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还傻傻分不清? 这篇文章都讲明白了
2025-04-14 11:42 来源:电子信息产业网
随着“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于2025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诸多新概念、新名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面前。这些看起来晦涩难懂的科技热词,或许很快就将走入商业场景,甚至我们的家庭。它们的定义是什么,相互之间有怎样的关联,未来发展前景如何?记者通过采访专家和系统梳理,希望帮助大家,不再对这些科技热词“傻傻分不清”。
从多个角度理解具身智能
尽管具身智能还没有十分清晰明确的概念,但是业界专家普遍认可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前沿分支。目前较为一致的定义是,具身智能是指智能体(如机器人、无人机、智能汽车等)通过物理实体与环境实时交互,实现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一体化。
有专家尝试从与“离身智能”作对比的角度来解释具身智能。中国人形机器人百人会副秘书长、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认为,具身智能主要是基于物理实体,能够与物理世界进行感知和交互,以及有行动的一种智能系统。它区别于DeepSeek或者ChatGPT等离身智能,以及可能存在虚拟空间、数字空间、信息空间的智能。具身智能一定要有物理的实体,如果说现在的离身智能只是“动嘴皮子”,具身智能需要在物理世界“干活”,是一个“实干家”。
还有专家将具身智能拆分为“具身”和“智能”两个部分来理解。 北京星动纪元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建宇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说,具身智能可以拆分为通用本体和通用智能两个部分,通用智能应该包含语言的智能、视觉的智能和行动的智能,它可以与各种各样不同的本体相结合来使用。
从物理形态的角度来看,专家认为具身智能可以“七十二变”,化身为多个物理实体。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仲远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具身智能本身代表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大模型技术)能够走进物理世界,与不同的硬件本体结合,这个硬件可以是一个机器手臂、四足机器人、六足机器人、轮式机器人,也可以是人形机器人。”
(智元轮式人形机器人在分拣零器元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天使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院长王田苗认为:“具身智能是一个机械载体。可以是人形、机械臂,也可以是轮式,或者是无人机、无人车,甚至也可以是数控机床。不可否认的是,具身智能是一个时代的浪潮。”
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分支
与“具身智能”一样,2025年,“智能机器人”也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它的字面意义更易理解,但是与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是怎样的关系,普通人却很难清楚。对此产业专家也给出了清晰的定义:智能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都是具身智能的分支,其中,人形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的最高形态。
(两个人形机器人正在进行足球比赛)
熊友军认为,智能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具有物理的身体,二是能够与物理世界构成感知、思考、交互和行动的能力。它可以是轮式、轮带式、复合型、甚至机械臂类型的机器人。与智能机器人相比,传统的智能化设备没有安装传感器,完全靠程序驱动,不会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响应,只是机械地执行,缺少感知、交互和思考物理世界的过程。
“智能机器人融合了视觉感知、学习理解、智能计算等一系列的智能技术,使机器人在环境中能够感知决策、行动,它其实偏向于一种类脑智能。”宇树科技副总经理王启舟说道。
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三者存在何种关系?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许彬给出了答案: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是智能机器人走向更高阶应用的主要途径,人形机器人则是智能机器人的最高形态。
(人形机器人正在完成备菜任务)
陈建宇表示:“人形机器人属于智能机器人的一类,毕竟整个人类社会工作的环境都是围绕人类,由人类去建造的,所以人形机器人是非常通用的存在。”
“人形机器人,除了长得像人,应该是功能和思考行为都模拟人的一种机器人,它也被称为具身智能体的最佳载体。” 熊友军说道。
“我们可以将人形机器人理解为一个新物种,它是具身智能大家庭中的一员。”王田苗说道,未来十年,人形机器人在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机器人)中的占比只有10%左右,在某些特殊领域可能会达到20%。
应用前景广阔但仍需时间验证
尽管业界十分看好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特别是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前景,但是产业专家都一致认为,人形机器人距离大规模落地应用、特别是进入寻常百姓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美的人形机器人)
陈建宇指出,今年人形机器人正处在从科研实验室向2B(工业/商业)领域应用落地的阶段,预计人形机器人将在2030年左右开始进入攻坚2C(家庭)场景的第二道鸿沟时期。
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冷晓琨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展厅讲解是现阶段该公司的人形机器人夸父最常用的应用场景,今年最大的订单就是让人形机器人去担任展厅的讲解员。下一步人形机器人将进入工业场景,乐聚与蔚来汽车、北汽越野、一汽红旗等车企都开展了深度合作,计划于今年实现批量交付。人们最终的期望还是人形机器人能够提供家庭服务。在冷晓琨看来,这需要至少3~5年的时间。“人形机器人进入产业化还有10年的‘仗’要打,这已经比我们最初预计的时间提早了很多,人形机器人产业一定会在国内实现爆发式发展。”冷晓琨信心十足地说。
(腾讯人形机器人“小五”探索养老场景应用)
“人形机器人的应用需要时间的验证。”王田苗指出,操作的效能、安全和成本这三要素是衡量一项新技术能否进入产业的重要标准。从目前实验角度来看,拥有智能大脑的人形机器人可能会更加灵活、高效,但从机械操作等能力来看,人形机器人特别是双足人形机器人的效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他预计,人形机器人在未来10年内将走进工业、特种、危险等场景,只有经过这些场景的充分验证后,才有可能进入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