么新成立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在这些方面采取哪些措施,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适应新型工业化的需要?

  张相木: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七大不仅提出必须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而且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崭新课题。这是党中央对信息化与工业化关系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振兴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加快装备制造业振兴步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工业和信息化部“三定”规定的15项主要职责的第一项就是提出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这对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宏观上讲,我们既要坚持改革的方向,决不走老路;又要从实际出发,实现职能的根本转变,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确保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要把工作重点放到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上,加强整体规划、发展指导和统筹协调,加强重大问题研究,谋划大思路,改善行业管理,指导行业发展。从微观上讲,我们要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战略的组织协调和推动落实。组织拟定重大技术装备和自主创新规划、政策,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推动有关重大专项的实施。坚持自主发展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指导引进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创新。围绕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组织实施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突破技术瓶颈制约,开发并掌握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有关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畅通企业和政府沟通交流的渠道,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坚持四个原则

  记者: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标是什么?总的发展思路是什么?

  张相木: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企业,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明确了工作目标、思路和任务,确定了16项重点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制定了保障政策措施,是指导我国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我国装备制造业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发展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基本满足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及国防建设的需要。依靠区域优势,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若干具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装备制造集中地。建设和完善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重大技术装备工程中心,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渐形成重大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基础装备、一般机械装备专业化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围绕这个目标,要始终坚持四个方面的原则,即坚持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相结合,坚持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相结合,坚持重点发展和全面提升相结合。在措施和方向上,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优化装备制造业产品和产业结构;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大力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以重点工程为依托,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制造;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壮大一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和工程中心;以装备制造业振兴为契机,带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以专业人才培养为重点,加强技术创新队伍建设。同时,要建立健全振兴装备制造业法规和标准,加快完善促进装备制造业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着力进行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

  面临发展新契机

  记者: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形势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成立给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哪些新的契机?装备工业司肩负的新使命和新任务是什么?

  张相木: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2008年7月国务院批准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根据方案和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主要职责是拟定并组织实施工业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监测工业行业日常运行,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管理通信业,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当前我国工业化加速时期,为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举措,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工业的整体规划、行业指导和统筹协调,实现工业由大变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对于正加速发展的装备制造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新的契机。主要体现在六个有利于:有利于适应我国现阶段装备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协调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装备工业“两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实现装备制造业的快速跃升,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装备制造工业由大变强;有利于装备制造工业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装备工业司将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三定”规定,认真履行以下职责:一是承担通用机械、汽车、民用飞机、民用船舶等行业的管理工作。二是提出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规划、政策建议并组织实施。三是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协调有关重大专项的实施,推进重大装备国产化。四是指导进口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创新。

  记者:装备工业司新成立,工作上千头万绪,请问张司长,装备工业司近期重点工作有哪些?

  张相木: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们严格按照“三定”规定确立的职责权限履行职责。在广泛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尽快摸清我国装备制造业情况,以组织实施大型飞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有针对性地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规划方面:一是开展《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以及相关行业“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的调研,分析评估规划落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规划滚动调整建议和改进措施。二是着手启动装备工业相关行业“十二五”规划前期课题研究工作。

  政策方面:一是推动《船舶生产许可管理条例》尽快出台,力争《道路车辆管理条例》尽早进入立法程序;二是分析汽车和零部件进口税收、油价、消费税等对汽车行业发展的影响,提出应对政策建议;三是组织开展汽车节能和环保配套政策、“十二五”内销远洋船政策、民用飞机发展政策等的研究工作。

  标准方面:一是推动建立民用船舶行业标准化体系。二是完善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组织制定乘用车第三阶段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三是加强轨道交通装备的标准化工作。

  其他方面:一是做好装备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重点行业运行动态,协调解决运行中的重大问题,保障装备工业平稳运行;二是根据汶川地震灾区生产恢复和重建规划,抓紧启动东汽、二重等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核准工作;三是在原国防科工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有工作基础上,抓紧完善并下发关于加强船舶工业投资管理,防止造船能力盲目扩张的文件;四是根据《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标准》,研究提出节能车型评比方案,经部领导批准后,适时开展全国汽车行业节能车型评比并予以发布。

  

相关新闻

编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