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十五五”规划编制关键期,未来产业划重点

2025-04-08 15:23 来源:中国电子报

2025年是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造基础的重要之年。4月1日,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型工业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2025赛迪论坛“十五五”规划分论坛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集群、现代化产业体系、未来产业、中小企业等成为关键热词。

推进新型工业化要统筹好“四对关系”

“十五五”时期是完成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是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关键时期。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副书记胡国栋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纵深推进之年,更是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造基础的重要之年。“十五五”规划的研究编制要做好三点:一是深刻把握“十五五”规划与国家战略的关系;二是要深刻认识“十五五”时期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三是深刻促进“十五五”规划与政策协同。

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所长何颖看来,“十五五”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主要统筹好“四对关系”:一是高质量供给引领和满足内需的关系;二是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三是产业国内根植与海外布局的关系;四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十五五’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注重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将产业需求作为主导,通过科技创新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将产业优势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底座上。”何颖说道。

未来产业保持领先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蓬勃发展,新一代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赋能应用,工业化和信息化领域迈向发展新阶段。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所长陈渌萍介绍,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核心技术加速迭代:AI专用芯片和量子计算的突破将推动计算硬件实现高效能、低功耗和绿色化的跨越式发展;数据质量大幅提升,跨领域数据融合加快,合成数据应用增长,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加强;模型在规模与效率间实现新的平衡,从“更大”向“更智能”转变,轻量化模型与高效算法成为研究热点。“具身智能的感知和控制技术不断得到革新。在感知层面,高分辨率、低功耗且具备多模态感知能力的传感器将大量涌现;在控制技术层面,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与深度学习的混合控制策略将得到广泛应用。未来,软体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将为具身智能带来新的机遇。新型软体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将推动软体机器人在医疗康复、灾难救援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陈渌萍说道。

生物制造是科技创新与产业革命的关键领域,是制造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抓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消费品工业研究所所长李博洋表示,“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生物制造全面崛起的关键时期,生物制造技术应用空间不断拓展,预计到2035年,生物制造渗透率达到15%,先进生物制造产业及相关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亿元。为此,要构建“创新+产业+管理服务”等三大体系,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技术装备等“7+1”生物制造产业体系。“未来,生物制造技术将进一步与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深度交叉融合,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制高点。”李博洋预测道。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副所长邵立国表示,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在推动国家级集群向世界级集群迈进的过程中,要充分聚焦集群“链接”功能的实现,推动集群综合竞争力加快提升。具体而言,要强化“集群”思维,转变产业发展模式和政策支持方式;要链接“产学研”,激发技术创新“协同效应”;要链接“上下游”,营造产业发展的“生态效应”;要链接“大中小”,强化区域协作“分工效应”。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看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制造强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面走在前列。“十五五”期间,我国在制造业方面仍然拥有规模优势及创新优势,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未来能源等未来产业方面仍有望保持领先。

此外,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决定了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扩大工业领域有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益,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对优化供给结构,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李杨表示,未来,工业投资要探索新的增长点与新模式的航向,一要识别优势产业,挖掘培育新支柱;二要遴选优质项目,着力打造新亮点;三要丰富政策供给,优化服务新环境。

培育世界一流企业

工业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企业,企业强工业才能强。当前,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数量90%以上,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小企业研究所所长龙飞建议,“十五五”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与中小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在创新、就业、民生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促进专精特新发展壮大的同时,关注“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聚焦企业发展诉求,强化精准施策,优化发展环境,培优和普惠并重,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张赤东分析指出,产品创新是当前中国企业创新的主要模式,在规模分布上,中型企业创新类型表现不同;在行业分布上,不同行业的企业技术创新类型差异十分显著,在以产品创新为主的行业中,通用设备制造行业中进行产品创新的企业占比最高。为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张赤东提出提升行业领军企业国际竞争力、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深化改革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等四点建议。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贤海华表示,下一步,广西将重点做好以下四点工作:一是共建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二是打造面向东盟的进出口制造基地;三是建设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和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四是建设国家重要产业备份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

长沙市国链安全可靠计算机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杨一艺表示,中心将坚定不移跟进国家战略,毫无动摇坚持湖湘自主安全计算产业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以长株潭一体化为契机,积极投身区域合作,拉动集群之间的融通发展,共创区域繁荣新景象。

在圆桌会议环节,相关专家就“十五五”时期如何探索区域协同新实践、前瞻未来产业新布局等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

相关新闻

编辑精选