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专访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肖松:中国是孵化工业智能体的热土

2025-07-30 10:0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AI正在化想象力为生产力,未来每个人都能创造出TA所能想到的任何产品!”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西门子中国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肖松曾畅想工业AI 的未来。

短短一年后,在2025 WAIC上,肖松在发表主旨演讲时感慨:“这一天会比预想的更早到来。”他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本届WAIC展现了人工智能从“技术热”走向“应用深”的强劲趋势,越来越多关注点落在AI如何赋能实体经济,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肖松看来,工业AI的时代窗口已经打开。工业的“底层操作系统”正在被基础模型和智能体重新书写,它也许不像消费级AI那样占据热搜,却以低调而强大的方式,孕育着一场意义深远、气势磅礴的产业革命。

展望未来,肖松对记者表示,工业AI是中国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向“智能制造强国”的关键引擎,中国是工业AI最具活力的应用场景,是孵化工业智能体的热土,拥有“广度”“深度”“高度”。未来谁能把AI真正用起来、跑通场景、产生实效、创造价值,谁就能把握住新质生产力的主动权。

《21世纪》:今年是西门子首次参展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如何看待这一平台的作用?有哪些新趋势,新机遇?

肖松: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召开,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展示工业AI最新成果的平台,也让我们可以与更多生态伙伴深入对话,共同探讨如何将AI真正落地,创造价值。

本届WAIC展现了人工智能从“技术热”走向“应用深”的强劲趋势。我们特别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关注点落在AI如何赋能实体经济,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

《21世纪》:2025年是AI智能体元年,未来智能体如何重塑工业形态?能解决哪些问题?

肖松:和消费级AI一样,工业AI正从“能说会写”迈向“能行动,会工作”。但与消费级AI不同的是,工业AI扎根于场景,深度渗透进制造环节的控制逻辑和工艺机理,带给我们的是效率和质量的质变飞跃。

如果说基础模型聚焦的是工业AI技术底座的“广度”,那么智能体的出现,则让AI从“思考”进入到“实操”,在一个个真实而具体的场景中挖掘出产业价值的“深度”。

在此次WAIC上,我们在中国首展的西门子Industrial Copilot智能体系统就像是“工业现场的指挥家”,它具备跨系统协调能力,能根据需求和环境的变化,自主思考应对方式并部署执行,计划今年年底在中国落地。

传统工业自动化按照既定流程和程序进行运转,一旦情况发生变化,需要人类的介入去调整流程、改写程序、部署作业指令等。从这个意义上,工业AI带来的不仅是效率和质量的提升,还让工业世界由繁入简,为人类省却了大量复杂、繁琐甚至高门槛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它还大大提升了制造链的灵活性,让“柔性生产”的规模化成为可能。

在可以想象的未来,以基础模型为底座,大大小小的工业AI将以智能体的形态活跃在千行百业。它们各有专长,又彼此协作,组合成千变万化的“全能战队”。到那时,人只需要发挥想象提出创意,剩下的事,都可以交给智能体。

《21世纪》:在高复杂度、低容错率的工业世界,如何打造一个精确、可靠、强大的 “工科大脑”?

肖松:大语言模型的突破,为工业AI照进了规模化的曙光,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大语言模型更擅长生成和理解人类语言,而在工业世界中更常用的是机器语言,比如:温度、压力、振动、转速,它们往往是数值型的,随时间而变化,遵循着物理世界的规则和系统逻辑。

所以,工业AI的规模化需要搭建一个精通机器语言的“大模型”,它能看懂三维模型、二维图纸和技术规范,能从时序数据中发现动态变化的规律,还能遵循生产制造的复杂工艺流程,应对突发情况。

训练这样的模型离不开海量数据,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借助深厚的行业知识和经验,实现专业的采集、清洗、标注、结构化等一系列动作,才能真正释放数据价值,孕育出真正强大且可靠的算法。

《21世纪》:具体来看,工业AI落地有哪些现实痛点?如何破解“数据孤岛”,保障AI安全可靠?

肖松:工业AI的落地难题,不在算法本身,而在数据和场景的复杂性。

首先,海量的工业数据仍处于“沉睡”状态。据统计,全球约80%的工业数据因设备未联网或系统孤立,无法被有效利用。

其次,行业知识积累的门槛高。需要借助深厚的行业知识和经验,实现专业的采集、清洗、标注、结构化等一系列动作,才能真正释放数据价值,孕育出真正强大且可靠的算法。

这也是西门子正在试图破解的课题:工业基础模型。数十年来,通过服务40多个垂直行业的40余万家企业,我们从自动化硬件和工业软件中积累了丰富的多模态工业数据,加深了对制造现场和工艺机理的理解。最近,随着对Altair和Dotmatics两家全球软件企业总价值达150亿美元的收购,我们扩充了在数据科学、电磁仿真、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的AI能力。

依托这些要素,我们全球的AI专家正和客户团队以及全球AI领军企业携手合作,加速工业基础模型的研发,并以此为底座,赋能更多聚焦细分场景的垂直模型和应用,加速工业AI的规模化落地。

《21世纪》: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在电池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具备全球领先优势。如何助力这些行业更好地释放工业AI的潜能,推动数据价值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肖松:中国制造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特别是在电池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中国不仅体量庞大、链条完备,更在全球产业竞争中不断塑造新优势。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工业AI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丰富的数据基础。

在电池制造领域,尤其是电芯环节,西门子基于对自动化与工艺的理解,打造了覆盖前中后段的AI整体解决方案;在新能源汽车制造方面,西门子的AI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冲压、焊接、涂装、三电系统装配等核心环节。例如,通过AI视觉系统检测冲压件和涂装缺陷,分析焊点质量,识别电池包装配前的异物风险,同时借助AI实现关键设备的预测性维护和智能调度,从而提升整体智能制造水平与运营效率。

随着产线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企业正积累前所未有的工业数据,如何用AI释放这些数据的价值成为制造企业的核心命题。西门子正在通过三方面助力中国企业释放工业AI潜能:一是提供覆盖设计、制造、运维全流程的AI解决方案,提升效率与灵活性;二是携手本土大模型企业,推进工业智能体的本地化落地,让AI更懂中国产线;三是依托开放式数字商业平台西门子Xcelerator,联合广大在垂直应用上积极创新的合作伙伴,构建开放共创的工业AI生态。

展望未来,工业AI将在电池制造、新能源汽车等行业持续向平台化协同、垂直模型+智能体、数字孪生增强等方向发展,推动制造业实现从数据感知到智能决策的全面升级。

《21世纪》:中国正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你如何看待工业AI时代中国的增长前景?中国在AI应用上具有优势,会在哪些领域引领世界?

肖松:工业AI的时代窗口已经打开,而中国正是工业AI最具活力的应用场景,是孵化工业智能体的热土。可以用三个“度”来畅想一下中国工业AI的未来。

首先是“广度”,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覆盖了联合国41个工业大类666个小类,为AI的基础模型研发提供了多样化的训练样本和应用场景。

其次是“深度”,中国拥有600多万家制造型企业,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它们活跃在工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上,在细分领域、专用设备、定制场景中蕴藏着巨大的AI应用潜力,为工业AI的垂直深化提供了丰富空间。

最后是“高度”,在WAIC现场,我们看到AI创新企业如雨后春笋,中国AI的发展速度和实力令世界瞩目。从大模型研发到智能体系统落地,已有一批企业走在世界前列。当深厚的工业基础“遇到”蓬勃的AI创新大潮,必将驱动中国工业提速智能化,驱动新一轮生产力的跃迁。

中国正全力推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工业AI恰恰是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向“智能制造强国”的关键引擎。未来,谁能把AI真正用起来、跑通场景、产生实效、创造价值,谁就能把握住新质生产力的主动权。

相关新闻

编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