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我国工控产业自力更“胜”

2025-07-29 10:08 来源:中国工业报

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消息,我国本土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品牌在我国PLC市场份额所占比例较小,尚未形成产业规模,PLC市场整体由海外龙头企业主导,但我国本土企业正在小型PLC领域逐渐发力。

日前,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一场以国产芯片为基点的工控产业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华龙全自主工业大脑打破国际PLC垄断

图:深圳华龙迅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龙小昂(张永杰  摄)

深圳华龙迅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龙小昂透露,我们推出基于龙芯芯片的高性能PLC及自主研发的AI机器人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新产品不仅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更构建了以龙芯+鸿蒙为底座的国产化技术体系,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其性能超越进口设备,运行温度更低、控制精度更高。该系列PLC运用龙芯5000系列处理器,实现100%国产化,在同步控制512个伺服电机时温度低于人体体温,扫描周期仅2毫秒,比传统设备快3倍。其基于开源鸿蒙开发的工业级分布式系统,具备本地化数据处理能力,支持五屏协同触控交互。软件层面,智能编程系统通过强化学习AI自动生成PLC控制代码,兼容主流机器人协议,在洗衣机产线改造中,将8台ABB机器人调试时间从5天缩短至4小时;数字孪生平台集成CAD设计到生产全流程,实现焊接、喷涂等工艺毫米级路径规划,减少90%试错成本。目前,该成果已广泛应用于飞机制造、家电制造、能源装备等行业,移载机器人在飞机制造中实现100台设备单机控制,装配精度达航空级标准,替代1.5亿进口系统;为海尔等家电企业提供柔性产线方案,优化产线切换时间;在能源装备领域,风电设备数字仿真系统减少80%现场调试,光伏产线故障预测准确率达95%。此外,华龙讯达与华为云共建工业大模型,联合龙芯完成编译器自主研发,已服务8大领域并拓展高精度场景,正逐步打破国外垄断,形成与西门子、施耐德并列的第三套工业控制体系,让我国工控系统在自力更“胜”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以自主技术筑牢工控系统国产化根基

图:道莅智远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隋振利(张永杰  摄)

道莅智远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隋振利告诉记者,道莅智远科技自2020年成立以来,便聚焦工控系统自力更生,由工业控制领域资深专家组建的核心团队,汇聚了来自西门子、华为的技术力量,专注自主可控技术研发。“我们基于国产龙芯芯片与自研系统,构建起云-边-端一体化平台,涵盖了软总线、工业编程框架等核心技术。”重塑链条就为了打破工业控制系统长期依赖欧美架构的局面,融合IT与OT数据,开发适配中国工业互联网的下一代智能控制系统。在风电领域,这一成果已实现重要突破。中国风电装机量全球第一,但原有控制系统曾100%依赖进口,存在供应链风险。我们基于龙芯2K1500/2000芯片开发的全国产控制器,不仅让设备可靠率提升、故障率下降,更使发电量实证提升5%。在宁夏的戈壁滩,新疆40摄氏度高温的无人区,黑龙江平均风速10米/秒的雪原上都有风电机组国产控制器的应用验证,越是环境严峻越能彰显道替代进口并超越进口的实力。这其中,龙芯芯片的应用是关键,相比进口芯片,它在算力、接口开放性、服务响应及AI加速方面更具优势,底层数据接口与硬件加速支持让协议栈可下沉至芯片级,开发周期缩短50%~75%,且专为工业场景优化的抗干扰能力更强,本地化技术团队也能快速响应需求。未来,我们将推动全产品线切换至龙芯技术体系,向轨道交通、智能装备等领域拓展,联合龙芯构建自主工业协议生态,以持续的技术突破,助力我国工控系统在自力更生的道路上不断迈向新高度。

图:龙芯中科董事长胡伟武(张永杰  摄)

记者留意到,我国自主PLC产业之所以能够突破国外企业技术垄断,关键在于龙芯中科支持工控系统开发者生产定制化指令集的芯片。龙芯中科董事长胡伟武在2025龙芯产品发布暨用户大会做主题报告喊出“今日长缨在手” 的底气从何而来?这与龙芯中科“重走长征路”密不可分。他们把CPU从头开始做了一遍,而不是在英特尔等产品的基础上研发。

相关新闻

编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