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协作”,《2025年中国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正式发布
2025-07-25 15:32 来源:MIR 睿工业
根据MIR 睿工业最新发布的《2025年中国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数据统计,2024年全球协作机器人整体市场规模达6.8万台,同比增长25%。尽管受全球经济放缓、制造业投资低迷影响,终端用户自动化投资有所缩减,但协作机器人凭借灵活部署、降本提效等优势,成为解决许多制造业企业柔性自动化改造难题的关键设备,市场增速虽有放缓,但仍然保持了良好增长。
2015-2028年全球协作机器人销售规模及预测(单位:千台)
数据来源:MIR 睿工业《2025年中国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
中国作为全球协作机器人体量最大单一市场,对协作机器人的需求正在高速增加,2024年中国协作机器人销售量突破3万台,同比增长28%。随着适龄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和人力成本的提升,各制造企业以机器人替代低端劳动力市场的趋势愈发显著。预计2025年中国协作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实现45%以上的增长,再创历史新高。
2015-2028年中国协作机器人销售规模及预测(单位:千台)
数据来源:MIR 睿工业《2025年中国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
长期来看,协作机器人高度契合制造企业对于智能制造、人机协同、柔性化制造的转型需求。同时,协作机器人具有更广的应用延伸性,除工业领域外,在农业、特种巡检、家庭、汽车充电等非工业领域的新应用场景中也展示出广阔的潜力,中国协作机器人市场未来前景广阔。
01中国协作机器人产业“格局初现,定势未成”
协作机器人产业链具有技术密度高、垂直领域细分明显、场景驱动创新等特点。各环节参与者通过专业化协作与技术创新,持续推动着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与此同时,整个产业链也正经历结构性变革,核心环节从传统分工模式向“垂直整合+生态协同”加速演进。
协作机器人产业链
数据来源:MIR 睿工业《2025年中国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
协作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如精密减速器、伺服系统、无框力矩电机、伺服驱动器、编码器等)是决定其精度、负载、稳定性等性能的关键。在协作机器人本体的成本链中,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比最高,约占整体生产成本的70%。
目前,中国协作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制造主要有本土零部件制造商及协作机器人本体厂商两类角色参与,整体呈现出高度国产化、自主化发展特征。
对于机器人制造商而言,拥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即意味着制造商能够在深入理解基础软硬件和机械结构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技术资源和产品特色进行全方位地设计优化。如果核心组件主要依赖外部采购,制造商在底层参数调整、基础设计优化方面的能力将受到限制,或影响机器人系统的稳定性和技术发展潜力。因此,拥有自主研发核心组件的能力对于提高机器人的整体性能至关重要。
据《2025年中国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统计,目前中国已涌现了一批实现核心零部件高自主化率的协作机器人厂商,包括华沿机器人、节卡机器人、遨博机器人等。其中,华沿机器人在自主研发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已成功实现电机和控制器自研自产、伺服驱动及编码器自主研发以及一体化关节自主设计,构建了显著的技术优势。例如,在电机方面,华沿建立了整套设计及工艺体系;在编码器方面,华沿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球唯一的双读数头设计。此外,华沿机器人通过一体化关节内采用电磁抱闸,从而实现刹车距离零滑动,大幅提升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中的安全性及可控性。
协作机器人本体厂商是产业链的核心枢纽,协作机器人本体厂商可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专注于协作机器人本体的厂商,如优傲机器人、华沿机器人、节卡机器人、达明机器人等,凭借丰富的产品矩阵及多样化的行业解决方案,已成为当前市场的主导力量,并有望在未来进一步扩大市场优势;
第二类为具有协作机器人产品业务的传统工业机器人厂商,如FANUC、ABB、KUKA、埃斯顿、埃夫特等。依托于深厚的技术积累,在原有工业机器人业务基础上,拓展协作机器人作为其产品战略之一,除推出当前主流的协作机器人产品外,也在进行工业机器人 “协作化”的尝试。
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主要玩家
图片来源:MIR 睿工业《2025年中国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
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业机器人厂商进入协作机器人市场,2024年市场集中度呈现微幅降低,TOP5厂商份额约为60%,相比2023年有一定的下降。
近年来,以华沿机器人、节卡机器人等为代表的国产协作机器人厂商持续深耕工业领域,在国内赢得了众多内资大客户的认可,并且批量进入到要求严苛的合资企业供应链,市场份额实现快速增长。与此同时,随着企业研发投入加大,协作机器人行业竞争将日益激烈。
在积极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中国协作机器人企业也在加快海外市场布局。通过在海外建设基地、与当地企业合作等方式,持续提升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加速国际化进程。
尤其近两年,华沿机器人、节卡机器人等中国协作机器人品牌开始作为强有力的竞争者走向世界,其技术实力和产品品质获得较多国际巨头的高度认可,充分展现了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国际竞争力和技术水平。
2024年中国国产协作机器人厂商出口销售规模(单位:千台)
数据来源:MIR 睿工业《2025年中国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
实际上,中国协作机器人的“出海”不仅是产品的输出,更是智能制造范式的全球化实践。当技术创新、本土化运营与生态共建形成合力,中国厂商正在重新定义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的竞争规则,而这一进程,或将成为中国智造走向世界的新标杆。
02协作机器人应用及市场趋势变化
近两年,协作机器人的应用模式逐步从“通用型应用+非标定制化”的 1.0 阶段,迈向“应用工艺化+标准化”的 2.0 时代。
变化一 协作机器人应用呈现垂直化、工艺化、多样化趋势
在2023年以前,协作机器人搬运应用长期占据5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时的协作机器人被质疑在工业场景是否只能胜任简单重复的搬运应用,其主要的应用领域并非工业领域而是想象空间更大的非工业领域。2023-2024年期间,以华沿机器人、节卡机器人为代表的国产协作机器人厂商纷纷加速强化工艺包,突破复杂工艺瓶颈,陆续推出适用于组装、焊接、码垛等场景的工艺型协作机器人工作站,并得到终端客户的认可,在垂直细分领域快速渗透。截至2024年年底,工艺型应用市场已超过搬运,且仍在加速增长中。
2024年中国协作机器人销售规模-分应用(单位:千台)
数据来源:MIR 睿工业《2025年中国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
变化二 工业与非工业领域双轮驱动市场快速增长
从下游行业出货表现来看,2024年协作机器人在多个领域实现快速增长。光伏、食品饮料行业出货量实现高速增长,电子、半导体出货保持稳定增长。特别在全球电子行业迎来全面复苏周期的背景下,手机、笔记本等终端产品市场需求持续攀升,对协作机器人的需求显著增长。
2024年中国协作机器人销售规模-分行业(单位:千台)
数据来源:MIR 睿工业《2025年中国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
此外,
在汽车电子行业,随着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趋势日益明显,协作机器人在车灯、电控盒、中控屏、汽车PCB等部件的螺丝锁付和检测环节得到了广泛应用,渗透率迅速提升。
在锂电行业,大负载协作机器人在动力电池生产线的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电芯搬运、螺丝拧紧、涂胶、扫码和外观检测等环节。
在食品饮料行业,协作机器人已实现在码垛场景的批量应用,这主要得益于具备快速部署、易于使用和更大臂展及载荷能力优势的新一代大负载机型加速落地。
除工业领域外,2023年以来,协作机器人在非工业行业的需求也有所回暖,特别是在医疗健康、教育和餐饮行业,机器人的导入量开始增长,呈现出工业与非工业双轮驱动的市场格局。
变化三 大负载趋势持续拓宽工业领域应用
协作机器人设计的初衷是实现安全性、轻量化、具备可快速配置、易迁移等特点,目前市场上,5kg级别的轻负载协作机器人因其灵活性和适用性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工业自动化需求的不断演进,市场对更大负载能力的协作机器人的需求也在增长。
据MIR 睿工业统计,2024年10kg及以上的协作机器人市场份额已达到市场的50%,15kg及以上负载协作机器人市场份额接近20%。这一市场变化主要受汽车、食品饮料、半导体化学制品等行业对大负载产品需求增加的带动。
2024年中国协作机器人销售规模-分负载(单位:千台)
数据来源:MIR 睿工业《2025年中国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
随着工业自动化的不断进步,市场对于机器人的需求也在不断演进。传统工业机器人虽然在重复性高、精度要求严格的任务中表现出色,但它们通常体积庞大、刚性强,难以适应多变的生产环境和灵活的生产需求。而轻型协作机器人虽然在安全性、灵活性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处理大负载和需要高刚性的应用场景时则显得力不从心。大负载协作机器人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目前,越来越多协作厂商推出了≥30kg的协作机器人产品,协作机器人的负载范围不断扩大。如HUAYAN S50(最大负载60kg)及JAKA MAX、UR30、FANUC CRX-25ia等产品相继问世,逐步应用于大负载搬运、码垛、打磨以及长距离作业等场景中,进一步拓展了协作机器人应用边界。
03总结
在工业制造领域,随着协作机器人技术的持续突破与解决方案的迭代升级,如今协作机器人的应用已从第一阶段的基础层应用的搬运、码垛、上下料等标准化、重复性劳动场景,到第二阶段进阶应用层如组装、测试、锁螺丝等需要精密操作与流程配合的环节,拓展到第三阶段的高难度应用层,如涂胶、打磨、喷涂等高复杂任务场景,呈现出阶梯式拓展的特征。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与验证,越来越多的协作机器人相关技术正加速从实验室阶段走向实际应用的落地进程。
展望未来,随着机器视觉、力控传感、AI 算法等核心技术的深度融合,协作机器人将加速向高难度、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渗透,助力工业制造向智能化、柔性化方向纵深发展。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协作机器人应用的范围和领域还将不断扩大和深化,突破工业制造的固有范畴,加速向医疗、新零售、餐饮、农业等多元领域延伸,成为驱动多行业创新变革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