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提高关税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2025-04-11 15:59 来源:MIR 睿工业
2025年4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多个国家暂停实施对等关税90天,并将税率降至10%。而美国对华进口商品的关税,在不到48小时内再次上调,从104%提高到了125%,立即执行。宏观贸易政策的快速变化导致全球各行业市场陷入观望,企业供应链调整与投资决策面临巨大挑战。
在此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受到直接冲击。本文从对制造业重点产业的影响、企业海外布局、供应链转移等维度,分析关税政策对中国制造业的深远影响。
2025年美国与中国不断加征关税
*对等关税并不是针对所有的贸易往来产品,某些特定商品不受对等关税政策的限制,包括能源类产品、多种矿产、化工品(广泛应用于能源和制造业),以及钢铁、铝和铜等金属材料等近1000种商品。
信息来源:政府网站,MIR DATABANK
01对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影响如何?
中国制造业重点产业涵盖了从传统制造业到新兴高科技领域的诸多方面。然而,此次关税调整的范围极为广泛,不仅涉及多个关键行业,还深入到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为3610亿美元,较2022年4040亿美元的峰值有所回落。2024年中国向美国出口前五大类商品为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机械器具及零件、家具、玩具和塑料制品等,合计占比为57.2%。
2024年中国对美进出口商品TOP 10
信息来源:海关总署,MIR DATABANK
电子行业:电子产品是中美之间最大贸易商品之一,将面临最为直接的冲击。2024年中国电子类产品对美出口额超过1500亿美元,约占对美出口总额的25%。这类产品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其中iPhone这些苹果产品占比较大。这类产品主要产自珠三角的深圳、东莞以及长三角的苏州、上海等地。高关税将显著削弱这些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导致订单量急剧下降。
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美国关税政策对中国汽车整车出口影响较小,但对零部件企业影响较大。从出口数据看,2024年中国整车对美出口仅11.6万台,占汽车总出口量的1.81%;而同期汽车零部件对美出口达997.7亿元,占总出口额的15%,依赖度明显更高。尽管此次对等关税未覆盖已受232条款管控的乘用车及零部件,但此前25%的关税叠加效应已造成双重冲击:一方面,造车成本持续上升导致终端市场观望情绪加剧;另一方面,零部件供应链中断迫使部分工厂减产甚至停产。
玩具、纺织等消费品行业:关税压力传导至商品价格,市场需求会减弱,对中国消费品出口美国影响较大。美国的玩具、纺织品服装等消费品大多依赖进口,其主要进口来源国是中国、南亚以及东南亚国家,其中,从中国进口的纺服占比达到33%。预计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将使得中国消费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下降,导致订单减少。
02产业链转移会按下“暂停键”吗?
不断升级的关税摩擦,预计对全球化的科技企业影响最大,特别是苹果、英伟达、特斯拉等依赖海外供应链和市场的科技公司。与此同时,相关的跨国供应链公司也将受到很大冲击。对于许多前期在海外建厂的中国制造业企业而言,关税的快速增长,尤其是4月2日美国对东南亚地区实施的高额对等关税,使得原本的布局优势不再明显。导致企业去东南亚建厂不仅没有任何优势,而且在制造效率方面还可能不如国内。据MIR 睿工业了解,行业内已有企业暂停了海外投资项目的推进,同时,也有已经在海外投资的厂商,目前暂停了设备的投入。
2025年4月2日美国宣布对东南亚地区实施的高额对等关税
信息来源:政府网站,MIR DATABANK
不过,与中国选择立即反击不同,东南亚国家纷纷表示愿意与美国进行谈判,以避免关税对其经济的重大打击。越南积极与特朗普通电话,并表示“愿自降关税至零”,柬埔寨承诺大幅削减自己对美国商品的关税,泰国也急忙表态愿与美国对话。目前来看,他们已经取得一些成效,美国已宣布,将对等关税进行90天暂停(暂停政策不包括中国),并将大多数国家(未采取报复措施的国家)的关税水平暂时降至10%。美国还表示,在暂停期间,将重新审视相关政策。因此,制造业企业需要持续关注不断变化的关税政策和市场环境,以便重新评估其供应链布局。
03各企业会去美国建厂吗?
特朗普曾说过:“如果你想让关税变成零,那你就到美国去建厂。”这句话其实点明了美国政策的核心意图——通过征收高关税,迫使外国企业到美国本土进行投资建厂。MIR 睿工业认为,对于中国以及除美国之外的跨国企业而言,前往美国建厂并非一件能在短期内实现,或者值得大力投入去推进的事情,多数企业更倾向通过技术升级或多元化采购(如欧洲供应商)降低依赖,而非直接赴美建厂。但美国企业受政治因素驱动将会出现回流美国的现象。
MIR 睿工业通过深入分析市场需求、成本结构、产业生态及政治风险后发现,美国制造业复苏面临多重现实困境。
市场需求: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2023年消费市场规模达18.6万亿美元,人均消费5.55万美元。然而,其增长速度远不及中国。从2001年到2023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惊人的1116%,而美国仅增长了246%。这表明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巨大,且增长迅速。
成本与效率:据悉,中国工人的时薪仅为美国工人的1/5。虽然自动化生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力成本问题,但其初期投入十分巨大。此外,拥有15年一线制造业实战经验的美国消费品公司Viahart首席执行官莫尔森,在中国工厂实测后发现,他的工作效率仅为旁边中国工人的1/4。他指出,美国人并不习惯制造业的艰辛。
信息来源:MIR DATABANK
产业生态:自2000年以来,中国人均发电量增长了400%,而美国仅增长了7%。这一数据对比凸显了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速度上的巨大差距。若美国重启制造业,其电网系统需新增30%的负荷,然而现有设施老化率已达43%,这意味着美国的电力基础设施难以在短期内满足大规模制造业复兴的需求。以得克萨斯州某新建芯片厂为例,由于电力供应不稳定,投产延期达8个月,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凸显了美国在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
政治风险:特朗普政策反复无常,今日豁免关税,明日可能加码。若重仓美国,相当于把命脉交到华盛顿手里。这种政治风险不仅影响企业的短期经营决策,更对其长期战略规划构成挑战。相比之下,中国坚持开放包容的贸易政策,积极推动多边合作,为企业提供了相对稳定、可预期的市场环境,有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营风险。
写在最后
美国不断加码的关税政策,本质上难以实现“制造业回流”的目标,反而会推高本国消费品价格。中国出口美国的手机、电脑等商品多由普通家庭购买,关税成本最终会转嫁至美国消费者,加剧通胀压力。而中国进口自美国的芯片、精密仪器等工业品,更多影响企业生产成本,这种结构差异让美国民众对关税的“痛感”更直接——他们要为日用商品多掏钱,而中国企业尚可通过供应链调整和技术升级逐步消化压力。
这场博弈没有赢家,政策变动快、波及范围广,“让子弹飞一会儿”——当尘埃未定之时,企业、市场乃至普通人都需在观望中保持清醒,顺势调整方能应对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